茶具茶器书籍推荐:王迎新《美器重光:建水紫陶记》品读会 2022-01-08 02:37:07 作者:茶业复兴 来源:茶业复兴 浏览:
2021年12月29日晚,王迎新老师的新书《美器重光:建水紫陶记》在茶业复兴猫猫茶书馆举办品读会,品读会由茶业复兴主理人周重林主持,王迎新老师分享了主题为《痕迹比生命更长》的精彩演讲,从人类制陶的历史,讲到建水紫陶的历史、工艺、审美、以及泡茶法等。这期品读会,让我们对云南茶与云南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下面是这期品读会的精彩内容回顾。
在烟火气与茶气中,找一找浩然正气
周重林:对我来说,建水有三宝,豆腐、文庙与紫陶。豆腐是美食的疆域,让肚皮有安放处。文庙是疆域的远方,让文化有寄存处。紫陶是远方的审美,让趣味有淋漓处。
民国的美食家说,建水汽锅鸡能养浩然正气。我要说的是,建水紫陶能养茶气。
元代对云南影响深远,政治上云南全境纳入中央王朝管辖,文化上广修文庙,审美上元青花流通全国,有进有出,相互融合,才美,才可期。这让今天的我们,可以烤着豆腐,嚼着汽锅鸡,品着茶,在烟火气与茶气中,找一找那一股股浩然正气。
王迎新善画、能文、工于茶、精于器,有家学传统可承,有云南渊源可接,时逢茶文化大兴,有大为。
痕迹比生命更长
王迎新:陶作的历史久远,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而发展。火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改变了泥土。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进程,人类逐渐脱离游牧状态的生活,择地而居。利用大地上天然的泥土,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一种崭新物件。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
从距今约8千年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到商代、西周、汉唐,陶器就是中国老百姓的日用器物,灰陶、黑陶,以及在战国时期出现的彩绘陶器、釉陶都是陶文化的滥觞。
建水古称临安,早在清末就有紫陶所制的花器和茶壶,并一直保持着手工制作的传统。在建水城外的瓦窑村周边,遍布着大大小小的紫陶作坊。1953年,北京举办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会展上江苏宜兴紫砂陶、广西钦州坭兴桂陶、云南建水紫陶、四川荣昌陶器因各具历史背景及工艺特色,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2016年7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建水紫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故宫博物院的耿宝昌老师等专家都曾经到建水实地考察,对建水紫陶赞誉有加。
建水地处滇东高原南缘,地势南高北低。建水地区的土壤主要分为黄棕壤、黄壤、红壤、燥红土、砖红壤性红壤、紫色土、冲积土、水稻土等8个土类,有10个亚类,17个土属,49个土种,适宜制作陶瓷。
紫陶的原料采自建水郊区的五色陶土,为粘土原料,有黄、白、紫、红、青五种色彩,质地细腻、柔滑,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泥土经过泡水滤浆后成陶泥。紫陶泥料质感细腻,含铁量高,不含砂,目数一般为200—350目,干燥收缩率大(收缩率在百分之二十左右,吸水率:≤5.0%)。通过多次淘洗滤浆、配比制成的泥料经过手工拉坯后,要具有一定的厚度,才能满足刻填的装饰。烧制成器后硬度较高。
建水陶烧成温度一般在1100℃至1200℃,烧制时间为7至12小时左右。早期建水紫陶的烧制都是在龙窑中用柴火完成烧制,现在大多采用气窑和电窑。
练好的陶泥拉好坯后,由熟练的工手们在半干的泥坯上勾勒刻填出字画,烧制后经无釉抛光,制成的茶壶、茶盏透气性好,能软化水质,对茶汤中的苦涩味道有一定的吸附功效。这其间,最生态、有趣的是,打磨抛光紫陶用的并非砂轮、砂纸,而是河滩上挑选来的,粗细不一的鹅卵石。
下面我要讲一讲建水陶的审美。“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关照法,也是中国诗人的观照法。”紫陶装饰源于书画,又自成一种高远之观。
文人在紫陶上始作书画时并不像在平铺的宣纸上,在平面中营造出高明的、不同的视点。陶作器物的表面或圆或方,在延展并又闭环的立面上,书写和绘画时不免要考虑到形体转折、延展后视觉审美所要跟随的途径,图案、线条与器形的契合度,它既是平面又是立体多变的。
1970—2010,家父王树文在中国土产蓄产进出口总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任职,他在主持公司茶文化工作的时候,深入走访各地茶山,了解民风茶俗,在研究云南历史文化和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的基础上,设计了大量的建水紫陶、个旧锡器、会泽斑铜、西双版纳竹器、黑陶,用于冲泡、储存普洱茶,或用于普洱茶文化空间的陈设,通过具有文化符号的茶器来表现云南普洱茶的文化内涵。这些茶具与昆明九道茶、白族三道茶、傣族罐罐茶等茶艺表演节目相结合,多次出现在与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茶道交流活动中。
普洱熟茶冲泡过程中水浸出物、茶多酚、茶褐素浸出量的多少,会影响茶汤的口感和品饮者的愉悦度也会影响其保健功效。我在十多年的研究实践中总结出了用于冲泡熟茶的“兰若九式”冲泡法。在冲泡过程中每道冲泡三次注水,每次注水的水量、水温都根据茶叶舒展的程度进行调整,使熟茶中的物质尽可能完全释放,这样冲泡出的茶汤具有令人非常愉悦的米汤般的黏稠感,饮用后全身舒适放松。
“兰若九式”在冲泡中要求瀹茶人安静专注,更多专心于茶叶、水的精微观察即常说的“心法大于手法”。茶道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客观物质的体验,更为宝贵的是精神上的体悟,冲瀹一道茶汤时放空、忘我的瞬间,在当下的生活中多么的难得。
我时常游走于山水,每次游历回来,都会安静地到设在建水的小工作室里住上十天半月,把印象最深的画面绘刻在一只壶上或花器上。下一次游历的时候可能携带着这个器物,我也会常常用这些饱含美好记忆的茶壶在人文茶道传习馆里泡茶。践行的过程固然重要,能把此过程中所感所悟,用文字、绘画、陶瓷、音乐记录下来更重要。千百年来,我们的前人是这样做的,我们也将传承下去。
这本书最触动我的就是“美”
杨静茜:茶器的书写是茶书写作中的一个传统,一千多年前,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用了专门的章节讲了茶器。当下的茶器研究也很繁荣,在当当网上输入“茶器”二字,可以找到七千二百多项的搜索结果(虽然其中有重复的,但数量仍旧很多)。这些书以美学研究或名物研究为主,很少有书把茶器的历史、工艺、使用、审美全都涉及。王迎新老师不仅读书写作,也制陶,习茶,下笔的时候角度也更加全面,这本书最触动我的就是“美”,这种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书籍之美: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图文排版都很美,书籍本身就是艺术品,而阅读就是一种享受。
建水风物的美:我认为写风物,最关键的是地道。这本书通过陶器,把一座城的历史与现实勾连了起来,王老师用一种在场的书写,让读者跟着她逛建水古城,领略建水的风土人情。这本书里不仅有紫陶,还有很多吃的,我印象比较深的是11页热气腾腾的豆香和第23页水晶般晶莹剔透的木瓜粉。
紫陶的工艺之美:工艺之美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中,历史文化和制作技艺传承。这本书讲了工艺的历史:碗窑村的青花陶片墙、龙窑,这些历史都还是可触摸、可感受的。也讲了工艺的流程,复杂的流程中是技艺的传承,也是匠心的沉淀。
紫陶的艺术之美: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复杂的工艺对制陶人艺术审美的要求;第二是器具本身的美;第三是在器的使用过程中如何体现美,这是一个门很高深的学问,也是这本书反复在探讨的话题。
茶与器的融合之美:茶与器的对话,这需要对茶与器都有独特的理解。作者对茶与器的理解,通过一水间的紫陶九式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茶、器、人构建的人文之美:书中第67页:“器物与装饰能触动人心,留存时间的,大抵都有两个特点:一是器物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二是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印记中,最打动我的不是历史的传承和一些宏大的叙事,而是在生活中,紫陶与生活交织的画面。
书中的第一个画面是书中讲到祖母的两只瓶,其中一只建水陶的花瓶是在山中寺庙所得,祖母当时摘了一支腊梅,老方丈看了觉得花好,就送了个瓶子,后来祖母把花瓶给了王老师,祖母百年之后,这个花瓶就可成为了寄情于物的媒介。
另一个画面是序言中写到王老师和朋友们在建水天缘桥抚琴、煮茶、看景,其中还有一个细节:王迎新老师2008年开始画第一个紫陶茶叶罐,当时的六只罐子只留下了一只画着抚琴者的,当时习琴,是想着“手挥七弦,目送飞鸿”。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自在、逍遥的美真的很打动人。
王老师的创作,是和她的茶美学实践相连接的,她的研究贯通了茶、器、水、仪。
王老师用冲泡器具和冲泡手法去完善普洱茶的美学体系和文化体系。这个体系的构建,有宏观的,也有细节处。对冲泡茶器具和冲泡手法的了解,需要对茶的制作工艺、对茶的口感有全面的了解。这是最基本的,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谈“心法大于手法”。
这本关于美器的书,关注的不仅是茶,同时也展开讲了很多美好生活的细节。
现场精彩发言
玉函:宋朝以前的人喝茶,都是用大壶大碗。寻找心灵自由的僧人,为了四处云水参访,为了在林间品茗,发明了紫砂小壶,以便揣着小壶在人间游行,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就坐下来喝一泡茶;或独自行走时,在山边水湄,坐下来与树木和溪水共饮。这是紫砂壶的由来,因些,紫砂壶中有着浪漫的心,是为了自由、为了无我而创造出来的。今天看到王老师的紫陶的研究也猛然懂了原来我们建水的紫陶也如此美好和厚重。
我们虽非僧侣,却也是了了云水的自由而游行于人间,如是思维,我们的心也就拔就如云,我们的情感也就灵动如水了。
喝完紫陶里的茶,我们再度走向人间,带着春茶的清气,爱也清了,心也清也。
喝完紫陶里的茶,我们再度走入风尘,带着云水的轻松,步履也轻了,行囊也轻了。
图文来源:茶业复兴,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普洱茶选购、咨询,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
热词搜索: 茶具茶器 王迎新 美器重光 建水紫陶记 建水紫陶
上一篇:建水陶:普洱茶爱“原配”
下一篇:创意藏香:紫陶罐里的紧压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