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峰:易武寻茶日记(二) 2021-04-14 00:40:53 作者:马哲峰 来源:爱普茶网 浏览:
特此鸣谢:本文图文内容系马哲峰老师授权爱普茶网发布;其他媒体需转载刊发,敬请联系作者本人。
凌晨时分,不知是谁家的公鸡带头打鸣,引得方远左近的公鸡打鸣声此起彼伏,可是这满山的灯光惊扰了它们的清梦么?
自然睡醒的清晨,浑身充满了元气,久居都市的渴求,在这山上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召唤大家一起到街上用罢早餐,相约一道去易武老街走走。
十余年的时间,易武老街旧貌换新颜,恍似换了人间,已经渐至于看不出旧日的样貌,只有脚下的石板道,无声的记录着时光的痕迹。以往老茶号的旧宅大都重新翻修过,拔地而起的新居遮蔽下,愈发显得黯然失色。残留的几栋建筑,屋前新竖立起勐腊县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君利祥号老宅的门开着,我们探身向里张望,这栋宅院保存完好,从门楣和宅院的建筑构件,仍然依稀可见当年的风采。堂屋中一位老人家在看电视,坐在屋檐下挑茶的阿姨扬声提示:“老板,这里不给拍照的啊!”我们识趣的退了出来。
沿着石板道折向福元昌号旧居,前面是陈升号复建的宅院,侧面小路上去,福元昌号宅院门开着,我们询问守院的大哥:“可以进去看看吗?”大哥召手示意我们进去参观,并拿来钥匙打开屋门,邀请大家进去小坐,一边解释:“我们的两个小姑娘还没来上班,来了可以在这里喝茶!”参观完毕,大哥送我们出门,挥手告别时笑着说:“欢迎你们再来!”
出门沿着老街往前走,依次路过守兴昌号、同兴号、元泰丰旧居,靠近广场的同祥府内彻底重建过,院内别有一番洞天,茶艺师介绍说:“可以住,每晚一千四百元。”在这里小住、喝茶,想必能让爱茶人有更深的感受。
再次穿越街巷,大家一同来到公家大园的大榕树下,凝望着枝繁叶茂的大树,它知晓并见证了过往岁月的风风雨雨,依然无声的守候在这里。年复一年,迎来送往以茶为业,依茶为生的人们。
回到老街广场上,再次走进易武茶文化博物馆,逐个在签到簿下留下自己的姓名,也算是留下了浅浅的印迹。同馆长杨建平先生打过招呼,大家围拢过来聆杨馆长的介绍,正是由于先生不懈的努力,才将这四散的文物保护起来,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
易武老街的入口处,一排瓦房,分属于三家。靠边的三分之一,被守兴昌号掌门人陈晓雷先生承租下来重新修复,并向周边扩展开来,设计建造成一处中西合壁的院落,集加工、茶厅、民宿为一体,成了老街的网红打卡胜地。陈晓雷前脚刚走,我们就到了。豪爽的晓雷在电话里笑着说:“老师想喝啥茶?叫他们拿就好了。”为了不辜负晓雷的美意,一泡凤凰窝,又一泡桐箐河,不觉间沉醉在茶的山野气韵中,恍似又回到了入秘境寻茶的旧日时光。
2021年4月11日
作者简介:马哲峰,洛阳人,久居郑州。师从茶文化名家李伟先生习茶多年,已故书画大家王九朝先生私淑弟子。国家级高级评茶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员。兼任中华茶人联谊会理事,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河南省茶叶商会副秘书长等社会职务。受聘担任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安阳工学院、平顶山学院、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周口科技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创办有郑州马哲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行知茶文化讲习所,致力于茶教育、促进茶经济、弘扬茶文化,《人民政协报》等多家媒体予以专题报道。2014年荣膺河南十大文化先锋人物,2017年荣膺《普洱》杂志创刊十周年优秀撰稿人。所著《普洱寻茶记》荣登2018年茶媒推荐阅读十大茶书榜单,2019年出版《读懂中国茶》,2020年出版《普洱六山记》。
普洱茶选购、咨询,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
上一篇:马哲峰:易武寻茶日记(一)
下一篇:马哲峰:易武寻茶日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