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包说茶」振太:从皇族隐藏之地到知名桥乡
2021-04-02 20:54:32   作者:包忠华,李琨   来源:爱普茶网    浏览:

振太位于唐代南诏国时修建的“刊木古道”上,从大理—巍山—南涧县公郎—景东县安召—保甸—景福—大驮—镇沅县振太—景谷、宁洱、思茅、江城、版纳等地。

振太古茶山

难塔桥

振太镇位于镇沅县城西部,距县城90公里,全乡总面积661平方公里,辖19个村民委员会,30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6万人,有汉族、彝族、傣族、回族、蒙古族、哈尼族、拉祜族、苗族、白族、满族、傈僳族等14种民族杂居;境内最高海拔2530.1米,最低海拔774米,年平均气温18—19℃,平均年降雨量1470—1560毫米;振太镇东接景东县,南接景谷县,西临临沧县,北与临沧的云县隔江相望;1957年11月,原景东县的振太乡、勐大、里崴划归镇沅县,振太历代都归属景东所辖,属景东银生文化圈。历史上振太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太和村紫马街,1984年9月振太乡政府迁建紫云街。

难塔桥

难塔桥

上世纪八十年代,云南省文物部门组织对澜沧江两岸进行考古挖掘,在振太镇的秀山村庄房小组发掘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发现一件“有肩石斧”石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距今有4000年左右;在一江之隔的临沧市昔归也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今天墨江到临沧的高速公路经过振太镇,澜沧江大桥的一端在秀山,另一端在昔归,这里成为人们拍照的“打卡”之地,成为一个风景区。

新石器时代的石斧

新石器时代的石斧

澜沧江昔归大桥

澜沧江昔归大桥

振太位于唐代南诏国时修建的“刊木古道”上,从大理—巍山—南涧县公郎—景东县安召—保甸—景福—大驮—镇沅县振太—景谷、宁洱、思茅、江城、版纳等地。“刊木古道”是从南诏国国都大理为起点,连接银生节度的一条“国道”,后来在银生节度范围内增设开南节度,把今天的镇沅、景谷、宁洱、思茅、江城、版纳易武等地区划归开南节度,成为“节度中节度”的特区,唐代《蛮书》载:“开南节度辖内有盐井一百来所”,古代盐是国家专控商品,税收主要来源之一,而振太、小景谷、凤山等地的盐井则分布较多。在唐、宋、元时期振太只是一个重要的官府驿站,到明代升格为巡检司。

古代景东有记载的巡检司有公郎、保甸、三岔河、振太等,都设置在交通要道上。保甸巡检司设立于1435年(即明朝宣德十年),管辖范围今漫湾、林街、曼等、景福、大朝山等地区,保甸巡检司共存在了四百二十多年的历史。振太巡检司的设立时间应该稍在保甸巡检司之后,管辖范围为今天镇沅县的里崴、勐大、振太和景谷县的小景谷、凤山,负责着朝廷的盐税、关卡巡查、地方治安等事务,直到清雍正十年(1732年)令废巡检司,改设县佐。

振太古茶山

振太古茶山

振太名字有史料记载的时间不太长,但作为刊木古道上的古驿站,这一定与南诏国早期的国都大理太和村有必然联系。相传这里当初不叫太和村,是刊木古道旁的一个荒山坡,最先设置的驿站也不在这里。南诏国亡国后,一支皇族后人来到这里,隐姓埋名,但带来不少金银珠宝,选择这个风水宝地定居,并称为太和,使用祖先的都城名字。太和人隐藏有大量财富,开盐井、经商使这里的经济发展较快,慢慢的成为这一带的商贸中心,官府就把驿站迁到这里,太和人有重振南诏国之意,而起名振太驿站,在后来才有振太巡检司的地方管理机构。

振太古茶山

振太的紫马街在太和村,振太巡检司为繁荣商业,在太和村开街赶集,每逢属狗和属龙天赶集。传说,在开街的第一天,太和村上空晴空万里,突然一股紫气东来,一朵云团慢慢形成一匹紫色的骏马形状,久久不散,后来太和村人就把这条街称为紫马街,从此紫马街也成为方圆百里商贸中心。后来赶集的人多,就在一旁的荒草地上扩大集市,人们把这称草皮街。

振太自古就在交通要道上,商贸文化发达,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创办兴隆书院,为景东历史上的五大书院之一;在1939年创办了太和中学,为景东创办第二早的现代中学。振太人自古从善教育和经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很多振太人在缅甸、老挝、泰国等地经商。目前,振太在东南亚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旅居的华人华侨有500多人,振太成为知名“侨乡”。

振太古茶山

振太古茶山

太和村名人辈出,李恕庵是紫马街文化名人,他生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1920年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届地方自治研究所政治训练班,完成学业后返乡,于1939年创办了太和中学。

李英紫马街人,1928年考入云南省一中读书,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学堂,毕业后在滇军炮兵团任排长、连长和营长等要职,随滇开赴抗日前线,参加过台儿庄战役,保卫武汉、长沙等大战。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打内战,他解甲归田,回振太从事农耕和经商,自谋生路。在全国人民解放军即将胜利的影响下,中国思茅地区同意在振太组织“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第九支队振太护乡团”,李英被任命为团长,指挥追缴李希哲在景谷的叛乱,后又配合解放军37师,参与圈田街战役。1950年任景东县副县长。李英故居具有一定的人文和历史价值,2013年9月16日,被镇远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振太古茶山

太和风雨桥

太和风雨桥

振太的古道文化保留遗址较多。难搭桥位于镇沅县振太镇政府南面9公里的塘坊村南侧南达河上,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此桥系昔日景东至镇沅及景谷的古驿道上,由于工程艰巨难搭而得名。桥建于景谷河上游,两岸悬岩峭壁间,桥前有瓦房一间,桥为单孔石拱桥,高21米,长13米,宽3.3米,单孔跨度10米。桥东面有54.8米古道保护完好。此桥地势险要,石拱桥凌空飞架,甚为壮观,对研究古驿道、古桥梁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还有保存完整的太和小河上的风雨桥,是普洱市内少有的古桥,古桥、古井成为太和古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

振太古茶山

太和紫马街古村落位于镇沅县西部的振太镇振太河北岸,是从刊木古道、盐茶古道、茶马古道等名称的演变中,经历千年的历史积淀,而发展建设成的古村落,是普洱市现今保存较完整、建设时间较早的古村落之一,由4个村民小组构成。虽然历史上紫马街曾多次被大火烧毁,但紫马街人坚守不弃的恢复重建,依然保留古朴的南诏建筑风格,目前被认定的古建筑为156户,都有百年的历史,其中有25户古宅依然保存着原始的状态。2014年被列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作者:包忠华,李琨,本图文由包忠华先生提供并授权爱普茶网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普洱茶选购、咨询,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

热词搜索: 老包说茶 刊木古道 振太古茶山

上一篇: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振太古茶山
下一篇:「老包说茶」打笋山古茶园的“皇族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