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七夕”当“期许”,生活的滋味依然在那里 2020-08-26 02:17:12 来源:津乔普洱 浏览:
今日七夕,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七夕又名乞巧节,这一天,星河鹊桥,有情人相会,人们心怀期许,祈愿美好。
七夕传统习俗
[看星、乞巧、祈福禄寿、礼拜七姐、女红]
看星。坐看牵牛星和织女星,是人们最为普遍的七夕节的习俗。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乞巧。在七夕之夜,女子们对着月光,手执五色丝线,将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连续穿过,快速全部穿过的称为“得巧”。
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七夕中午,投针于水,针浮于水,表示心静手稳,以此验巧。
此外,七夕还有贺牛生日、种生求子、吃巧果、拜魁星、喜蛛应巧等一系列传统习俗。从“乞巧”到“鹊桥会”,足见古代人们赋予“七夕”的丰富内含和重视,以及满满的仪式感。
清·陈枚《月曼清游》之“丢巧针”
茶,爱情的媒介
从“七夕”不难看出,人们自古以来都向往美好的爱情,有趣的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往往以茶作为媒介。
茶与情爱联系的起源在古代女子出嫁,唐太宗贞观十五年茶叶已经成为随嫁之品。宋、明更是将茶叶作为聘礼之一。清朝仍保留茶礼的观念,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
如今,我国许多地方仍把订婚、结婚称为“受茶”“吃茶”,把彩礼称为“茶礼”等,以寄托着对新郎新娘爱情永恒的祝福。
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也”。
古代由于科技文化落后,人们把茶树误认为只能从种籽萌发成树,不能移植;且茶树四季长青,生命期长,开花结实早。
基于这些认识,千百年来各地各民族人民都把茶叶形象地看作忠贞不移、长命百岁的吉祥珍品。
随着时代的更迭,节日也变得简单化、娱乐化,中国传统内涵丰富节日的内核反而慢慢被简化成一个晚会、一顿饭、一束花或是一份礼物。七夕节绝对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西方情人节,而是带有中华传统人文方式的交流节日。
从某种程度上,传统节日丰富意境被简化,是“节味儿”越来越淡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现在节日发展是必然,那么认真对待传统佳节,或者冲一壶传统的中国茶等一切与传统相关的事情,都能够让我们找回日子的充实感。
把“七夕”,当作一种“期许”,中国人有滋有味的生活依然在那里。
图文来源:津乔普洱,经授权爱普茶网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普洱茶选购、咨询,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