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茶匠戎加升 2020-03-06 18:00:05 作者:普洱杂志 来源:段兆顺 浏览:
图为戎加升先生
惊悉戎加升先生于2020年3月5日仙逝,不禁感到悲痛和惋惜!
戎加升先生作为“改革开放三十年——影响中国农村改革的三十位中国三农先锋”之一,荣获中国茶叶行业年度经济人物、“云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中国茶叶行业终身成就奖”等。二十多年来带领戎氏企业以身示范,引领和推动了临沧茶产业、云南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多年来,《普洱》杂志与戎老保持着密切联系,跟随他深入茶区,用文字客观真实的记录了大国茶匠——戎加升,与普洱茶的故事。戎老是茶界的传奇,他一生为茶业奉献,坚守初心,为云茶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我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沉痛悼念戎加升先生!
“衣服不合身可以换,茶是喝进肚子里的,是拿不出来的,我们做茶人要有良心。”——戎加升先生
1946年6月,戎加升出生于现在的临翔区文远村打雀山,从文远村再往西就是勐库大叶种的种源之地。戎加升的父亲戎正聪,除种好自家的田地外,农闲时还兼营茶叶生意,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将茶叶贩卖到下关、昆明,一直到缅甸的腊戌等地。
不过少年时的戎加升,与同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没读几年书就碰上了“大跃进”,年仅13岁的他不得不放下书本开始参加集体劳动。
18岁的时候,他开始学做木工、土建,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木匠。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戎加升开始接触到茶叶,接触到制茶和制茶工艺。
现在制茶工具和机械大多已是用金属制成,但在那个年代,由于受种种条件的制约,制茶工具大多是用木料制成的,也没有揉捻机、烘干机之类的机械。
当时的戎加升已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木匠,经常给一些茶叶初制所加工制茶用具。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戎加升一边制作制茶工具,一边开始接触茶叶。父亲给他讲述的茶马古道上的风雨历程,在他心里开始逐渐鲜活起来。
1968年,22岁的戎加升入赘到双江县勐库镇的杨家。成家后的他,渐渐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但茶叶之路离戎加升依旧还有些遥远。
“忽如一夜春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仅吹醒了中国大地,也吹响了戎加升的传奇人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茶地已经分配到户。
1982年,戎加升看准市场机遇涉足茶行业。很快,戎加升得知“滚上山”茶叶初制所准备对外承包,承包条件是第一年交100元承包费,以后每年递增100元,他果断地承包了下来。“滚上山”是一个地名,位于勐库镇丙山村滚上山村民小组,因山路崎岖陡峭而闻名。当地人戏说只有连滚带爬才能登上山,每次运送茶叶都需要一整天的时间。
1984年,戎加升又承包了坝卡初制所。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别人收购优质鲜叶是8毛钱一斤,差的鲜叶是6毛钱一斤,他却以9毛钱一斤拉高优质鲜叶的价格,然后以5毛钱一斤压低劣质鲜叶的价格。在“高拉低压”的策略下,优质鲜叶都纷纷向戎加升投怀送抱,而差的原料则主动离他而去。
反映到市场上,别人的青毛茶最多只能卖到每斤3.2元,他却能卖到每斤4.8元。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周边做茶的人没有敢跟戎加升比质量的。
对勐库的茶叶,戎加升显然比别人有更深的认识和情感。勐库茶的水浸出物高,苦涩味重但回甘快,与其他地方的茶相比质重也要更重些。
所以在做茶叶初制所的时候,戎加升就深深感到当地优势的茶叶资源,并没有在市场上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双江乃至整个临沧从历史上看都是普洱茶的主产区,但很长时间里基本上处于原料供给的地位,缺少精制加工的企业,使得茶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在茶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后,戎加升意识到只有精制加工才是最好的出路。
1992年,凭借一股创业的狠劲,戎加升用自己的果敢和魄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创办起乡镇企业勐库茶叶配制厂。勐库茶由此以全新的面貌,逐步迈向全国市场。
为了开拓更大的市场,戎加升在产品销售上颇有一套,比如,他宁愿多花运费甚至是绕道,也要把产品直接销售到东北、广东等地区。对此戎加升心中自有一笔细账,就是每斤茶叶虽然要增加一两毛的运费,销售价却可以提高两元左右,所赚取的利润远远高于运费。
戎加升的茶叶生意不断壮大,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几乎一夜间,踌躇满志的戎加升遭遇到了人生的重创。
1994年,当戎加升拉着6大卡车价值七八十万元的茶叶,怀揣美好憧憬地远赴江苏淮阴时,一个巨大的骗局在等待着他。说好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他把货交出去时却一分钱也没拿到手。好在,察觉到被骗的戎加升以最快的速度通过当地检察院查封了皮包公司的仓库,暂时保住了骗子尚未来得及拉走的20多万元茶叶。
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骗子的手法总是让人防不胜防。就在处理剩下的20多万元茶叶时,戎加升再次被骗了。这次,他虽然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将对方的支票先拿到了手,但身为茶农的他根本不知道要提防那是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十余年积攒起来的财富被诈骗一空,一夜间戎加升从风光无限变得负债累累,银行的贷款、茶农的茶款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甚至有人幸灾乐祸地说:“戎加升这回完蛋了。”
戎加升并没气馁,更没有一蹶不振。在各种重压下,戎加升继续踏步在他的茶叶道路上,东赊西卖,朝赚夕还。5年后戎加升再次翻身了,不仅还清了数十万元的债务,还赚了几十万元。
回忆起这段颇具故事性的经历,当年本刊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只是淡然地说:“在哪跌倒就要在哪爬起来,我始终坚信只要坚持质量和诚信,我一定可以从头再来。”
戎加升先生与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专家
1999年,双江县茶厂破产后公开拍卖。当时云南的整个茶叶市场并不怎么景气,所以几乎无人问津。颇具战略眼光的戎加升,敏锐地看到了废墟上的无形资产和无限潜力。
在双江县政府的支持下,最终戎加升以270万元买下了双江县茶厂和“勐库”商标。现在使用的“勐库戎氏”品牌中,“戎氏”两个字是在2004年才加进去的。在收购县茶厂的基础上,1999年7月组建起了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为后来的品牌化道路奠定了根基,也开始迎来了人生最辉煌的时刻。
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双江县的茶叶生产还是以红茶为主,主要供出口。当时茶地虽然已经分到每家每户,但茶叶还是要交给国家统一调配。自新中国成立后,因出口创汇的需要,双江县乃至云南的许多茶产区,都是以制作滇红茶为主。
当时供销社负责普洱茶(晒青毛茶),县茶厂负责红茶。供销社收购的晒青毛茶,按计划调拨给勐海、下关、昆明等茶厂。红茶则由县茶厂交给县外贸公司供出口,县茶厂是属于外贸公司系统的。
那时晒青毛茶的量很少,因为其主要来源是虽然也有茶叶,但茶地比较零散也没有量的一些小村寨,外贸公司不划算在村寨里设置初制所,就由茶农自己加工成晒青毛茶,一部分交给供销社,一部分交给县茶厂。
县茶厂也会收购少量的晒青毛料,以原料的形式供给广东一带。而那些茶地多、产量大的村寨,外贸公司直接在村子里建立初制所,制作、加工成红茶后统一交到县茶厂。比如坝糯,因为茶地比较集中,外贸公司在坝糯建立了初制所专门来生产红茶。
一直到1994年以后茶叶市场才开始放开,红茶可以做,绿茶可以做,普洱茶也可以做了。
但1994年、1995年的时候,整个双江都还有70%是红茶。勐库茶区的许多古茶山,包括现在普洱茶界大名鼎鼎的冰岛、坝糯、小户赛、懂过等诸多名山头,那时都是用来做红茶的。
所以刚开始时,戎加升的茶企还是以红茶为主,普洱茶是慢慢恢复和增加起来的,到1998年、1999年才开始大量生产普洱茶,2000年就基本上只生产普洱茶了。
2000年前后,随着香港、台湾的普洱茶文化风潮吹进珠三角地区,国内的普洱茶风潮首先在广州复苏,并逐步吹进了普洱茶的原产地。
戎加升仔细分析后认为,国内红茶、绿茶市场竞争相当大,因为国内有许多省份都在生产红茶,国外也有好几个国家在生产红茶,而云南大叶种制作红茶生产成本高,没有价格竞争优势。做绿茶与国内其他省份的小叶种相比,在品种上也不具备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戎加升认为红茶、绿茶的人为因素比较多,普洱茶使用的是最普通、最传统的制茶法,人为因素比较少,喝了以后对身体是最有益的,所以从2000年开始就全部转向了普洱茶。
戎加升曾在采访中说:“为什么现在普洱茶市场越来越扩展越来越大,就是因为普洱茶是健康的,更适合人们饮用。我们自己做茶自己认得,绿茶不香不好看可以想办法做到更香更好看,汤水不绿也可以想办法。但吃的东西如果加入了过多人为的因素是不好的。”
云南双江勐库茶叶公司生产车间
“衣服不合身可以换,茶是喝进肚子里的,是拿不出来的,我们做茶人要有良心。”戎加升的一句朴实话语,不经意间成了他对工匠精神的独特诠释。
“质量”是戎加升一直坚持的原则,也是戎加升自信的基础。
戎加升一直坚信,如果只是在市场上随意收购一些干毛茶,不能把控茶叶的质量,那么即使再好的工艺也没有用。如果从源头抓起,茶叶的质量心里有谱,后边的工作做起来就更有底气。
然而这话说起来简单,真正实施起来又是何其的困难。为了产品质量,刚开始做茶时戎加升就采用“高拉低压”的策略来收购优质鲜叶。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戎加升意识到这种做法并非是长久之计,开始探索“公司+协会+农户+基地”的生产管理模式,与茶农签订有机茶园和无公害茶园管理收购协议,实行风险金制度及责任连保制,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模式,以确保了公司有优质、有机、生态的稳定原料来源。
为了让茶农配合自己,跟茶农关系更好,戎加升尽心尽力。请吃饭,搞培训,向茶农算细账……为的就是向茶农灌输自己的理念。
在质量面前,戎加升扮演着“黑脸包公”的角色。凡是可疑施过化肥的鲜叶坚决不收,甚至被列入黑名单;持续20多年辅导茶农用生态的方法进行茶园管理,保证“第一生产车间”的安全;杀猪请农民吃饭,培训如何进行茶园管理并强调要对得起消费者;出狠招推行“连坐”,让村委会干部监管茶农和鲜叶质量,并以村为单位进行检测,凡有一例出现农残和其他禁用物质的,全村人都得不到20%的余款;搞“中央集权”,为了避免初制所在制作过程中茶叶受污染,撤销所有茶叶初制所,集中收购鲜叶到厂区统一加工制作……
正是因为戎加升的高瞻远瞩,提前布局、规划绿色、无公害、有机茶园,2007年5月,亥公茶叶基地正式被选定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有机茶生产、发展与贸易”项目示范基地,并在2011年验收时得到高度评价。截止2018年,勐库戎氏拥有的有机茶园面积已达10902亩,涉及茶农超过万户。
凭借对品质和品牌孜孜以求,2006年5月“勐库”商标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2008年“勐库”牌被认定为云南省名牌产品,2013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勐库戎氏逐步发展成为双江县最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
如今,勐库戎氏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在普洱茶界颇具影响力的茶企,戎加升也从一个木匠成为令人尊敬的茶界大师。
茶,就是戎加升一生割舍不下的情怀。
大半辈子的孜孜以求,让戎加升在总结先辈经验的基础上对茶有了更深的了解与认识。他深知一片好茶的诞生,除了好的原料外,还需要标准的厂房、专业的设备、熟练的技师,以及可控的质量管理体系等。
戎氏的全程可追溯体系,保证了每一片茶都是健康的,一片叶子从采摘开始就有了自己的“名片”,记录了标识号、时间、基地名称、负责人等详细信息,每个控制环节都有明确的负责人。
茶厂里的设备是戎加升结合普洱茶传统生产工艺,不断研发和专属定制而来,这是茶人的匠心之本,是传统给予创新的力量。
印象比较深的是“高台石磨压制工艺”。石磨压制是制作普洱茶的关键步骤,但戎加升认为传统石磨压制在实际运用中有不足之处,比如传统石磨重量轻,需要人搬动和加重,加重时每个人的体重不一,导致松紧大小不一致,对食品卫生安全控制难度也有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戎加升创造了高台石磨压制设备,既保留了普洱茶的核心工艺,又使饼形周正漂亮,茶饼松而不散、松紧均匀适度,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茶条的完整性。
为了改善传统熟茶发酵工艺存在的“食品卫生、发酵不稳定性”等缺陷,戎加升独创“熟茶箱式发酵技艺”,提高了普洱茶熟茶发酵的稳定性和标准化程度,同时解决了熟茶发酵的食品卫生控制难点。
2004年,戎加升在业界首家采取大规模全集中初制模式,保证了产品品质的安全和稳定。首创“全天候日光晒场”,极大程度保留了茶叶酶的活性……对于传统的制茶工艺,戎加升认为既要传承,也要创新。
凭着一颗做茶的初心,戎加升荣获了无数的荣誉。2008年荣获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改变开放三十年“影响中国农村改革的30位中国三农先锋”荣誉称号,2010年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中国茶叶行业年度经济人物,2017年荣获“云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7年荣获“中国茶叶行业终身成就奖”……
“他是普洱界的传奇,却将这传奇演绎的如此低调;他有太多的荣誉与称号,却心心念念想着产品的质量;他是一位商人,却始终不改质朴的农民本色。”
无数荣誉加身的戎加升,一生朴实低调,对他来说只有一个身份始终不变,那就是——茶人戎加升。
音容宛在,永别难忘。谨以此文,纪念戎加升先生,愿他天堂一路走好!
文:段兆顺,图:勐库戎氏,来源:普洱杂志。本文经授权爱普茶网发布。
普洱茶选购、咨询,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
上一篇:冬至快乐,一杯红茶暖暖胃
下一篇: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