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专栏:极边之地的人文风华
2020-11-23 13:12:36   来源:岁月知味    浏览:

观易武苍莽群山,上得天时之宠爱、下有地利之优势,茶园或位于生态极佳处,或藏于原始密林中,沐浴阳光雨露,吸收天地灵气;数易武演化脉络,泱泱三千年古茶历史,悠悠三百载人文润养

岁月知味易武茶书

本篇为《易武》中「茶人的原乡」章节之

「极边之地的人文风华」的精彩内容。

景洪告庄夜市

景洪告庄夜市

易武,异域深处的汉家小镇

美丽神奇的西双版纳,总有着无数的理由吸引人前往。

岁月知味易武茶书

这里能见识到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风情。身段婀娜的傣族姑娘,一眸一笑间舞出孔雀之灵;崇尚黑色的哈尼族,视黑色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将茶奉为圣物珍品的布朗族,年年春天供奉茶始祖“叭岩冷”;中国最后一个被确认的少数民族——基诺族也世居于此……

这里有绿树碧水间的古老傣王宫,带你穿越旧时光,聆听傣王和王妃的故事。黑色夜空下金光闪耀的佛塔,让人宛如置身佛国,忘记凡尘的喧嚣浮华……

傣历新年,万人泼水狂欢,“水花放,傣家旺”,身穿盛装的少数民族男女互相泼洒爱和祝福,追逐嬉闹;到夜晚,成千上万盏孔明灯照亮澜沧江的夜空,满星叠照,飞机特意为之停航。

沿版纳首府景洪出发,东行百余公里,伴随着旖旎的雨林风光,穿过巍然耸立的“中国贡茶第一镇”牌坊,我们来到易武古镇。

古镇分新街与老街。先抵达新街,混凝土搅拌机的声音、建筑工人咣当咣当的施工声不绝于耳,新房正如火如荼的建设着。

易武古镇

到了老街,则是另一番景象。少了游人,多了静谧。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的青石板小径,两侧散落着老宅大院,时不时传出炒茶的香气,透过四合院的天井能看到老人正在捡黄片,老旧屋檐下还挂着燕子筑的巢……

沿着青石板小径走一走,车顺号、同兴号、同昌号、福元昌号、迎春号等老宅建筑一一呈现在眼前。这些在普洱茶人听来如雷贯耳的名字,一如往常的默然无语,任凭风吹雨打。

易武古镇

数百年时间,让老街平添了沧桑;几多浮沉与变迁,让老街伫立成传奇。推开寻常一扇木门,入眼的是雕栏画栋、飞檐斗拱,入耳的是主人热情的攀谈,多为云南石屏腔调,让我们从异域他乡似乎一下子回到了熟悉的故土。

曾经这里老宅林立、驼铃声声,经过岁月洗礼后,老建筑所剩无几,但映入眼帘的每一座老宅,都是一本活历史,悠悠诉说当年的故事……

三百余年静水流深,深刻地改写易武风华

易武是云南著名的古茶区,种茶历史悠久。数千年来,少数民族在易武居住种茶,少数民族代代相传着三国时期“孔明兴茶”的故事,至今仍奉诸葛亮为“茶祖”,乾隆元年《云南通志》记载:“旧传武候遍历六山……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

到唐代,濮人、乌蛮等民族在今漫洒茶山种下古茶园,易武成为滇南著名的茶产区,唐代《蛮书》中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至明清,已有布朗、哈尼、彝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聚居于此,世代传承守护茶园。

易武古茶山

有清一朝,雍正七年西双版纳“改土归流”后,古六大茶山迎来了又一轮大开发。自乾隆始,政府对茶叶交易的管控逐渐温和,大量汉人涌入易武,易武茶业进入鼎盛时期。

从第一批石屏人赶着马帮,跨越红河哀牢、李仙无量,抵达古六大茶山进行茶叶贸易。到后来逐渐举家携亲迁入易武,几番寒暑站稳脚跟,从此定居在雨林深处,至今已有三百余年。汉族先民在易武扎下跟来,在此安居乐业,与少数民族不断交流融合。

三百余年间,易武逐渐成为一个以汉族为主的普洱重镇,民族融合的大势定格在这一方山水中,堆叠出细腻精致、幽深又壮阔的人文历史。三百余年间静水流深,民族间渗透融合的进程缓慢而深远,易武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茶山得到深度开发

乾隆年间,易武贡茶采办量巨大,“夷民等难以支撑门户,故逃亡死绝者占多,一应贡项茶斤以及钱粮夫役门户年年制肘不能办理……茶园无人修理采种植茶株尽绝……”。易武土司大量招募汉人入山垦荒,自此汉人逐渐涌入。

他们在易武茶山刈复老茶园,开发新茶园,如今国有林、自然保护区中散落的众多古茶园,几乎都是当年的村寨旧址。弯弓、茶王树、一扇磨、白茶园、白沙河、茶坪等古茶园周边,甚至业已消失的郑家梁子、朱家凹子等地,当年茶山先民的房舍地基犹存,染了青苔的残砖碎瓦仍在。

淹没在荒山中的房舍地基

淹没在荒山中的房舍地基

经过数代开拓,百里易武形成“山山有茶园,处处是村寨”的格局。今天顺着易武老街-曼秀-落水洞-麻黑-大漆树-张家湾-曼腊等茶马古道沿线村寨,仍有大量当年“奔茶山”的汉人后裔世代居住。

推动生产力快速进步

汉人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管理茶园,改良品种,提升工艺水平,在协办贡茶采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提升易武茶的生产标准,推动了易武茶品质的再次飞跃。道光皇帝就盛赞易武茶:“汤清纯、味厚酽、回甘久、沁心脾、乃茗中之瑞品也”。

清中期开始,易武商号林立,经典名品频出,均是其制茶水平高超的力证。民国《云南经济滇茶概述》说:“镇越县即古六大茶山的易武山,茶质优良,远较佛海(今勐海)为胜…”

开辟商道,兴建茶乡

汉人在此修桥、开路、建庙、立馆,艰苦卓绝开辟商道,推动易武的繁荣建设。茶马商道北去京城、南下南洋、西进藏区、东走港粤。云南地区山高水险,马帮行路之艰难,曾有诗如此形容——“崎岖鸟道锁雄边,一路青云直上天”。依靠人走马踏,穿越一道道山山水水,征服一片片激流险滩,终于踏出易武通往四方的康庄大道。

航拍易武

航拍易武

易武逐渐从一个边陲小镇逐渐名动海内,在京师乃至东南亚区域享负盛名,几乎占尽了普洱茶的荣光。百年之后,茶韵犹存,台湾茶人也是循着史书的记载、产品的流传以及易武的声望才重回故地,开启普洱茶风云再起的二次繁荣。

易武

人文陶冶,烙印出刚柔并济的易武风骨

汉人崇文兴教,诗书传家,在易武设立学堂,兴建庙宇。以儒家、道家思想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播撒在易武人的意识形态中。

东方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和谐的境界,提倡“刚柔相济”、“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至刚易折,上善若水”,君子立身行事之道当从容不迫,宽容于物,不削于人。这种人文风格,深深烙印在易武茶的风格审美中。

易武茶注重内在修养,不追逐一时的霸道刚猛,形成“高香甜低苦涩”的口感特点;坚持中庸平衡、刚柔相济的和谐,风格内敛优美、平衡细腻。易武茶甚至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性格:宽容、内敛、清雅、外柔内刚、温文尔雅。品易武茶,如与君子相交,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

岁月沉积出永恒经典,成就爱茶人终极归属

濮人先民在易武种茶驯茶,中原的农耕文明缓慢浸润;汉族先民为易武茶构建风味基础,掀易武茶之绝世风华。

易武茶

数千年来风云起伏,茶山或兴盛或沉寂,各族同胞生于斯长于斯,埋头耕耘、静默守望。今日瑶族、彝族同胞再次翻山越岭,在遮天蔽日的莽莽深山中,为我们挖掘出曾经遗落的古茶园,易武之深厚底蕴不断惊羡世人。

观易武苍莽群山,上得天时之宠爱、下有地利之优势,茶园或位于生态极佳处,或藏于原始密林中,沐浴阳光雨露,吸收天地灵气;数易武演化脉络,泱泱三千年古茶历史,悠悠三百载人文润养,成就易武茶之韵味、之风骨、之气象。

惟其如此,才能历劫波而不倒,成为爱茶人魂牵梦萦的终极归属。多少年风华流转,而今再写不凡。

图文来源:岁月知味,经授权爱普茶网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普洱茶选购、咨询,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

热词搜索: 易武 岁月知味 易武茶

上一篇:齐聚羊城,共品佳茗:岁月知味与您相约广州秋季茶博会
下一篇:《易武》专栏:易武,茶人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