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包说茶:大渡岗的茶史文化
2021-03-01 00:01:10   作者:包忠华   来源:爱普茶网    浏览:

大渡岗乡属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位于景洪市北部,距市政府驻地65公里,东接勐旺乡、南连勐养镇、西邻景讷乡、北与普文镇接壤,国道“213”、“昆曼”高速公路和泛亚铁路从境内穿过。

大渡岗的茶史文化

大渡岗乡属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位于景洪市北部,距市政府驻地65公里,东接勐旺乡、南连勐养镇、西邻景讷乡、北与普文镇接壤,国道“213”、“昆曼”高速公路和泛亚铁路从境内穿过。

大渡岗的茶史文化

全乡国土总面积787.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797.3米,最低海拔668米;辖大干坝、大荒坝、大荒田、关坪4个行政村,有59个村民小组、4578户、1.42万人;有傣、汉、彝、布朗、基诺、哈尼等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69%;辖区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3.31%;年平均气温17.5℃,年降雨量1600~1900毫米,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大渡岗乡2013年被评为“中国美丽田园·十大最美茶园景观”,获得“2016森林中国·森林文化小镇入围奖”,2019年大渡岗以6.5万亩的连片茶园,被世界纪录认证机构——英国世界纪录认证公司认定为“世界最大连片茶园”。

大渡岗的茶史文化

中国西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以马帮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以茶叶为主要载体,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

茶马古道主要分滇藏线、川藏线(也称陕康藏)、进京官马大道等。从古普洱府出发的茶马古道连接滇藏等地,延伸到不丹、尼泊尔等南亚、西亚的国家和地区。从普洱等地出发到北京为终点的茶马古道,成为明清及民国时期中央政府统治云南疆土的交通枢纽,因此才在普洱、版纳等茶区有了皇家茶园和贡茶。

大渡岗的茶史文化

从广义概念上讲,茶马古道包含着刊木古道,但从狭义概念上,刊木古道是一条具有特殊意义而曾经独立存在的古道。

在唐代独立存在的南诏国修建刊木古道,以大理太和村为起点—永建—巍山—南涧县庙山—乐秋街—碧溪—公郎—沙乐—景东县安召后……连接普洱市、版纳州等古代银生节度的一条贯穿南诏国、大理国时期的国道。当时的刊木古道主要作用是运输粮草、兵马、食盐等物资。刊木古道兴盛于唐宋时的独立王国南诏国和大理国;元朝灭了大理国,收复大理国疆土后,云南的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到了昆明,从此刊木古道走向了衰落,从“国道”变成普通民间商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它的名字也淹没在历史的记忆中。但它毕竟存在了四百余年的时间,我们只能穿越千年历史,去挖掘发现与之相关的历史细节,还原历史的原貌,从刊木古道到茶马盐道再到茶马古道的演变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政治中心的转移、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大渡岗的茶史文化

在2021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周末,在牧童蝉茶园公司董事长杨恩富的盛情邀约下,我来到大渡岗。我原来对大渡岗的认知定位仅仅是令人震撼的现代茶园,与厚重的历史文化联系不上,但此行让我原来的认知有了极大改变。大渡岗乡文化站的孙成昆和牧童蝉茶园公司总经理白廷文对大渡岗乡界内部分地段的茶马古道进行了调查,沿途走访,采访了一些上年纪的老人,对茶马古道的走向,所经过的地名作了详细的记录,为我完成此文提供了大量素材。

大渡岗的茶史文化

刊木古道最早从大理—景谷—宁洱—思茅—大渡岗达景洪、勐海等地,沿途地势起伏,森林茂密,野兽出没,河流众多。版纳在唐宋时期,属银生节度管辖。大渡岗作为古代交通之咽喉,马帮历史文化悠久,从思茅—麻栗坪—普藤坝(今普文)—版纳塘—野麻地—关铺山(今大渡岗结基林)—官坪(今大渡岗关坪)—三岔河—马鞍山—小勐养—攸乐(今景洪市基诺乡)—车里(今景洪市)—小勐仑—易武等。从普洱市思茅到版纳的普文有42公里,普文到大渡岗的距离41公里,古代人行走2天,马帮需3—4天的时间。

大渡岗的茶史文化

孙成昆和白廷文已调查过的大渡岗乡内的部分古道全长近60公里,线路为:关辅山(驿站)—武庙—九队—大板桥—拜佛井—牧童蝉驿站—鱼塘—茶地梁子—老厂地梁子—昌泰茶业老房子—大旧路梁子—铁塔—水香菜林—县联社一队—大庙梁子—象鼻子山—二台坡—关坪。

他们在考察中,发现在关辅山还有武庙遗址,这里海拔1248米,这座古庙曾经是古道上的一座地标,据说在解放初期被撤毁,其石头被运去修建大干坝大队村公所。另外,在牧童蝉茶园附近的古井今尚存,其形如砂锅,一股清泉泻出石涧,充溢而出,位于古道边上,据说,由于水井的位置相对较低,在过去马夫行人都要跪着俯下身之后才能饮到井水,这眼井水可解疲劳、治瘴气,有特殊功效,就形成饮水必跪,故名“拜佛井”。古道从牧童蝉茶园穿过,不远处有大板桥、大庙山等千年前的历史烙印。古道上的关辅山驿站和关坪驿站,在古时候既是官府的关卡又是驿站。

大渡岗的茶史文化

童牧蝉茶园内现在保存着几百亩的湿地,这里曾经是个官府的养马茶,附近也是刊木古道上的古驿站,如今还保留有古井、古道等遗迹,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是大渡岗农场第一批开发人员进驻之后所建的养马场;相距不远的地方有个叫大板桥,在上世纪90年代,当地人在水沟里挖鱼塘,挖出两块用一棵树劈开两半的桥木板,长5米多、宽近1米,浸泡在淤泥里,千年不腐,已变成阴沉木,后来被人高价买走。

如今在大渡岗乡保留的古茶树、大茶树已经不多,他们在考察中了解到,在乡内的江西村、石屏村、景东村等地方过去都有很多大茶树,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连片规模化的现代茶园时被毁了。

大渡岗的茶史文化

在刊木古道兴盛时期,从大理到巍山古城,再从巍山走20余公里就是庙山,是一个古驿站、哨关和古代屯兵养马的地方,被命名为“刊木古道上的第一关”。大渡岗也有一个地方叫大庙山,因古代建有一座大庙而得名,两个都应该是南诏国时建的庙,都叫庙山,使用功能上相同,二者有一定的历史关联度。在古代马帮行人走这条古道有四五百公里的路程,一个来回需要近一个月时间,沿途有疾病的困扰,有野兽的袭击,有贼人的惦记,有路途的疲劳,有家人的思念,到庙里去祈求神灵的保佑,是当时人们最大的心灵安慰。

在考察的过程中,在大庙山还发现一些瓦砾和庙址基脚石等遗迹,大庙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00度55分56秒,北纬22度19分23秒,海拔1232米。大庙山地理位置特殊,位于梁子的垭口上,位置较高,周围群山环绕,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站在高山遗址上回望千年历史,由于社会的发展,交通工具的迭代,曾经的古道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能去想象当时南来北往的官兵商贾、马夫行人,在途经这里时利用放哨和休息的时间,去祈求保佑一路平安的那份虔诚。节选《普洱茶苦旅—刊木古道》。

图文作者:包忠华,经作者提供并授权爱普茶网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普洱茶选购、咨询,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

热词搜索: 大渡岗 茶文化 老包说茶 刊木古道

上一篇:老包说茶:澜沧江上最美的古渡——昔宜
下一篇:​老包说茶:迤仓的千年沧桑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