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事先生十八载——缅怀云茶泰斗张顺高老师
2024-08-17 22:57:55   作者:杨普龙   来源:杨普号古茶    浏览:

关于先生的功劳与贡献,已多有文章述及,十多年前我亦整理有万字长文发表于各网络平台,此不赘述。这是一篇回忆与先生交往十余年的一些点滴,值此特殊时日,感念缅怀先生。余人不可求

杨普号古茶

按:关于先生的功劳与贡献,已多有文章述及,十多年前我亦整理有万字长文发表于各网络平台,此不赘述。这是一篇回忆与先生交往十余年的一些点滴,值此特殊时日,感念缅怀先生。余人不可求责,但求无愧我心。

2006年,普洱山河一片红,广宣市场则潦草不堪,荒芜成塬。广州一本毫无内容可言的DM杂志趁机横扫普洱茶界,各路诸侯蜂集该DM,产销旺季或碰上茶博会,单期甚至可以出到四五百页。其时,全彩铜版纸印刷是高大上的象征,那样一期杂志捧在手里,沉甸甸复五颜六色复万商云集,煞是热闹。但一本DM杂志怎能撑得住喷薄的普洱茶市场?

也就是在这年年初,我从上一份财经杂志离职,无可如何中,经人介绍接到了下一份工作。任务是要筹备一份报纸,一本书,其后还有一个网站,内容,都是围绕普洱茶。筹备过程以及之后一年多的供职,领教了老板的远见与狠辣。

某日下午,老板脚还没踏进办公室就已声振屋瓦:来来来,大家欢迎我们的泰斗张教授!那是第一次见到先生,如今一算,那时他已过古稀之年。老板虽是出于尊敬搀扶着先生进门,先生却没有半分龙钟之态,腰背直挺而不僵,步履稳健,面色清癯,头发花白,标准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应有的风骨。唯一身打扮朴素过甚如邻家老伯,不识者不知泰岳其人,星斗其文。尤其那件浅咖啡色夹克,无论是居家还是出行,各种大会小会,从第一次见先生始,伴随其凡一二十年。先生衣行,如同先生重大却无声的贡献,如同先生深厚却谦和的学养,在一个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代坚守着自己的底色。

 

准备编撰的书,命名为《中国普洱茶百科全书》,请先生担任主编。而报纸,叫《书报文摘.普洱茶周刊》(那些年大兴办刊办报,刊号挂靠是很平常的事),报纸经过我们一众同仁加班加点紧锣密鼓奋战,已经先于书籍创刊。先生亦是报纸的顾问。经过几个月没日没夜的高强度工作兼恶补,身兼一报一书的实际负责人(老板给头衔曰编辑部主任),我对普洱茶行业已基本了解。参照前贤时彦的文章著述,《中国普洱茶百科全书》的编写提纲、编委会组成人员我先完成了初稿。报纸创刊号出来后两天,我跟老板去先生家送报,并请他审定提纲并联络编委会成员,这是第二次见到先生。依然如衣着一样简朴的家,除了茶就是书,堆满角角落落。以后十八年的岁月,我无数次进进出出这个家,在这里蹭饭,在这里请益并得二老耳提面命,在这里借书还书,在这里修稿改稿。我是个边界感较强的人,一般不太愿意造访别人私宅,唯有先生家,是在昆明来来去去最多而没有陌生感的地方。而每次回老家,带回时鲜瓜果蔬菜,我也会第一时间给先生分送一些。

其后,在书籍的编撰过程中,因有先生和苏芳华二老作主编,一路畅通无阻。约稿、催稿、校稿为工作日常,甚至有专家教授直言被我催稿催得怕接我电话。因为按老板的规划,该书必须于2007年4月之前完成并付印,以配合其在西双版纳策划举办的峰会。好在,有先生担纲,有作者及编委们的认可与支持,加上同事们的全力配合,终于完成了普洱茶史上这部也是首部大型工具书。首版分文化卷、产业卷、企业卷三卷,凡百万字。可惜,因为老板的忮刻寡恩,我于峰会前夕离职,最后摘桃者变成了别人。我继晷焚膏的付出和本该有的署名权,被老板缩放在一个小小的边角。直到2011年,大起大落尔后被查封的老板不知所终,先生发起重新修订,把我列为副主编,也算主持了公道。

杨普号古茶

此后,我再没有入职任何单位,开始各种创业折腾。先是代理某茶类杂志,而后又自筹自办杂志,策划出版书籍。这其间,依然少不了常往先生家走动,寻求建议,报告行状。创业艰难,后期,为了节省办公费用,征得先生同意,我搬到了先生创办的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除了继续创业折腾,也帮先生处理会里的案牍书件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负责任地说,先生创办的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是当时大大小小十几个茶协会里面人气最旺最具凝聚力的协会,在先生的号召下,很多之前不参会不积极的人变得活络,甚至一些单位、机构里相互抵牾互不对付的人也能坐到一起开会、讨论。每年的各种大会、新春团拜会,别的协会应者寥寥,促进会则济济一堂。

无论是当所长还是会长,先生属于典型的老派知识分子和学术领导,高风亮节、两袖清风用在他身上绝不是敷衍之词。从小菜园家里到位于康乐茶城的协会来开会或办公,大都是跟梁老师两个古稀老人倒两三次公交车,折腾一个多小时也不会动用协会半文钱。在他思想里,会员既然愿意入会,交了会费,就得为会员负责,贪墨之念有都不曾有过。协会经费不足的时候,先生还不得不以自己的名望来筹措经费。任会长的十年间,先生呕心沥血,不但多次联合其他协会和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举办各种审评会、评奖会和学术研讨会,还陆续出版了四五本专著、书籍、论文集,包括《茶海之梦?足痕心迹——茶文化、茶生态、茶经济研究》《普洱茶道论》《普洱茶保健功效科学揭秘》《红土高原铺绿金——云茶60年巡礼》等,会刊《民族茶文化》则一直延续至今。

杨普号古茶

在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上,詹英佩老师一直热泪长流,她也于先生受教受惠良多。她的成名作《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亦是请先生作序推荐,一篇千字序言,文采斐然,论理清晰,恰如其分的突出了书籍的重点与亮点。我们有个共识,在云南茶界,像先生这样的文理全才属于绝无仅有的个例。2012年,我主编出版了一本书,叫《云南巾帼茶人》,请先生作序,先生慨然应允,没几天就打电话叫我去拿稿件。看到稿件那一刻,标题《巾帼茶人,水,水,水》一下就折服了我,服膺先生深谙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服膺先生的文采与说理。继之以感动,其时先生右手已经不能写作,每写一个字都是左手执笔,右手辅助完成,可知先生为我这样一件小事不知耗费了多少心力。

援非十年,在撒哈拉沙漠边缘两建茶园,两次为两个无茶的沙漠之国从无到有把茶叶种植成功,先生右手几乎残疾,十多年前已经无力举托哪怕是一支钢笔。所以后来的写稿、改稿,都是两手并力完成。2016年,先生另一大部头学术专著《云南茶叶系统生态学》出版,并在云南农业大学举行了隆重而简约的首发式。外人只看到先生83岁高龄依然还有如此旺盛的学术生命,依然思维清晰,著述不止。我却知道先生从一字到一节,从一篇到一章这种集腋成裘从一字到百万字的艰辛。先生不会用电脑,资料的查阅参考全靠纸质书,文章都是前期手写,再请人电脑打成书稿,然后对照手稿再改。我有幸参与其中,与妻子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对照堆成小山的手稿和打印稿,一字一句,一个字母一个分子式对照,完整检校一遍,过程虽然辛苦,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唯惭愧不能得先生学问之万一。

杨普号古茶

先生治学严谨,每一处引用的资料、数据、图片,都力求有出处、有依据,靠的还是纸质查阅,这种精神已往者不可追。太专业的著述往往曲高和寡,读者知者寥寥。有次去家里,先生说起为了从古地理学角度论证茶树起源,需要对照原始图集,多方搜求查阅不得。我说我来试试,未敢答应完满。除了茶,我身无长物,唯淘书藏书读书为最大爱好。过了一星期左右,我从旧书渠道淘得一册《中国古地理图集》给先生送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装帧印刷,发黄的纸张泛着时代的印迹。先生像捧着个宝,高兴得手舞足蹈。

我一直认为,年轻人太热衷过生日不是什么好事。而先生又太过淡泊,九十大寿静悄悄简简单单就过了。大家事后知道,抗议也没用。2012年的八十大寿,是一众私淑弟子和亲友们实在意难平,最后在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由周红杰、吕才有、沈晓进等一众教授发起,过了一个月后给先生补上的。以先生的功劳和贡献,再对比福建茶界泰斗张天福所受到的优遇和尊荣,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寿宴过后,我给先生写了副对联,字写得不好,但先生应该还是满意的,或是出于对我这个私淑弟子的认可,一直挂在客厅十余年。联曰:

垂范茶界

福泽万家

我觉得这八个字足堪概括先生一生之功业。垂范茶界,先生以其德、其言。福泽万家,先生以其功。“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先生“三不朽”都做到了。

图文来源:杨普号古茶,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普洱茶选购、咨询,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

热词搜索: 杨普号古茶 张顺高 杨普号

上一篇:这是西双版纳第一第二高峰的茶
下一篇:师事先生十八载——缅怀云茶泰斗张顺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