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杂志:春风又度凤阳邑 2021-07-09 23:19:21 作者:三胡 来源:普洱杂志 浏览:
离温熏、暧昧、充塞荷尔蒙的大理古城虽只六里之遥,但村内的几口老井,每一座老房老舍,以及隐藏在碎石小径花木深处的朽败窗棂,保留完好的马帮古韵,都瞬间浓郁得浸润了你。土墙里白花花的蛳贝反射的棱角分明的午后日光,剥落了远道游人们脑海之中奔放的城市街景。
假如你在午后,漫步凤阳邑。
凤阳邑古村落偏安于苍山之麓的一隅,南临古南诏国都太和城遗址,形成于元代以前。而更为久远的凤阳邑茶马古道始建于汉代,成型于南诏大理国时期,是大理古驿道中的一段,也是滇藏茶马古道大理段的一部分,是南诏最早的城池太和城和阳苴咩城官道之一,南起思茅、普洱,途经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地区,由香格里拉入藏,直达拉萨,西抵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
也许是和大理风花雪月迎来的正是同样的下午茶时光,也正是同一抹斜阳,多少游客行经这一路衰草离坡的怅恍游离间,乘兴而来的快意会不觉被浸润、消散,只合淡薄如春酒。村内居民因山体滑坡的隐患早已迁移安置,时事在这里再难以盘根错节,无法落脚,雨季的吟叹只余空阶回响,一声声,一更更,庭外青山翠好,窗内阒无一人。月落乌啼的时节里,满天星霜悄然暗换,古道马帮的阵阵铜铃犹如风帆远逝,早已不能泊岸。
大理茶马古道经太和城遗址,往北进入凤阳邑村,这段道路历史上因草帽交易兴盛,也被当地人称为“草帽街”,自来别具风情。自214国道贯通以来,昔日的茶马重镇更日趋淡出人们的视线。
归鸟恋旧巢,老一辈的居民还时时在故居的檐下编织草帽,丝丝缕缕,穿梭于手中的草绳、秸秆仿佛和旧日子打上了结,一股脑儿的纹路里,乡关故里、门闾旧家好似千里万里,都延展在眼下。
古槐树下、闲翁七八、花雨缤纷、轻拂脸颊。桃李三月,言笑晏晏,越苍山、过下关,载酒和风的明媚,一吹到这里,不期就变成渭桥话别的离歌愁绪,或深或浅,都错落掩映在引马石不足三米宽的残影之上。
凤阳邑的古道边,均是古老的白族民居,墙体为不规整的石头所砌,仿佛自刀耕火种的年月就矗立至今。夹杂其中的贝类、卵石则脱迹于古渔村原始形态,当地居民生生不息,跟洱海呼吸与共。洱海不但渔业丰足,螺蛳和贝壳等用于建筑也是就地取材。
以此构筑而成的土库房是大理白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民居形式之一,上部为土,根基为石,一排排土石构筑的宅子,外观粗放厚重,构架简明硬朗,如封似闭。檐口以下皆用条石或卵石垒砌而成,它的形成与大理地区天然生成的石环境和人们对“石”的依赖分不开。
早期白族民居建造就曾普遍采用石材,文献记载:冉羌众皆依山居上,垒石为室。黄土粗石古朴的写意、磊落的拙朴,照样无法使得岁月在此拐弯抹角地迁留。时至今日,故园人去,年年春燕归巢时节的家常聚会,总耐不住弹指间的短促厮磨。
下关风,苍山雪,临窗览胜洱海月。去此六里凤阳邑,惟余西风残照,剥落的土墙转呈暗红萧索,仿佛时光在此突然阻塞、喑哑、扭结,由太和青石桥北望古都遗址,独立小桥,有多少繁华,便有几多落寞,盛放与凋敝在生命中回旋,存在与消亡并存在历史的长河中,唧唧草虫啼鸣不已,平林新月后,马帮旧事只余传唱,却不见归人。
作者:三胡,图文来源:普洱杂志,经授权爱普茶网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普洱茶选购、咨询,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
上一篇:普洱杂志:茶是一种美育
下一篇:津品茶话:有了这个习惯,喝茶更有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