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好茶烹一盏,先供我佛尝(南墨) 2023-12-05 22:11:42 作者:南墨 来源:景秋实 浏览:
走过长长的历史轨道,中国茶叶于今已成为一种符号性极强的民语言,而不仅仅是解渴之嗜。
近日,《老班章》《普洱茶命运交响》作者马安民先生的《茶脉》一书问世。本书由云南美术社出版,这次,他的野心更大,从“神农尝百草”始,直至普洱茶炙手可热的时代语境,从而梳理出中国茶叶发展的历史脉络,并上升到中国民族精神,甚至宗教信仰。
就微观角度而言,普洱茶文化兴盛,相关著作如雨后春笋,然而仅限于某一细微角度。不是不想,力不逮也。对茶叶发展变迁作深阔久远的梳理,既要身在场域,也需超然物外的洒脱。保持距离,得以呈现相对的客观。
在蒙昧社会,茶叶是作为药用品出现的,“茶”的最初写法是“荼”。茶叶曾在欧洲被陈放在药店售卖也侧面佐证了这点。“柴米油盐酱醋茶”,当农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茶变成生活的必需品。
唐帝国建立后佛教文化兴盛,尤其是禅宗的兴起,饮茶习惯得到至上而下的普及,慢慢渗透到民间,中国茶文化变得精细无比,达到“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艺术境界。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寺庙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佛教和茶叶有着天然的契合性,茶让人安静冲和。凝神静思,而打坐也需要心神宁静,只有静下来,人才可以关照内心。唐代皇帝有崇教情结,示范性榜样让茶文化发展突飞猛进,其代表性人物便是陆羽的横空出世,以及他贡献的《茶经》。这个在寺庙中成长的奇才,通过对选茶、制茶、烤茶、碾茶、罗茶、赏茶、备器、用火、选水、烹茶、分茶、论道、觅境、茶礼系统的研究,提出“精行俭德”的茶文化思想,进而将它提升到民族信仰层次。这种让人景仰的文明,为周边列国学习和效仿,传到日本后形成享誉世界的茶道。他们也诞生了自己的茶文化大师,如千利修。
皇家参与、文人助兴,民间响应,汇成一曲滚滚洪流的社会交响。本书详细考究武夷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感通寺、宝洪寺、石峰岩寺、夹山寺等佛教圣地,尽力还原历史原貌,梳理茶文化历史脉络,时隔千年之后,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个茶文化繁盛年代的心跳声。
“茶叶会说话”。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中国茶文化和禅文化深入契合,禅茶一味,禅意茶道,这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茶心就是禅心,是定,是动,是自然,是美。在茶文化的熏染下,既有陶渊明、苏轼这样的传统知识分子,顺境时意气奋发,逆境时泰然处之,生命永远葱茏,生机盎然,又有屈原、陆秀夫、文天祥、林衡那样的爱国志士在政治黑暗、国家倾覆之际以死殉国的壮美。此为茶之雅,亦为人之雅。
在沸水的激荡下,茶叶舒卷自如,张弛有度,它是稳定的秩序,也是浪漫的舒展,禅茶一味,用品茶的态度去品味生活,用对待茶道那种恭敬平和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顺境逆境,以及一切不确定性。于是,生命变得丰盈起来。
作为地道的云南人,作者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云南茶的前世今生,而这其中,也少不了寺庙文化对普洱茶发展的推扬,比如大理的感通茶,而宜良宝洪茶的宏名更和一位叫玄兴的和尚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海内海外,在寺院辩经之前,当茶鼓敲响,僧人们饮下茶汤,倦怠的精神随之一振,辩经的声音就洪亮起来。伴随着寺庙的梵音,一种信仰获得了永恒的力量。
作者:南墨,图文来源:景秋实。
爱普茶网转载本文,仅作交流学习之用,如涉及版权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删除。
普洱茶选购、咨询,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
上一篇:《老班章》作者马安民老师的又一本新书——《茶脉》即将问世!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