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景迈山?——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之路 2023-09-21 16:22:40 作者: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张国营 来源:普洱杂志 浏览:
9月17日,喜讯从沙特首都利雅得传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是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的第57项,云南的第6项世界遗产。
普洱景迈山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让世人为之倾倒?究竟有怎样的价值,能够得到世界遗产大会的青睐和肯定?从2010年启动申遗工作,这13年的时间有哪些经历?
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成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景迈山?
一部山字经:
什么是景迈山古茶林?
景迈山古茶林位于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遗产地总面积19095.74公顷,其中遗产区面积7167.89公顷,涉及澜沧县惠民镇的景迈、芒景两个村。遗产地居住有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汉族5个民族。
布朗族、傣族先民进入以前,景迈山还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森林中有野生茶树。从公元10世纪以前至今,根据村寨、茶林景观形成的时间以及人茶关系的演进,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演变可以分为原始森林景观、景迈山古茶林景观初始期、景迈山古茶林景观发展期、景迈山古茶林景观繁荣期、景迈山古茶林景观稳定期等历史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景迈山古茶林得到了各级政府有效保护,周边的森林也逐渐恢复。尽管村寨建设规模有所增加,但近些年制定的村庄规划以及环境整治等对村寨的规模和景观提出了明确要求。古茶林的规模、景观保持较好,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整体进入稳步延续期。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要素包括5片古茶林、9个传统村落、3片分隔防护林。遗产普遍价值标准包括:能为延续至今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是传统人类聚居、土地使用或海洋开发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或者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中国西南地区世居民族延续至今的林下茶种植传统的典型例证,世居民族延续至今的社会治理体系,独特的茶祖信仰、以“和”为核心的当地茶文化、保护生态的村规民约,以及互敬互爱的风俗习惯,实现了人与茶、人与自然的高度精神联系,保证了这种传统延续千年并依然充满活力。申报遗产地是世居民族保护并合理利用山地和森林资源的典范,世居民族利用因地制宜的土地平面、垂直利用技术和村寨选址、建设技术等传统知识体系,通过以古茶林为核心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的合理分配和可持续利用,创造了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耕地和其他生产活动在茶林外的智慧的山地人居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山地森林农业文化景观的杰出代表。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耀华提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是悠久的古茶林,种茶历史悠久,茶树树龄古老,是一部活的“中国茶”史书。同时,还是智慧的古茶林、生态的古茶林、活力的古茶林,具有传统信仰体系、传统社会治理体系、传统茶文化、传统知识体系“四个传统”保护机制,是世界上现代茶园种植技术普及前,传统的“林下茶种植”方式保存至今的实物例证和典型代表,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绿色农业生产典范和人居环境典范,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生态伦理和生态智慧,其可持续发展和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对当今文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条申遗路:
这条路上经历了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就申遗保护工作提出“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指示要求,为遗产申报、保护和管理,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提供了根本的遵循。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于2010年6月启动,13年的申遗路上,国家文物局领导亲临现场指导,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调研,省文物局明确专人、派出团队驻扎景迈山参与具体工作,给予了精准性督导、专业性指导、实操性示范。
景迈山古茶林。(卢磊/摄)
2012年9月,普洱古茶园和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同年11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3月,景迈古茶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3月,申遗文本正式递交到国家文物局。2019年6月,国家文物局召开2021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专家评审会,建议景迈山古茶林作为2021年中国申报世界遗产推荐项目;同年9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复函云南省人民政府,同意将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作为2021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推荐项目报请国务院批准;同年10月,国家文物局和省人民政府成功举办“茶文化景观保护研究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2021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作为中国2022年世界遗产正式申报项目,5月完成申遗文本报送,并通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格式和内容审查。2022年9月6日至11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到普洱,对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现场考察评估。2023年9月17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自2020年启动申遗迎检工作以来,普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亲临一线督战,分管领导驻扎一线参战,领着大家干、带着大家干、教着大家干、督导大家干,在申遗工作中作出榜样、形成示范,为遗产申报工作提供了保障。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申遗迎检指挥部,整合市、县、镇、村、组5级行政单位和市县有关部门力量,充分依托专家团队,形成了高位化统筹、扁平化协调、集成化作战、一体化落实的畅行机制。同时,严格执行周例会、月调度、季小结制度,及时将来自国家、省市决策指令具体化、清单化,安排到各个工作组;将各个工作组落实情况和困难问题反馈到指挥部,做到上下贯通、左右互通,调度及时、落实有效。
古茶树。(卢磊/摄)
始终坚持“保护依靠人民,保护为了人民”,突出社区居民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引导他们参与到遗产申报中来,形成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结合”的联动共治机制、“政府、社区、老人、宗教”的协同共管机制、“政府讲管理、专家讲价值、社区讲传承”的合力阐释机制。先后与北京大学遗产中心、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专业机构保持密切合作,在遗产管理、遗产价值阐释、申遗迎检等方面给予专业指导,保证了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云南农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云南省规划研究院、西南林大等专业机构开展合作,形成专业咨询报告,为保护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一张成绩单:
我们为景迈山古茶林做了什么?
13年申遗路,我们向景迈山古茶林交上了一张高质量高分数的成绩单,成绩单上分着“保护管理、产业融合、促民增收、村庄建设、民族团结、文化传承”六个科目。
保护管理水平得到新提升。通过开展遗产申报,不但有效保护了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还逐步建立了与遗产保护管理相匹配的管理、阐释、监测、法律体系;建立了遗产管理体系、法律保护体系、遗产监测体系、遗产阐释体系。
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按照省委、省政府把景迈山申遗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打造国际生态旅游胜地的头等大事和文旅融合发展的头号工程来抓的工作要求,推动申遗工作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互促进,以遗产突出普遍价值引领带动一产提质增效,以遗产地可持续发展需求带动二产落地建设,以遗产申报放大品牌效应带动三产扩面增效。
糯岗古寨。(卢磊/摄)
促民增收取得新进展。向保护要效益,以保护促增收,积极探索保护遗产促农民增收新路子,实现了品牌效应、产业带动、保护文物促进增收,出台《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奖补办法(试行)》,2020年来,奖补资金339万元。截至2022年底,景迈山居民人均纯收入2.03万元。
村庄建设取得新突破。村庄规划更科学,整体风貌更协调,环境卫生更整洁,基础设施更完善,基层治理更有效,修订景迈、芒景村村规民约,对古茶林保护、传统民居维护、森林保护、卫生习惯养成等进行了约定,提高了村庄治理能力和水平。
民族团结展现新面貌。品茶咏茶、民间艺术、宗教信仰、民族精神等精神文化,弘扬了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塑造了热情温和的民族性格,强化了茶林保护的集体自觉,有效展示了民族团结进步成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态实践。
文化传承呈现新气象。文化得到有效挖掘和整理、传承和展示,一批景迈山外的文化艺人或是景迈山上的老者,对当地民族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等进行梳理,形成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
翁基古寨。(卢磊/摄)
这张成绩单的最终得分在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得到了彰显,但申遗成功并非工作的终点,而是崭新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要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在“精心守护好”上下足功夫,真正实现“更好地传承下去”的目标。
作者丨张国营/文,卢磊、贾翔/图,编辑丨曹琦涵
图文来源:普洱杂志,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普洱茶选购、咨询,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
热词搜索: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世界遗产名录 景迈山
上一篇:【热点】我国发布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