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杂志特稿」原生态:镀金古树茶 2019-10-31 02:29:14 作者:刘醒 来源:《商界》杂志 浏览:
茶树品种云抗10号,本图由云南文华工作室拍摄、提供。
《商界》导读:在舆论界对古树普洱茶冠以“疯狂”、“泡沫”的一片声讨中,云南本土的茶人却不以为然:没有破灭的泡沫就是伟大的泡沫,把手中的每饼茶做到极致,让市场决定市场。
【《商界》记者/刘醒】
2007年中旬,在多方力量的合围下,喧嚣一时的中国普洱茶市场崩盘了。
行情急转直下,那些满仓满库的普洱茶,原本可以卖出上千万元的市场行情,如今瞬间缩水成几百万甚至几十万元——作为普洱主产地之一的云南省勐海县茶老板们,心里想得更多的是要不要去跳楼。
那一年,古农茶业的创始人岩文还在倒卖茶叶,暴涨暴跌的价格曲线同样把他折磨得够呛。于是,岩文下定决心转型到茶行业的上游——做一个能扛住资本市场风雨的普洱茶品牌。自2007年起,岩文每卖两千元钱的茶叶,就往山上的工地汇两千元款,最终他在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布朗山的老班章寨附近,拥有了一个简陋的初制所,专门制作古树普洱茶。
古树普洱茶不同于普通普洱,指出的是树龄百年以上的野生老茶树茶。岩文可以算作首批进入古树普洱领域的茶人之一。这群人在普洱专家、知名评论家李国标(网名白马非马)看来,恰好为同质化严重的普洱大盘市场,开辟了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普洱茶在中国发展有两次浪潮:第一次是大盘时代,炒作普洱茶‘越陈越香’概念,最终以崩盘告终;第二次则是小盘时代,炒作传统大品牌和名山古树等稀缺性资源。”
彼时,岩文所选择的布朗山还是一座不为人知的山,老班章只是一个贫穷闭塞的普通村寨,老班章的茶还不区分老树和台地、大树和小树——毛茶单价仅为每千克15元。
然而仅仅5年以后,这些树叶的身价就高过了黄金。现在,每到春秋两个收茶季,来自全国各地的大老板们用布袋提着成捆的现金,开着豪车在山路上颠簸两个钟头,来到这个距离缅甸仅60公里的偏远山寨,争着从满山的老茶树上,“求”得几片珍贵的叶子……
1000平方米新居,5000亿元存款
年近五旬的杨爱华长得黑黝黝的,干瘦,身上那件曾流行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蓝干部装褂子,因为常年不清洗也显得灰蒙蒙的。他身上唯一光亮的色彩,或许只有手腕上那只爱伲族的银手镯。
一眼望去,四处透风的窝棚里蹲在火塘旁煮茶的老杨,与任何一个生活艰辛的穷老汉没有一丝一毫的差别。只是,刚刚忙完春茶的茶农老杨,拿到了今年的第一笔收入——现金100万元。
在距离简陋的窝棚不足50米的土路旁,一栋占地500平方米的3层楼房正在修建:下面两层采用当地刚刚流行的砖石结构,上面一层则是传统的木质结构。这是老杨的新居,还有一个月就完工了,耗资近200万元。
事实上,在这个海拔1800米被叫做老班章的村子里,老杨的资产,绝对称不上大户。
李开华(化名)也在修新房子,占地1000平方米,“花了200来万,不到300万”。过去的两个月,他卖茶的收入是200多万元——多多少,老李不肯透露,同行的傣族人老根笑称“起码260万”,老李没有反驳。
村子里,时常有没上车牌的越野车呼啸而过。老根指着这些“三菱”、“丰田”解释:“这些都是本地人从缅甸买的日本车,不能上牌。他们家里一般有两辆车,一辆上牌的轿车停在山下,用来进城,一辆没上牌的越野车用来爬进村的山路。”
山路异常颠簸,到处都是修路的工事。一场雨后,二驱的汽车只能陷在泥坑里等人解救。而运物资进山的大货车,压根不敢踏上红土的山路一步,只有停在路边等雨停,等大地重新干燥。而某段山路的拐角或者山坳,则偶尔可见被遗弃的看上去完好无损的皮卡车,老根指着其中停在山坡上的一辆说:“那里是以前上山的老路,那辆车停在那儿有三四年时间了。这儿的村民都这样,车在路上坏了就扔掉,步行上山,回头买辆新的。”
进村,挂着“老班章”三个大字的原木寨门后,赫然立着中国首家“山寨银行”——首家进驻山寨的银行网点。在银行门上的液晶屏上,滚动着一行红字:热烈祝贺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存款突破500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自2013年底这家山寨银行开业,127户的老班章村民,仅用4个月的时间就存了四千多万元。
事实上,当前文所提到的古农茶业创始人岩文10年前第一次到老班章时,这里还是勐海县有名的贫困村,“没有路,开车上山需要4个小时,当地人穷得没有裤子穿,女人随便扯块布当裙子,裸着上身”。
然后仅仅因为拥有“古树茶”,财富便开始在这里一夜聚集。
博弈:茶商哄抢古茶树
古树茶何以一夜爆火?
稀缺性,是导致古树茶价值攀高的第一要素。尽管云南有着世界上绝无仅有的50万亩古茶树,然而数量毕竟是稀少的。下面的故事似乎可以一窥古树茶价格不断抬升的原因。
为控制古树茶的源头,知名茶企陈升号早早布局老班章,与当地村委会和村民签订合作协议,号称占据老班章古树茶产量的一半。
杨爱华就是签约陈升号的茶农之一,不过他有些后悔:早年签约是为了保障茶叶销路,没想到茶价一年年翻着番往上涨,茶厂、茶客们用布袋提着成摞的现金进村抢茶叶,而自己却陷在毛茶每千克750元的合同价上爬不起来。要知道,杨爱华自己喝的老班章古树茶黄片——即因外形不佳等被拣出来的“废品”,也卖出了每千克800元的价格。
然而合同中有意无意留出的漏洞,却让老杨找到了平衡:合同对茶叶的品质没有要求。这就意味着,不需要费时耗力一芽两叶或者一芽三叶地采摘,无论是鲜叶还是老叶,无论是大树还是小树,是老班章的茶叶就行了。说这话时,老杨用手比划着,做了一个用力撸树叶的动作,“谁让他们的价格这样低,随便采采就行了”。
事实上,除了按照合同供应陈升号外,老杨还和其他上山购茶者有着密切的合作:卖给茶厂一般是毛茶每千克1500元;卖给个人则要具体看买茶的人对茶树、茶叶有什么具体要求——有些对茶有着极高要求的买家,会自己挑选一棵或几棵老茶树,指定用这些树的叶子制成毛茶。今年春茶,老杨卖出的最高价是每千克8000元。
倪兵称,为了和村民打成一片,茶企的收购员要像亲人一样熟悉村寨的大小事务,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进城看病上学,企业都要出面送上红包甚至包车接送,“举个例子,某户村民家里有几头猪,他的邻居可以不知道,但是企业一定要知道”!
雨林古茶坊则是每年分批带村民出山旅游,近些的去昆明,远些则去北京或上海。据品牌运营总监朱勇透露,光是为某个村寨修路,雨林就花费了数百万资金。
而这些大打亲情牌的举动,也仅仅能保证这些村民不会拿一些劣质的台地茶冒充好茶欺骗企业。古农茶业的一个客商,跑到老班章寨以每千克3000元的价格买了十来千克毛茶,乐滋滋地跑下山找岩文显摆。岩文好客,拿自己用台地茶做的茶招待。不料,经销商的“老班章”,几泡下来味道越来越差。反倒是岩文的台地茶,越喝越有滋味。
感情铺垫好了,企业能否从村民手中收到好茶,就要看出价是不是高过同行了。有业内人士这般向《商界》记者描述企业早期收茶的情景:企业和茶农议价,由于语言不通,就在村民面前一张一张地放人民币,村民觉得到位了就打手势叫停。这样的丛林法则,在今天依然适用。
而对于更多走进名茶山的茶企,既没有能力融入村民,也没有财力和同行竞争,怎么办?
在一些古树茶园边上,经常可见树立着一些牌子,上书“××茶企古树茶园基地”等字样。一个古树茶园,插满不同茶企的牌子是常事。据业内人士透露,虽然其中不乏有真合作,但更多的茶企只是象征性地给了茶园主人500元“牌子”钱,企业负责人再跑到古茶树下拍张合影,这样该企业的茶就可以一晃变成了“古树茶”了……
乱象:10杯不同的“老班章”
古树茶火了,并且火速地席卷全国。一边是有限的产量,一边是节节攀升的价格,于是乱象出现了。
在昆明最大的茶叶市场康乐茶城里,倪兵的公司(普洱中国网)在一栋4层的小楼里。他2007年才转行做茶生意,卖点古树茶、陶器,更主要的是为一些产品优质但名气不大的普洱品牌做推广。但就是这个茶界新人,最近却在北京的茶圈子里受到了尊崇。
那是一场以普洱茶为主题的展览,倪兵带着刚刚挖掘的古树普洱茶品牌参展。“云南茶人”、“古树普洱”,这两个名词的组合,瞬间吸引了众参展商的注意。混在茶界、普洱界,谁人看不到云南茶的崛起之势,谁人不知云南古树茶登峰造极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古树茶的水深不可测,比如老班章古树茶年产仅20吨,而在市场上打着“老班章”旗号的茶远远超过这个数目。
10家茶老板对于倪兵大为尊敬,纷纷祭出自己的镇店之宝——老班章古树茶,请他鉴别真假。10个杯子端上来,倪兵一一品尝:竟然没有一款茶的味道是相似的。他只好得出结论:对不起,这里没有一片茶叶是真的老班章。原因很简单,生在同一座茶山同一棵茶树上的叶子,无论制作工艺如何不同,味道绝不会差之千里。而老班章这种名山古树茶之所以著名,就在于独特的个性和不容混淆的体感。
对于古树普洱市场的混乱,倪兵算是领教到了,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古树普洱的混乱,不单在外地,就是云南本地也不能幸免。
他有一个朋友,连续5年从云南本地一个检察长手里买茶,每次买200千克,耗资30多万元。这个朋友颇为自信,价格这么高,卖家又是检察长的关系,还是云南人,能出问题?不可能!连倪兵都震慑于如此权威的茶源。但尝了一口所谓的古树普洱,倪兵哭笑不得:莫说是名山古树,这款茶是不是古树茶都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返回云南后,他派人去易武茶山当地的茶农家里,以每千克不到800元的价格买了一千克古树普洱毛茶,送到北京后,自以为喝了5年“古树普洱”的朋友大惊失色:天呐,你这个茶怎么这么好喝!
最让倪兵义愤填膺的是,在茶圈子里,尤其是微博、微信上,有一批自称“专家”、“大师”的人十分活跃,他们依仗自己在舆论上的话语权,为粉丝灌输了很多错误的普洱茶观念,尤其是协助喜欢炒作赚快钱的投机者,将“名山古树普洱”这个概念从饮品生生炒成了金融投资品。
就连被茶界批评为“炒作先锋”的雨林古茶坊,对这些“专家”、“大师”也嗤之以鼻。其品牌运营总监朱勇说:“最近刚刚接待了一批在微博、微信上活跃的专家、大师,在路上语不惊人死不休,一进茶山,看见古树,见到茶农,却一句话都不敢说——说一句错一句!”
是泡沫,不是泡沫
那么,古树茶是否会重蹈2007年普洱茶大盘崩溃的一幕?
——勐海县城郊区的曼扫村斜倚着茶山,其中立着一座傣楼的小院就是古农茶业的初制所。网速不佳,胖胖的山东小伙杜成坤坐在傣楼上轻叹了口气,坐在一旁的岩文头也不抬就开始絮叨:“哎呦,做事情要快而不乱,粗中有细。都是25岁的男人了,还没学会稳重!”
小杜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瞅着岩文发懵:“我……怎么了?”
岩文还是不抬头,继续写自己的合同草稿:“不要遇到一点困难就叹气,有困难就要想解决的方法,唉声叹气能解决问题?只能说明你心里面没有力量,是懦弱的表现!”
类似的对话,一天之中要发生很多次,因为岩文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带着新员工小杜,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对他进行“敲打”。这个资产上千万的茶企,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更像是古时的师父和弟子——手把手指导,口口教育,以身作则,并且吃住在一起。
古农茶业在同行之中,绝对是个另类。
为了保障老班章古树茶货真价实,每年的春秋两季,岩文要带着员工住进茶农的家里面,跟着茶农上山采茶,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监督,采回来的鲜叶再用自己培养的炒茶师傅用秘制技艺炒成毛茶。如此,一款茶的品质,从采摘到炒制,再到晒青和揉捻、压饼,全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中了。
云南当地的普洱专家、知名评论家李国标正在进行一项事业:挖掘有理想的草根茶人。这些茶人,一般都有自己的小茶厂,虽然产品一流,但由于历史、自身素质等原因,不为外界所熟悉。尤其是当下炒作之风盛行,只懂做茶而不懂推广、在各大茶山上孤独终老的茶人比比皆是。岩文和他的古农茶业,就是李国标的第一个样本。
在他看来,趋利的资本之所以蜂拥向老树茶,正在于老树茶本身具有的价值尚未被完全发掘。尤其是对于普洱茶市场,从出现到如今不过十几年,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还在摸索,秩序尚未建立,有些泡沫也是正常。
支撑他的,除了对市场发展趋势的预判,还有类似古农茶业这样的草根茶企,已经开始一点一点尝试用产品树立行业标杆。
面对近来舆论界对古树普洱的一片声讨,李国标笑言:“没有破掉的泡沫,就是伟大的泡沫,要相信自由市场的自洁功能。”而随着普洱茶的第三次浪潮——品质时代的到来,无论是古树还是台地,无论是大品牌还是草根,无论是资本催生还是埋头苦干,品质决定市场。
似乎是为了呼应李国标的判断,在古农茶业略微涨价的同时,以大益为首的传统大品牌普洱茶企们,却传来一片“跌”声。
作者:刘醒,来源:《商界》杂志。
爱普茶网ipucha.com转载本文,仅作交流学习之用,如涉及版权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删除。
普洱茶选购、咨询,请添加艾文华老师个人微号:814917310
上一篇:“古树茶”打假须迎难而上
下一篇:云南国际茶叶交易中心首家体验店在昆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