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底下没啥新鲜事,关于普洱茶的一些历史 2024-04-20 00:04:05 作者:茶空空 来源:云茶观察 浏览: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从当下的视角去解读以前的历史。而忘记以前的时代的一些客观条件以及不允许。
比如交通的效率、比如生活生产的条件、比如信息的记载和传播的媒介等等。
普洱茶,从上图可以看出,在一定的历史时间段内,它并不是我们现在认知的普洱茶。但每个物品的诞生,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不断的发展变化而来的。
清单上为什么要写“茶汁色”?因为以前没有手机拍照也没有软件发汤色图片、视频。重点是其中不同茶甚至同茶不同汤色。其中很有意思的一个就是红汤。
在我们现代人的认知中,正常制作和正常冲泡的普洱茶都是绿黄汤,只有很老的普洱茶生茶以及普洱茶熟茶才是红汤。闷泡情况下的新普洱茶生茶(晒青毛茶)也能出红汤。
但再往工艺层面去看,其实云南普洱茶做出红汤并不难,李佛一的筑茶工艺就可以,现在仿制陈年老茶的工艺也可以,晒青毛茶不讲究标准精致工艺也可以。不认真保存茶叶也可以,熟茶不用说。
那放到民国当时的制茶工艺和生活条件下,要出红汤很容易。以前茶区可没有那么多那么好的塑料内袋和纸箱。包茶的棉纸印错都要将错就错用。
茶叶鲜叶下树之后的处理,能有现在这么精致?也没有所谓的制茶标准。红梗红叶或者捂坏的鲜叶大家都见过吧。再加上制茶的工艺的多样化,以及制好后存储问题和保存年限,出红汤很容易。
再一个就是当时的人油水少,可能需要一些相对温和不怎么刺激的红汤茶。另外就是交通效率和运输质量,茶叶相比起其它的一些值钱货(药材),还是没那么重要的。风吹日晒雨淋湿了也很正常。
从民国到建国,再到1975年开始量产的普洱茶熟茶。熟茶的出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红汤普洱需求的数量大。这就涉及到生产的规模化和工艺的稳定必要性。为什么不沿用以前的红汤普洱茶工艺?客观原因就是达不到成品的稳定性和需求规模。
一直到了2003年,普洱茶才出了标准。从而跟着国家政策对各行业的管理逐渐完善标准。2008年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国标出台。普洱茶成为了云南部分地方范围内独有的茶叶(详细可以看标准去)。这意味以前的广西普洱茶、广东普洱茶、越南普洱茶、缅甸、老挝普洱茶,不在可以叫普洱茶,也不可以生产普洱茶。普洱茶的原料只能是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
那么,普洱茶的国标出台之后,是不是只可以按着国标的方法要求生产?其实,现在生产茶企是可以用自己的企业标准生产的,也可以用公共的团体标准。
这就可以在生产工艺基础上做出一些相对的特别的茶品,像大家见怪不怪的10多年老料压制,新生产出来就是红汤。另一种则是茶厂对于茶品的上市销售时间上的把握,比如生产日期是2010年的茶,当年生产好后放在茶厂储存,2025才上市销售。一上市茶汤也可以是红的。
所以从历史上的红汤普洱茶,再到现如今的红汤普洱茶,其实并不是啥新鲜事。只不过是否符合当代消费品饮者的需求,是否符合现在茶叶生产销售管理的法律法规。这些才是重点。
普洱茶的历史,很有意思。除了故事之外,还是有些知识、方法的。多看书多喝茶。
作者:茶空空,图文来源:云茶观察,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上一篇:普洱杂志:8582的“天”字号传奇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