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杂志:曲靖潦浒,爨韵柴烧 2024-05-27 17:32:12 作者:汤波_大雅 来源:普洱杂志 浏览:
云南曲靖的陶瓷文化底蕴深厚,在云南省考古所《曲沾盆地青铜时代遗存的调查和研究》重点课题调查中显示,在潦浒南盘江东岸的贝丘遗址发现青铜时代的夹砂灰陶是春秋早期陶器,距今约2700多年。通过对横大路古墓群中出土的“三足陶鼎”的研究,能够看出曲靖潦浒陶曾经拥有过的辉煌。
潦浒陶起源于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潦浒村,这里是一座因陶瓷而兴的千年古镇,早在明朝永乐年间,当地即开始用瓷土制作土陶器,有“土陶之乡”的美名,也是目前中国现存龙窑数量最多的地方。境内陶土、瓷土、褐煤等资源丰富。追溯起历史,宋朝烧砖瓦,明代做陶瓷,清朝制碗碟,如今,这座古镇虽然有了现代化的陶瓷工厂,但同时也保存着手工拉坯、柴火烧陶的传统技艺,明清时建成的12条龙窑至今仍在使用。云南许多旧式民居的瓦当至今仍旧依赖潦浒出产,潦浒的制陶工艺伴随着云南各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最古老的龙窑始于战国时期,是古代人们用柴草、松枝烧制陶瓷的龙形土窑,以窑形状似龙而得名,古龙窑依山势砌筑成直焰式筒形穹状隧道,一般长约30~70米,高约1.6~2米,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头尾空间较小,中间最大。在潦浒地区的王家窑被人意外地发现下面“别有洞天”,有龙窑使用过的遗迹,这个“窑中窑”新窑长达110多米,据专家考证是中国最长的古龙窑,堪称当今龙窑的活化石。
行走潦浒,随处可见陶瓷作坊以及贩卖家用陶瓷碗碟的摊贩。潦浒不仅有人工手工拉坯、柴火烧陶的传统技艺,还有现代化高科技制瓷工艺,几乎涵盖了人类陶瓷史上各个不同阶段的全部工艺,向世人展示着中国陶瓷工艺技术的精湛。仔细观赏潦浒古陶,庄重古朴,沉稳的青釉、酱釉中闪着几分幽蓝。其独特的造型、典雅的色泽、源远流长的工艺,完整地保留了古代潦浒的制陶风格。
这里也是陶瓷窑的博物馆:潦浒陶瓷窑炉种类繁多,除柴烧龙窑外,还有煤烧蒲萝窑、气烧隧道窑和辊道窑、抽屉窑等多种窑型。这些各种式样的窑,烧制出潦浒古陶、古建园林陶、景观陶、工艺美术陶和云瓷青花等多种品类的系列产品。
潦浒有得天独厚的陶瓷资源。从陶瓷产业资源分布来看,境内陶土、瓷土、褐煤等资源丰富。陶土有五色土、大白土、金刚泥、沙泥土、白果青等5个种类,主要分布在潦浒、薛旗、老吴、大梨树等村(社区),与陆良、宣威、马龙等地的陶土相比,储量大、埋藏浅,可开发利用价值较高,按现在的使用量,估计储量可用70年以上;褐煤主要分布在潦浒、竹园、向桂一带,储量约2.7亿吨。
潦浒陶窑炉烧制工艺非遗传承人刘靖先生花费毕生精力研制潦浒陶,他本人更是资深普洱茶客,刘靖先生长期使用潦浒陶制成的茶器品茗,平添了更多乐趣。在潦浒陶土的安全性方面,他说:“潦浒陶采用珠江源头高山原矿经柴火高温烧制而成,符合世界公认的高温陶瓷为日用器皿健康标准。泡茶也一样,潦浒陶矿化结构稳定,物理强度高,经国家危控监测检查,没有发现任何有害物质渗出,可安全使用。”
在众多潦浒陶烧制的茶器当中,他对柴烧青眼有加,“潦浒陶的魅力,更在于龙窑柴烧后不可预测的窑变。一把精心制作的潦浒陶泥壶,只有经过千度高温柴火烧制,才能成为一把有价值的陶壶。当然,为了得到这样一把有价值的壶,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出现气泡、开裂,甚至器型变形,所有的心血都将化为泡影。烧制一炉窑损失掉的四五吨柴火,更不要提制陶人数十日的守望与期待。”
刘靖很喜欢用潦浒陶泡茶,尤其是普洱茶。潦浒陶原矿中有相当比例的高岭土,云南观音土富含多种稀有矿物,在与其他土料高温烧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泡,从而形成无数毛细气孔通道。他发现,在冲泡茶叶过程中,会有很多高热水蒸气迅速把热量均匀扩散出去,可以有效避免茶叶在冲泡过程中生熟不均,进而缓解出汤后的苦涩味感,提升茶汤整体口感。
长期以来很多用过潦浒陶的茶客发现,潦浒陶茶壶在泡过茶后沥干保湿加盖的常温下,还能够保鲜15天左右不发霉,有很强的保鲜功能,茶具留香长久。主要原因是与潦浒陶特殊的烧制工艺有关。归纳起来就是“多孔质集炭堆积结构”。这种结构如同一个天然的环保过滤装置,有抑制细菌生长,清除杂质保鲜保质的功能。潦浒陶经高温烧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稳定,本身不带有异味,开壶方便,用开水清洗干净就可。壶表面孔道丰富,充满碳素。在把玩过程中很容易养出效果,玩出“包浆”。
同时,潦浒陶的碳素除了抑制细菌生长,还可以养护把玩者的皮肤,碳素有明显软化皮肤角质的功能,所谓人壶互养,相得益彰。
如今的潦浒古镇,开始闻名于国内外文化圈子,时常会有有一些知名的画家和诗人,来到这里,为还是拙朴的泥胎壶赋诗作画。一把普通的朴素泥胎壶,泥胎瓶,泥胎杯,会因为一首隽永的小诗,一朵娉婷的梅花,顿然从淤泥中开出莲花,雅趣横生。
潦浒土陶与文化的结合,通过“刀舞黏土欲成器”的精雕细刻,以及“形入火中取陶宝”的浴火重生,让潦浒古陶老釉从简单质朴中焕发出新的丰姿。徜徉在潦浒陶瓷的世界里,能看到太多匠人的专注,无论是一个碗,还是一个罐,都有条不紊的,不慌不忙地在旋转、揉捏、阴干、火烧中诞生,时光荏苒,静看泥土在艺术与文化里光芒四射。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文图:汤波_大雅
图文来源:普洱杂志,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上一篇:普洱茶行业的渠道重构和后市场的饱和竞争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