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巍全:在马六甲,他乡盛饮我乡茶 2024-07-15 17:27:28 作者:单巍全 来源:普洱杂志 浏览:
出新加坡海关,过海峡大桥进入马来西亚国境。一路不停歇,两个多小时车程便到得马六甲。马六甲城区很小,但很国际,又很中国。作为一个世界知名度极大的城市,马六甲的浓缩袖珍程度却出人意料。
马六甲与中国情缘颇深,城里城外中国元素遍布。走在马六甲老城,沿街两边尽是雕梁画栋的房屋、挂着红灯笼的餐厅、贴着对联的木门、处处可见的汉字店标。
尤其是行走在鸡场街,繁华的街道全由老式骑楼建筑组成,在里面,你会看到很多华人会馆,例如福建会馆、海南会馆等等,满眼的华语招牌,满大街讲着汉语的华人,令人恍惚,疑是来到了另一个故乡。
市区东南郊有一座百米多高的山丘,名曰“三宝山”。郑和当年七下西洋曾五次驻扎马六甲,当地华人后来便把他经常登临并散步的这座小山丘,以他在家乡的小名亲切称之,还被马来西亚联邦议会以法律形式颁布为国家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整个三宝山麓有12500余座坟墓,是海外华人最大的坟山。三宝山上有一座寺庙,也称“三宝庙”,庙里供有郑和雕像。离三宝庙不远的山脚下还有一座纪念碑,是为纪念二战期间被日本人杀害的华人而修建的。
可是,我奔赴马六甲的主要目的却不是观光游玩,而是为了一场海阔天空的茶约。还在国内时,我对茶友阿丕说近期将经由马六甲去吉隆坡。阿丕听闻马六甲就来神了,称在那有一要好茶友,特别爱茶,手里也有好茶,停留马六甲一定要设法与他约个茶。说着,立马拨通越洋电话,并让我与遥远马六甲的阿炳通话,初步约定了一个星期后的海外茶局。
阿炳真是热心肠,我刚从新加坡出来就开始了电话联系,随后又微信语音不断询问经过地点,并一再告知待会儿接头见面地的行走路线和周边景物。而我则一路都在通过他说话的嗓音、语速、语气热切度来想象他大致的年龄与外貌模样。果真,当我走近马六甲市中心小广场,一眼便认定喷水池边正急切在游人堆里逡巡打望的那个中等个头、面容黝黑、约莫五十多岁的华人就是阿炳。
阿炳很有情调地将招待我的茶局安设在了马六甲市的制高点上。空旷的圣保罗山上撑起一把高大遮阳伞,伞下摆放着简洁的茶桌椅和茶具,还有两位华人茶友正在那等候。一番热情的寒暄后,招呼大家坐下,阿炳开始正襟危坐侍弄起茶来。从一个老态龙钟的小蔑篓里,阿炳舀出几匙条索粗壮、褐黑沧桑的干茶,置入盖碗。炭火炉,老铁壶,自取的山泉水。沸水注入,缕缕茶香渐次轻幽弥散。
这茶香不夹些丝妖冶浮佻,不显张扬高,笃实沉稳,满蓄深邃的岁月感。透过玻璃公道杯看茶汤,酒红剔亮,亚光迷离,泛着那种只有相当的时间积淀才能着上的油润包浆色。端起茶杯轻啜一口,汤感饱满,顿觉一股雨后湿木般的甜厚陈韵在口腔氤氲。闭上眼,深吸一气,细抿着将茶汤含送入喉,醇浓温和,柔滑甜顺。再提一口气,喉韵深沉,陈香持久。睁开眼,禁不住一声赞叹:好茶呀,老味儿十足!
随着这泡茶开汤,阿炳也陆陆续续、间间断断地开始了对我这个“老外”的茶叙茶述。他介绍说,马来西亚的国民中,马来人和土生土长的巫人占总人口的65%、印度人占8%左右,而华人占了25%左右。不管是何裔何族,马来西亚全民无论早餐、午餐、晚餐或者夜宵,整天都喝茶。马来西亚全民饮茶之风是20世纪初受英国人影响而来的,人均年茶叶消费量高达900多克,世界排名第13位,比世界茶故乡的中国还要靠前。
马来西亚本土茶叶产量仅有3000吨左右,茶叶消费主要依靠进口,每年从中国、印尼、越南、斯里兰卡、印度、美洲以及东非等十几个国家进口约2.7万吨茶叶。
中国大陆是马来西亚茶叶重要进口渠道国,2021年首超摩洛哥,成为中国出口茶叶额排名第二的贸易伙伴,且呈持续增长之势,贸易额年均增长超40%,出口量年均增长超20%。一般城市居民,日常以饮用红茶者居多,喝茶时大多习惯加奶和少量糖。马来西亚的华人基本上是1930-1940年期间从广东福建一带移民过去的,所以承继了广东福建一带的茶饮习惯。从华人家里喝什么茶能大致辨别出这家人的祖籍:福建人喝岩茶、铁观音;广东人喝六堡茶、普洱茶;客家人喝绿茶;潮州人喝凤凰单枞;福州人喝香片。
马来西亚的华人家庭里都会在桌上置放一个矮沿箩筐,里面一个热水瓶、一大瓷壶茶、一摞瓷杯或粗碗,大人小孩渴了就自己去喝。几乎每家如此,不同的只是茶叶种类。阿炳是广州人,所以他今天的开场茶便是一泡20世纪六十年代的老六堡。
这泡老六堡茶非常耐泡,十五六巡过后依然栗红沉稳,不现水味,悠长的茶韵在喉间迷离。将第一段茶局的残迹收整干净,第二段茶局的主角闪亮登场了。
阿炳从一小陶罐里舀出15克块状茶来,一眼便知是普洱生茶,细打量外形颜色,有一定年份,但又不算太老。阿炳边做出汤前的一道道准备工作,边对我絮叨:在2000年之前,马来西亚是很少有人喝普洱茶的。直到一位出生在马来西亚的中国台湾茶人邓时海出版了那部著名的《普洱茶》,马来西亚人才开始逐步接触并越来越喜欢普洱茶,现在,普洱茶已经成为马来西亚最受欢迎的中国茶了。说着,第一泡茶汤滚烫注出,顷刻,一股优雅怡人的烟香之气氲氲漾起,相较前面那泡老六堡茶,它的香气更显柔滑细腻,更具活泼冲漾力。
茶汤入口,花果香浓郁,汤感粘稠,内质丰厚,两颊生津迅猛,口腔茶情廓满。咂吧着久蕴不绝的梅子韵,我心想,这款茶的滋味似曾相识,7542是肯定的,但具体哪一年哪一批次的哪款茶还难以判定。好一阵子静默无声,几个人都沉浸在这口感丰富、层次分明的茶汤里,细细品味。
喝完第三泡,阿炳才开口说道:这是勐海茶厂1996年第一批次生产的7542,也就是茶界俗称的“96玫瑰”。说着,还翻找出这饼茶的包装纸递给我鉴别。我恍然并惊喜,原来是它,我曾有幸在国内一位资深茶友处品尝过两回,对它优雅迷人的表现折服不已。这几年的它在市场上被热捧,不仅价格节节攀升,而且被藏家严捂紧守,难觅其踪。
仔细辨认包装纸上的印刷字体:版面上方“云南七子饼茶”中的“南”字右下角有微微的三角缺口,俗称“缺三角”;版面最下方那排英文字母中西双版纳的“双”字拼音少了后鼻音的“G”。阿炳不但完整保留了此饼茶的外包装纸,连内飞也完好:外包装的印刷颜色是紫色,内飞印刷颜色则是红色,“外紫内红”,这是“96玫瑰”区别于其他年份紫大益的独有特色。
遇着“96玫瑰大益”话题,我忍俊不住,竟打破入乡随俗、谨言慎语的常规,在阿炳等人面前显摆起茶知茶识来:“96玫瑰大益”是勐海茶厂一款具有划时代里程碑纪念意义的茶,因为它是历史上第一块使用“大益”商标的紧压茶。
计划经济时代,普洱茶基本上是以“中茶”为销售品牌,“中茶”商标的所有权却统属于中茶公司。1984年茶叶统购统销政策取消后,中茶公司开始向使用“中茶”的几大茶厂收取商标费。1987年全国茶叶市场逐渐开放,为了发挥各地茶厂的积极性,开辟自己的产品市场,中茶公司下发通知,收回“中茶”商标所有权,各地茶厂今后一律停止使用。
从此,云南各茶厂先后开始注册自己的产品商标,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商标热”。勐海茶厂是在1989年底注册的“大益”牌商标,注册后的很多年,“大益”商标只用于一些散茶商品,直到1996年,勐海茶厂才生产了第一款“大益”牌茶饼,就是“96玫瑰”。当年出产了生、熟一对饼,外包装都是一样的“外紫内红”,只是熟茶现有存世量远比生茶稀缺,因而知道“96玫瑰”熟饼的人少,有幸接触过的就更少了。“96玫瑰”的外表辨识度很高,除了上面说到的“缺南”、“少G”外,它的包装采用的是老勐海茶厂经典的螺旋包法,仿造难度高,拆开了就不容易复原。很多茶界名人对这款茶赞赏有加,评价颇高。余秋雨称:汤色桔红,有野樟香味道,无杂味,有纯朴感,保留了烟熏风土特色,但有台地茶的微涩,是大益茶的新起点。白水清道:汤色清红明亮,叶底柔软鲜红,香气纯正,汤感厚重,入口顺滑,汤水穿透力强。在现今普洱老茶投资市场上,“96玫瑰”和88青、94青、97水蓝印等7542同胞兄弟们一样,是热门话题。
一道一道地悉心泡过来,阿炳这15克“96玫瑰”真是持久耐战,且前水、中水、尾水层次分明,各具特色,二十几泡以后的甜度依然薄而锋利。问及此茶来历,阿炳说他2000年回广州老家探亲时,表哥陪他去逛芳村茶叶市场,在一家普洱茶店,他买下一件下关宝焰生沱茶,准备回马来西亚后作为归国礼物送亲戚朋友。
店家又向他推荐这款“96玫瑰”,他被“第一次使用‘大益’商标”的说辞打动,就下手了两筒。那件下关沱因为外貌像蘑菇,又似心形,很讨喜,回马来西亚不久,整件18条126沱一送而尽。后来还有人上门来讨要,阿炳只好拆开一筒“96玫瑰”送出去了,另一筒则包扎严实地封存着。前几年在华文报上看到一篇介绍此茶的文章,才知这款茶已是江湖明星,如日中天,连忙翻拆开一饼来试喝,果然不同凡响,从此捂紧藏实,视为至宝。
那一日马六甲天高云淡,远处的马六甲海峡烟波浩渺,海天一色。短短两个半小时,仅仅两泡沧桑老茶,激溅起了海外华人久蓄心中的满腔故土深情。临别,阿炳及两位华人同胞紧拉着我这祖国来客的双手,眼眶噙泪,依依不舍!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文|单巍全,图|PEXELS,单巍全
图文来源:普洱杂志,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上一篇:谢付亮专栏:茶叶难卖,学学“快剪模式”,已有品牌年入200亿!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