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增永:别被“中国十大名茶”忽悠了 2020-07-25 23:02:19 作者:邓增永 来源:茶周刊 浏览:
本图由龑王茶业提供。
中国茶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因而一直以来,关于“中国十大名茶”版本很多,众说纷纭。究竟中国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十大名茶?
《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特别推出本期文章,对中国历史上各次名茶评选进行解析,以告诉读者“中国十大名茶”的提法根本不存在。
常见的说法及其疑问
1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将坦洋工夫、碧螺春、信阳毛尖、西湖龙井、君山银针、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门红茶、都匀毛尖、六安瓜片评为中国“十大名茶”。
疑问:根据当年的“赛事监督”(大概相当于当年参展的中国代表团团长)陈琪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参与巴那马太平洋博览会记实》一书中的记录,1915巴拿马世博会并没有“中国十大名茶”的说法。中国茶获奖情况如下
在获奖名录之后,陈琪先生还记录道,“华茶品质优美,甲于全球。此次赴赛华茶中,有中央出品,有个人出品,即各茶商对于此次与赛咸甚热心,选择精详,装潢华丽,实足代表华茶之特色。经高级审查会议决,合给一大奖于中华全国之茶,其产茶著名之省亦各给大奖一枚,以示优异,当准给七省大奖,为江西、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各省。”本次赛会,大奖章实为最高奖。所以,从这个记录看,所谓“中国十大名茶”来自1915巴拿马世博会的说法,经不起推敲。
2
1956年香港大公报登载“中国十大名茶”榜。
疑问:关于“中国十大名茶”最早看到的是1956年香港大公报登载的“中国十大名茶”榜单,这是媒体自己提出“中国十大名茶”的概念并首次公布,并不代表官方。
3
1982年6月10-16日,商业部在湖南长沙召开全国名茶评选会,评出了30个名优好茶。
疑问:1982年,经当时的国家经委提出,国务院同意,为促进商品的质量提高,每年在各行各业中评优质产品。国家经委委托商业部茶畜局组织了全国名优茶评比。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名优茶评比会议上,评出了30个名优好茶,当时负责此项工作的商业部茶畜局加工处副处长于观亭回忆说,会议结束一年后他将此次评选写成文章送到经济日报进行刊登,并在文中将30个名优好茶中的排名前十刊出,被大家误解为“中国十大名茶”,当时的评选并不是“中国十大名茶”评选,只是在评出的30个名优好茶中选取前十位。
据悉,参加会议的有浙江、安徽等14个产茶省(区)和京、津等五个销区代表。参评茶样共82个,其中绿茶63个,黄茶4个,白茶2个,花茶3个,乌龙茶10个。最终评选出的名茶30个,其中绿茶22个,黄茶2个,白茶1个,花茶2个,乌龙茶3个。
关于这次评选,当年有文章这样表述:“这次全国名茶评选会议,是去年十月原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南京召开的名茶预选会议和今年(1982年)三月在福建省崇安县召开的全国花茶、乌龙茶优质产品评比会议的继续,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会议。”
4
1985年,召开的全国名茶展评会,评出中国名茶11个、中国优质茶16个。
疑问:这是1985年,农业部在南京搞过的第一次名优茶评比,当时评比要求已获过国家优质产品奖的名茶不得参加评选,所以不能代表“中国十大名茶”。
1985年6月4-8日,当时的农牧渔业部农业局和中国茶叶学会在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名茶展评会。参加展出的有16个省、市的96个茶样,经过资格审查,正式参加评选的有76个茶样。“这是我国解放以来第一次全国名茶展评会议,也是中央农业部门一次专门抓农产品质量的会议”。往年已获部或国家优质产品奖的名茶没有参加评选。
5
1986年召开的全国花茶、乌龙茶优质产品和名茶评选会上,选出作为推荐“部优产品”花茶12个,乌龙茶5个,名茶选上43个。
疑问:这是商业部为推荐“部优产品”而进行的名茶评选,不是按照“中国十大名茶”进行的评选。
1986年5月26日至6月2日,商业部在福州主持召开全国花茶、乌龙茶优质产品和名茶评选会。参加会议的有全国23个省市的99位代表。各产茶省送选的茶样共计139个,其中优质产品花茶35个、乌龙茶9个、名茶95个(其中绿茶76个、乌龙茶10个、红茶3个、白茶1个、黄茶1个、花茶4个)。经过八天的评比,从中评选出作为推荐部优产品花茶12个,乌龙茶5个,名茶选上43个。
6
1989年,农业部在西安召开了1989年全国名茶评比会,从送评的81个茶样中,共评出42个茶,推荐为1989年度农业部优质农产品。
疑问:农业部继1985年后搞得第二次名优茶评比会,获奖产品被授予农业部优质农产品。
1989年7月5-9日,农业部在西安召开了1989年全国名茶评比会,从送评的81个茶样中,共评出42个茶,推荐为1989年度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其中名茶27个(其中有两个是1985年度的优质茶,本次被评为名茶),优质茶15个。
我们从前文可以看到,往年已获部或国家优质产品奖的名茶,没有参加1985年的全国名茶展评会评选。那么,之前有哪些茶获得过部级或国家级优质产品奖呢?我们根据《中国茶经》中程启坤先生的文章,对1980年代的部级或国家级优质产品奖做不完全整理如下: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在1980年代,与茶叶相关的部级或国家级奖项的评选主体相对多元。而进入1990年代后,部委不再组织评奖,茶叶方面主要是由中国茶叶学会组织“中茶杯”名优茶评比。
7
1999年《解放日报》1月16日刊登文章,将江苏碧螺春、西湖龙井、安徽毛峰、安徽瓜片、湖北玉露、福建铁观音、福建银针、云南普洱茶、福建云茶、江西云雾茶列为“中国十大名茶”。
疑问:具体评选机构是哪家或哪几家?在1999之前,“中国十大名茶”的说法,就流传已久。所以,这个版本的说法,有待进一步确认。
8
2001年3月26日,美联社和《纽约日报》同时公布,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蒙顶甘露、信阳毛尖、都匀毛尖、庐山云雾、安徽瓜片、安溪铁观音、苏州茉莉花是“中国十大名茶”。
疑问:这属于外媒的披露,但信息来源不明,权威性不足。
9
2002年香港《文汇报》,将西湖龙井、江苏碧螺春、安徽毛峰、湖南君山银针、信阳毛尖、安徽祁门红茶、安徽瓜片、都匀毛尖、武夷岩茶、福建铁观音列为“中国十大名茶”。
疑问: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信源看,这个说法的权威性都并不足够。
10
2017年5月20日,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组委会向社会推选出了“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和17个“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疑问:本次榜单发布后,很多自媒体将“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解读为“中国新十大名茶”,将组委会解读为农业部,甚至有的媒体更是将此次推选评价为:继1958年农业部评选“中国十大名茶”后,时隔59年第二次推出的“中国十大名茶”。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与多名农业部、供销总社、外贸系统曾经主管茶叶的前辈交流关于“中国十大名茶”的提法,大家一致确认官方从未有过这个提法,都是民间和媒体自己叫出来的。
关于名茶
根据陈宗懋和杨亚军主编的《中国茶叶词典》中关于名茶的词条,所谓名茶,是指有一定知名度的优质茶。按历史渊源可分为历史名茶和新创名茶;按其认可程度不同可分为地方名茶、省级名茶和国优名茶,其中国优名茶是指经过国家部委一级组织评审认可的名茶。
因此,“中国十大名茶”,显然首先应该是国优名茶。
另据陈宗懋和杨亚军主编的《中国茶经》中,由程启坤先生编写的关于“历代名茶”的内容,历代名茶分为历史名茶和现代名茶,而现代名茶又分为三类:
第一类,传统名茶,即基本保持原有制茶工艺与品质风格的历史名茶,如西湖龙井、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恩施玉露、信阳毛尖、六安瓜片、屯溪珍眉、老竹大方、桂平西山茶、君山银针、云南普洱茶、苍梧六堡茶、政和白毫银针、白牡丹、安溪铁观音、凤凰水仙、闽北水仙、武夷岩茶和祁门红茶等。
第二类,恢复历史名茶,这是指历史上曾有过这类名茶,后来未能持续或已失传,经过研究创新,恢复原有的茶名,但有些已经不是原来的工艺与品质风格。
第三类,新创名茶,即最近几十年新创制的名茶。
小结
通过查阅和梳理相关资料,关于“中国十大名茶”,总结几点如下:
第一,根据农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计划经济时期从事茶产业管理工作的老茶人回忆,国家从未进行过“中国十大名茶”的评比,“中国十大名茶”只能是民间的提法。
第二,1980年代,商业部和农业部先后共组织了4次全国名茶评比,可以查询到比较具体的资料和相关信息,但这并不是“中国十大名茶”评比。
第三,笔者目前所查询到的相关资料,以及陈宗懋院士主编的《中国茶经》和《中国茶叶大辞典》以及其它多位专家学者编著的中国名茶相关书籍,都没有看到关于“中国十大名茶”的相关表述。
第四,尽管不同国家部委一级组织曾先后评选出多款名茶,但从目前资料看,并不存在一个“中国十大名茶”的官方名单。笔者希望能看到官方资料列示的“中国十大名茶”名单。
所谓“中国十大名茶”的说法,可能更多的是源自民间,更多的是概指该类茶叶品质优异。因此,出于推介的需要,在不同地方和不同主体心目中,“中国十大名茶”存在不同的版本,也就不足为奇。
第五,中国名茶众多,数以千计。所谓“中国十大名茶”,位置有限,自然是会导致竞争激烈。再加上中国茶叶品种丰富,不同品种各有千秋,因而使得相互直接比较颇为困难。我们大可不必非要以“中国十大名茶”来一争高下,而不妨更多的是以“美美与共”的心态来欣赏各式名茶。
第六,相对于“中国十大名茶”而言,“中国十大传统名茶”的说法可能因为“传统名茶”的范围相对小了很多,所以相对更容易形成共识。
第七,正如1982年的全国名茶评比会所表明的原则,名茶评比是为了“继承和发展传统名茶采制工艺,促进大众茶叶生产的发展,提高质量,适应消费者的需要”。所以,我们不妨以欣赏、学习、借鉴和提升的态度,来品鉴和体会各式名茶,包括你所认为的“中国十大名茶”。
作者:邓增永,图文来源:茶周刊,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
上一篇:米砖品茶会「一如茶香专栏」
下一篇:暖暖说茶:喝茶就要喝个“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