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习茶之“再觉察,自我觉察”「一如茶香专栏」
2021-01-26 13:26:53   作者:一石头   来源:一如茶香    浏览:

曾经见到过一个说法,“三年的时间,你完全可以变成另一个人”,说明很短的时间内人可以有很大的变化。

一如茶香

因为孩子放寒假了,给报了一周的博物学课外班,每天都要接送。

一查地图,发现距离如茶工作室好近好近!这简直是特大利好消息!于是,我心满意足地在如茶工作室蹭了四天的茶,最最关键的,学习了四天,精确到有效时长的话,平均每天不下三个小时。

没其他茶友来的时候,我是坐在茶台上基本不下来,下来的话也是看老师们示范泡茶,然后立刻又换我上去泡。

有访客的时候,可以听听不同角度的声音和质疑,当然最后都被叶老师极为庞大而严密的“味觉的审美”体系所折服、同时也能喝到些更好的茶养养嘴。

而亲同学们来的时候,我们一起习茶,观察她们泡茶状态、泡茶手法的个人呈现,观察他们与我的不同之处及优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得到另一种层面的启发……总之呢,怎么都好,都是学习,但是最终还得归结到“用在我自己的身上,我要如何更好地处理,如何内化”。

一如茶香

“实际上,泡茶的艺术就是在点点滴滴的念头管理中实现对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丝微小的情绪的管理,达到技术、情绪表达的完美融合。此时才算是完成了一件作品。正是因为目标的清晰,从而实现了念头不散失;正是细节的清晰,从而实现了每一步都可供验证。”——叶羽晴川《一泡好茶的炼成就在于因为有了这4个字》

经过这一周来相对密集的学习,让我对上述这段文字有了更深的体会,真的是字字珠玑,无比真实地描述了泡茶时你的动作、想法之间的不匹配或者匹配的不同场景下,最后对呈现出来茶汤的影响,以及你内心愉悦程度的感知。在越来越多的细节中不断体会出身、心、灵同步时的美妙。

一如茶香

在写具体的心得之前,突然很想回顾一下我的习茶经历。

一开始,对于基本技术动作的熟练掌握,那时先要打破一些固有思维的禁锢,比如:沸水出汤不是“不怕烫”,而是“不被烫”等等。彼时的我有一种“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勇敢,举手投足间非常地大开大阖,潇洒大气(一贯以来的良好自我感觉哈)。彼时的我有一种闯入一个新世界的新奇感,动作的熟练和思维的开阔齐头并进。

然后有一段时间,我比较膨胀,觉得自己很厉害了,学的也差不多了。毕竟周围都是表扬声,同期喝茶的茶友们都夸我进步神速、变化极为明显。老师们也是肯定鼓励的多,所以我就飘起来了。

就当我在心里默默地决定再有几次就可以不用再去工作室的时候(毕竟我不从事这个行业,在家安心地泡茶的水平已经完全够用了),我突然发现自己(在另一个层面)还有很大的不足!

具体的原因我记不住了,但是这件事我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我的生活特点就是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觉得自己学的差不多了,可以不用继续去进修了,然后生活就会给我狠狠的一击,让我别太膨胀。

一如茶香

这种事情次数多了以后,具体的情景记不清楚,但是这种周期的频率倒是印象非常深刻的,所以我现在都不去想这个问题了,每次去工作室多学一点是一点,想想就是,谁又能拒绝自己越来越厉害呢?

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三年多,我从一个“嘴极度迟钝(当年,我除了特别苦、特别涩的茶汤能喝出来之外,啥味都那样)毫无感觉(无情感的表达,最多的情绪是抱怨等)的“糙人”,变得越来越柔软和精致。

这种变化不仅是外在的,大家能看得到;更多的是内在的一种体会。

叶老师曾经说的一些话,我感觉现在能听得懂的多一些了,各种体验和认知在一次次的专业训练中,自己真的有体验了。就是老师(还有英子老师、小年老师及其他优秀的茶友们)描述过的那样;可能同时自己的境界也有所提升了吧。所以,话还是那些话,但再听来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所谓“相应为法”。

一如茶香

不知不觉又多说了一些貌似不符合题目的话,然而这一次写学习笔记的时候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自我觉察力”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所以很想回顾一下以前的那个我。

曾经见到过一个说法,“三年的时间,你完全可以变成另一个人”,说明很短的时间内人可以有很大的变化。我很庆幸,感觉这三年的时间,各种机缘,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回归到本周“加强版学习”的所得记录。

其实我这次最大的一个自我觉察,是发现“自己的动作会先于自己的念头,甚至动作是无意识的,只是在机械地进行着泡茶的流程。”

看上去,注水有轻重缓急,出汤有一气呵成,或许在业余人士看来,我泡茶非常地从容有度。然而“如茶三人组”三位老师们,一边干着自己手头的事儿,一边风清云淡地眼角余光瞥过一眼,就犀利地看出我动作的“滞”。然后又看出了我在泡茶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拔”起来(肩耸起来的),整个人不够放松。

回到第一个问题,“动作先于念头”,就是我手伸过去拿滤网、拿盖碗的时候并没有想,更别说是注意到“情绪和动作的融合”——把“茶水分离”用在我此时的动作和情绪的配合度来上倒是贴切得很,其实这是内在的自我觉察没有跟上的原因。

一如茶香

当解决这一层面的认知之后,我再去认真地重新体会一些以前我自以为做得不错的动作,就发现了不足,然后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一点点修正。在这个过程中我又发现,动作、情绪(感)以及器物之间的链接更加紧密,气韵也上来了,从容也上来了,自然而然、顺势而为。

总结下来,主要还是正确的方向,精准的关注点,再配合正确的解决方法,勤加习练,一定可以看到清晰的进步。

器物和手的接触。

如果以上三者配合的特别好的时候,我就会觉得公道杯、盖碗是长在我手上的一部分,没有重量(你不会觉得自己的手有重量吧。^_^)我怎么折腾,都不会脱手,就是这种特别爽的感觉!

其实刚上完精修班的那一段时间我练得比较勤,也有这样的感觉,但是认知是没有这么清晰,有点撞大运的感觉,所以消逝地也比较快。

还有就是壶、盖碗是怎么样的一个快慢的节奏,其实就是你内心的那种状态的完美呈现,这个认知的建立真的非常神奇。

动作的要领就是老师那些文字,但是真的做起来,鸿沟是非常之大的——有极多的细节需要你去做到,如何越过这鸿沟?在老师的指导下,你一遍遍地去微调你和器物的接触——手与器物的接触面积,手的角度以及你那种感觉。去感受,去找到那个最佳的点!保持你手的最自然的状态——微微的有弧度,保持这个状态——去拿滤网。中指指肚和大拇指“托”,尽量地松;拿公道杯(紫砂壶),食指找到那个最佳的卡点,中指顺势抵住,起!反复地调试。天资聪颖、手感好的同学可以少几次,找到最佳的那个感觉,然后固化。

当你达到最佳状态时的那种内心的舒畅,真的是要亲历才能体会,语言不足以表达十分之一。

一如茶香

气韵的延续性。

双臂和躯干之间的衔接(肩膀)是松的。当你的手去取盖碗的时候,在你升起这个念头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开始“蓄势”了。

以前,我只关注到拿盖碗的五个步骤细节,起势只是顺带一下。这次我发现,从你准备开始泡茶时,每一个动作之间的衔接都是在气韵的流动中,用我太极师父的话说就是:绵绵不绝。

建立起这样的意识之后,再去做泡茶的各个动作,就会更加关注到各个细节之间的回转,那种不断的气韵,那种真正的一气呵成。

用叶老师最新写的文章《专业的纯度》里的话说,“专业的就是专业的。专业的就有清晰的结果,有清晰的规范和规则。所以当我们专注于学泡茶的时候,学习结束,按照基本的规范,就应该能够泡出一个不低于水准的茶汤。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这是清晰自己的专业范畴,清晰自己的标准。”

对我这样比较愚笨一点的学员,就是学习的时间再长一些,但是终有一天会非常顺畅的。

一如茶香

“投入的深度”。

什么是投入的深度?以上算是一部分吧。但是这次听英子老师的分享,再加上几分感慨。

聪明的老师和同学们都是自己悟的,我完全是另一条路:老师和同学们跟在身后,使出洪荒之力给我反复讲,才能领会十之一二,这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啊,好在我有一颗迟钝而能坚强的心。

注水入紫砂壶中,你听那水触到壶反弹回来的声音——水的回应,水在底部的时候,水再高一些,水快满了……这些声音是不一样的,这样的觉察,就是投入的深度,都是自己细细地体味出来。

每次当我在泡茶方面又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并觉得非常得意、求表扬的时候,如茶三人组就会拿出不敢置信的表情:“这个精修班的时候讲过啊……这个以前讲过很多次啊……”好吧,以前我会反驳,但是现在我无比确认,“肯定是讲过”,但当时我没听懂,现在终于懂了,所以还是得表扬一下!

所以,真的要把叶老师说过的,或者他反复强调的内容,再好好地反刍一下,最重要的是“用”起来,最终,真的只能靠自己去建立深深的体验感知,这样才是真正的“内化”,才能最终有所受益。

一如茶香

其他的一些技术处理。

当时泡六安的时候,泡到最后的最后,茶味已经很淡了,我的手感终于有点上来了,就想赶紧用壶再新泡一泡青砖,因为想着从头到尾来一套全的,巩固一下。

英子老师说:最好的是把这种感觉在现有的茶叶上再巩固几泡,如果新换一泡茶,其实在润茶的时候会是一次新的挑战,会影响你刚才的那种良好的感觉(注水、提壶、出汤的节奏等等),还不如再泡几泡,这才是真正的巩固下来。

当然,如果有访客来的话,还是应该泡新的茶,这需要看当时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小年老师说:当我们在给你细抠动作细节的时候,先不要去想(泡茶是)“创作”的事情,先把基本功给固化下来,再谈创作的事儿。这时,茶汤的滋味也不是第一位要去关注的,先把动作做准确、到位;然后再附加其他的内容。

至此,我有一种很深的感受,那一杯呈(端)现(到)在你面前、看似普通的茶汤,这里头的道道儿真是太多了!

我们在刻意训练的时候,是了了分明的,一点一点地死抠细节;而最后创作的时候,是所有要素的完美融合,简直是瞬息万变的,诸多因素(注水的缓、急;分心、纠结等各种情绪的觉察、调整……等等)的此消彼长,在一杯茶汤里的呈现也是千变万化,真的有趣极了,妙不可言。

有形的外在和无形的内在通过“泡茶、品茶、分享”这样的过程,结合起来,真是有意思。

好吧,今天先写到这里,争取下一个学习的机会,看看又会学到什么呢?

一如茶香

2020.12.25(周一)

作者:一石头,图文来源:一如茶香,经授权爱普茶网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热词搜索: 一如茶香

上一篇:专业的纯度「一如茶香专栏」
下一篇:普洱杂志:普洱茶的生态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