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华古茶坊,遇见一片叶子的良知和底线 2021-05-10 17:27:34 作者:黄建林 来源:爱普茶网 浏览:
如果说名茶或茶文化,太华茶已经成了一个坐标和一种茶文化符号。而太华古茶坊是位于大寺乡马庄村境内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茶坊。
“下三里,过一村,已昏黑,又下二里,而宿于高枧槽,店主老人梅姓,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饮予。”这是众多茶人茶客耳熟能详,摘自《徐霞客游记》中的一段话。高枧槽就是今天马庄村的一个自然小组,还叫高枧槽,再下去是茶房,曾经是马庄的主产粮区,传说这里曾经建有一座寺庙,可年深月久,已经无人能讲出个子丑寅卯,再下去就是一个叫白鹦鹉(方言读鹦蝈)的渡口,过了渡口,过羊扎营,登三台坡是去江北鲁史的必经之路,1639年徐霞客途径此地并留宿一宿,受到梅姓老人特煎太华茶的礼遇这件事,确实是发生在现在的高枧槽,这都是没有任何异议的。三百八十多年后,多少人再到高枧槽,为的仍然只是一杯太华茶。太华茶成为一道来自遥远的闪电,拨开历史的尘封,成为传奇。
而对于太华古茶坊的主人黄建昌来讲,太华茶更是一种情怀,是一个茶人对好茶的不懈坚持和执着追求。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太华茶?这个在广东深圳与茶打交道十多年的茶人他不会跟你讲很多很多道理。如果你确实想要个答案,他也只会淡淡的告诉你:“太华茶,就是能放心喝的茶,是可以用来敬奉天地神明的茶。”
“如果一定要给太华茶下一个定义,一定要标榜自己的产品才是最纯粹、最正宗的太华茶,恰恰是对太华茶的不负责任。”黄建昌如是说:“纵观茶史,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茶俗茶礼,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明朝到现代,饮茶的方式和习俗也都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今天还要纠结梅姓老人那里去了,徐霞客在那个位置喝太华茶,这些都没有多大的意义,太华茶的外延是一种茶文化旗帜、是茶的灵魂,而它的内涵则是质量,以做好茶为原则,是允许制茶业百家齐放的。”
为了一片叶子,黄建昌一直在奔波的路上。听说漭街村弯腰龙有一块茶地,主人家常年外出务工,已经多年没有管理,如今杂树已经比茶树都高,他硬是和几个朋友,七打听八打听,穿过荆棘丛生的灌木林,在澜沧江边找到那块茶地,可怜那块茶地,为了生存已经用尽了很大的力气了,虽然已近春天的尾巴,茶树上的新芽却屈指可数,黄建昌还是拨开杂草和刺黄泡树,半天的时间摘采了1斤左右的鲜叶,他要用茶人的方式听听这片茶园想说什么。这当然也只是寻茶路上的一个片段。
“太华古茶坊收鲜叶的标准太严了。”几乎周围的茶农都这样说。首先他们只收购老品种茶(大叶种茶),再就是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采摘,还有的鲜叶,负责制茶兼收鲜的师傅会委婉的说:“我们今天收够了,你拿到别处看看。”这样的鲜叶肯定在某个方面不符合标准。马庄大大小小制茶的不下10家,到这里收购鲜叶再进行交易的、包括邻村制茶到此收购的也有个五六家左右,也就是说茶农的鲜叶基本是不愁卖的,但价格也往往浮动较大,从一开始的八九块一公斤到春茶末期可能到两块以下一公斤。而太华古茶坊的収鲜价前期随行就市,后期仍保持在7元左右,自然也有人按这个标准来采摘。
每一批茶叶生产出来后,黄建昌就把自己关在茶室里,一杯又一杯的和茶对话,从原料到工艺,从雨量到到日照时间的多与少,从水温到出汤的时间,似乎要把每一片茶叶都熟记于心,才对得起这片叶子。茶叶分拣完后,又压制成茶饼。如今,不管走进那家茶室,摆放着都是“冰岛”“昔归”“老班章”之类的名山头茶,但在太华古茶坊,所陈列的产品,都是太华系列,太华已给足黄建昌做茶的底气,给足他底气的还有父母亲的那片茶园。
春茶结束后,他会到周边的茶山走一圈,拜访一些老茶友,到有缘的茶厂喝喝茶,结识几个新茶友,然后驾车回到3000多公里外妻儿的身边,过着每天泡在茶水里的日子,等到下一个春天,他又奔驰3000多公里,回到父母亲的茶园,为了一片理想的茶叶,这是一个茶人关于春天的意义,为了一片理想的茶叶坚守,这又是父亲和母亲茶园的意义。
多么希望,更多的人能懂,这片茶叶的意义。
图文作者:黄建林,本图文由作者提供并授权爱普茶网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上一篇:凤庆县大寺乡:盘活古茶资源助力乡村旅游
下一篇:521国际茶日:品茶有三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