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习茶:泡茶的道道儿「一如茶香专栏」
2021-07-18 20:11:41   作者:一石头   来源:味觉的审美    浏览:

洗茶,用力地翻动茶叶、让杂质,碎末,乃至于异味、陈味等等都能充分地浸入水中,被水带走。重点是有力,而且是一定要动起来。

一如茶香

日常习茶之泡茶的道道儿

文:一石头

“泡茶的道道儿”——如果你去如茶工作室,叶羽晴川老师有一整套的课程,十五天系统学习之后你就可以跻身为国内“泡茶大咖”之一——是的,基础打的牢牢的,泡出来的茶大家都真心觉得好喝。已经有二十多位“泡茶大咖”们可以证明这是一件再真实不过的事情了。千万不要觉得这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儿,真的上手去做一做,你就知道其中的难度和乐趣了。

然而当你十五天的系统学习之后,只是说明你在泡茶这件事情上已经“根正苗红”了,后期的成长还需要一点一滴的去灌溉,这真是一件非常有深意的事儿:最快的“速成”,却又需要最慢的“打磨”,在日常点滴的“打磨”中越来越有“自知之明”——自我觉察,与那个本来的自我越来越接近,返璞归真,回归“大道至简”。

回顾的节奏越来越慢,然而时间却并没有虚度,体证一直在持续,会有一些新的感受增加进来,内容反而会更加扎实。

时间回到上个周三。终于赶上那第三朵荷花的盛放期。阳光打在荷花上正好,光影婆娑,每一片荷瓣挺括着,深色的荷叶成为背景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宁静中有一种摄人的美。虽然阳光打在我的身上稍微有些烫、流了好些汗,我还是驻足了许久,美令心清凉。

一如茶香

叶老师去杭州了,小年上下午的班,所以今天上午只有英子老师在。现在我对于“习茶”这件事儿是非常“随遇而安”的,如茶三人组,谁在谁方便,我就见缝插针地问、学。重在一个态度好,大家都愿意教。^_^。

非常感谢英子老师提前到工作室,先打扫好卫生,不影响自己的工作也不影响给我授课。

我只要问,她就使劲讲。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然后她突然意识到:“(石头姐)你太听话了,(我这样教)你就分不清重点了,反而不好。”这一刻我倒是觉得挺开心的,说明英子老师的教学能力又提高了——很快就能意识到怎样的方法才是最适合某个学生。我其实越来越觉得传统文化的“人性化”,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学习路径也是各有差别的,学习的人和学习的内容,这双方的链接其实是各不相同的,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学习,“内求”之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法门”,才会越学越有趣、越学越有劲头儿,在“自省”的过程中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于自己的养分,不断成长;而不是盯着旁人,TA如何如何,我怎么没有如何如何……这样的学习必然有内耗的,不是最高效的。

一如茶香

不知觉间非主题的内容又要小一千字了。好吧,进入今天的习茶干货内容环节。

我今天跟英子老师习茶有一个很深的感受,以前学习的时候看的还是肤浅啊~~学习一定要多问一句。问问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理解背后真正的原因了,再用扎实的基本功指哪打哪,泡茶自然就很“从容有度”了,绝对的笃定和自信。当然,从“知道”到“做到”距离还是有点远,显然不能一蹴而就。

“洗茶原来是这样的”

关于“洗茶”这件事儿,我郑重对待也有好长一段时间了,其间也经历了一些波折,本以为这关已经过了,后来发现“茶洗的还是不稳定”。“不稳定”的原因主要还不是技术不过硬,而是没有真正明白洗茶要达到的目的。洗茶是为了“洗干净”——那么“洗干净”的标准是什么呢?条索类的大茶叶和细碎茶叶之间的差别处理呢?水流的大小、力度?出汤的速度呢?等等。唯有细节上的准确处理才体现了你对一个问题思考的深度。

洗茶,用力地翻动茶叶、让杂质,碎末,乃至于异味、陈味等等都能充分地浸入水中,被水带走。重点是有力,而且是一定要动起来。

我以前也知道茶叶要被翻动起来(每一“片”哦),但是在力度上觉得非常需要很有力的水才行;第二,水要注到盖碗的中间才行,是马上水就注到中间(这是典型地“学形者死”。)

今天英子老师又仔细给我讲了一下“洗茶”。

水注到盖碗中,水在盖碗中的走向(类似“洋流”)你是要清楚的,虽然它看不见,但是实际存在。如果(润茶之后)水直接在盖碗中间大力注水,考虑到右手提壶从右侧注水、水向前冲的特点,其实盖碗右侧(水流后方)是死角、或者水足够大,水是沿着盖碗壁内卷的并无法溢出。这样的话,茶或者洗的不均匀,或者杂质并无法很好地溢出,所以这样的洗茶并彻底或者不完全有效。

而如果你在一侧注水(三点钟~五点钟方向范围内贴碗壁注水下去)、温柔地翻动茶叶之后,再减小注水力度并慢慢地向中间注水,到最后水马上就满、要漫出的那一刻加大力度,飘浮到表面的杂质就被溢出了。(当然这是一般情况下的处理方法,特殊的情况还要再根据当时当下的情形具体处理。)

所以,洗茶强调的是“有效性”。

最后,英子老师说,“当我们认为自己泡茶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还需要在正确的方法上重复地练习,这样才能“稳定”下来。”

一如茶香

“传说中的‘人茶合一’的境界”

几个小细节之后,我内心就生起这样的一种感受了,英子老师泡茶的时候是“人茶合一”的。所谓“XX合一”,换而言之,就是“感同身受”,自然就合一了。物体没有语言不会表达、环境更是如此,如何“合而为一”呢?如何“感同身受”呢?那就是“专注当下”,沉浸在你现在所做的事儿中(如泡茶),就可以“合一”了,状态和感觉上来了,相辅相成,可以更加沉浸、物我两忘,境界也就出来了。

细节其一,“茶叶被水托起来了”。英子老师看我注水的时候,给我拍了一个视频,然后,她上去泡让我也给她拍了一个视频。然后给我分析了这两个视频的差别。各位,请不要执着于没有看到视频的遗憾,因为即使看了视频,你也有大概率的可能性看不懂。因为这其中的差别实在太细微,没人在边上跟你细讲、一遍遍反复看,真心就一脸懵。十几秒钟的时间盖碗的水就满了,你能看得出来?——水是先漫上来、盖碗的碗底、蓄了一定的势、然后再加大力度注水将茶叶整体温柔地浸润着“托”(飘浮)起,如同演唱会的平台整体提升将表演者托起。真的,此时文字的描述可以很清楚,然而看视频,那个真的很容易就忽略。而我的注水方式是水直接下去,茶叶也飘起来、看上去也是水托起来的。这之间的差距是你的用心在哪里,是如何对待茶叶“更温柔”……所以,不要遗憾没有看到对比视频。我写这些的重点是强调“那种发自内心的沉浸”——沉浸在茶叶的状态里,然后你想到茶叶如何是最舒服,再跳将出来,用过硬的技术手段去实现这种状态。

在讲课的过程中,“因为间断的时间比较长了,盖碗内的茶叶已经有些发干,这时需要很小的水流把这些趋干的茶叶慢慢浸润开,之后可以大些力度注水。”(英子老师语)

当听到这个细节的时候,我只能感慨,法无定法,全在乎一个“投入”,真正的身在其中,沉浸进去,你之前的学习所得才有”用武之地“,不明“理”、事不成。

然后英子老师又分享:“今天在泡茶的时候,突然觉得,什么生普、岩茶、单丛之类,什么水流的大小、轻重、缓急等,随心随意随着当下的感觉来,大水流有大水流的泡法,小水流有小水流的泡法,出汤快有快的节奏,缓有缓的节奏(前提是基本功达到一定的水平)。”

泡茶时,时时自我觉察,肩膀是不是太紧了,手有没有松下来,出汤、分杯的时候是不是了了分明的,那种状态要上来,这样才能使每一泡茶都是分明的。注水、壶嘴是否往下压这是一种蓄势,可压可不压,但需要有这种气韵的连贯,可变化也可不变化,有这种“弹性”,就具体情况而言。

一如茶香

喝茶时的“有”和“无”

“人们喝茶时,一般对于刺激性强的,就会喜欢,比如香高、味甘(或者很苦一会儿又回甘了)等,这些能让人非常清晰而又明确地感知到的味道,看的见、喝的懂,人们普遍都会喜欢的。”

这就是“有”的状态,也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而那么更高品质的茶,因为透亮顺滑,其实一入口就滑下去了(滑到胃里去了)。这时你要是不专心,就会觉得这茶怎么没味呢?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后面饱满的滋味、清幽的香、生津、回甘都渐渐涌上来,“通透、饱满、柔和”,口腔里是一种真正多维度的洗礼,人的身心会非常舒服、平静(一定不是第一眼的直白,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地发现它的好)。然而,因为它是“润物细无声”的,不是大张其鼓的,就容易错过。这就是“无”的境界,需要你用心去“品”,去感知,要静下来,需要专注。

一如茶香

以往泡茶的时候,七八泡以后,都要坐杯一下,今天习茶,到了这个时候,也是直接一冲而出,味虽淡,原来特点都在,只要踏实下来,可以喝出这么细微的呈现。

所以,在八泡以后有一轮对比喝的时候,我喝出了两杯的差别,英子老师非常开心,第一我说的大体对,说明是真喝出来了,第二还喝的这么细(请原谅我的鱼之记忆,因为已经过了四天了,我忘记当时具体的感受了),她觉得授课效果不是一般、二般的好。

当时的感受就是我舌头的味蕾似乎具有了放大功能,这么淡的茶就被我喝出了这么明显的区别——真的,如果不是一杯一杯这么仔细地喝,你真的会以为是一杯比白开水稍微有点茶味的水!

然后我就说:你看这茶滋味已经很淡了,但是还很甜,那白开水也是甜的呀,要不喝喝白开水看看到底是啥味儿。英子老师也喝了一杯,她说她得跟着一起喝,才能更好的体会当下学员什么样的感受。

多亏她喝了,然后我又受益了。淡味的茶,是细柔、有力量下去(喉咙及以下);水,是无力的,停留在(舌头)表面。“干茶+水”,可以变得比白水更好喝,也可以变得比白水更难喝。(注“浓非厚、淡非薄”,意思是茶虽然很浓,但有可能没滋味,只是一个苦涩;而茶味很淡的茶,也可以有很丰富的滋味,这个一定是多喝、多感受,才能建立起来的体会)。

公道杯分汤我现在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时期,不好多说,还在“稳定……的过程”中。那就先这样吧,期待下一期的习茶收获。

一石头  2021.7.7(周三)

一如茶香

作者:一石头,图文来源:味觉的审美,经授权爱普茶网首发,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热词搜索: 味觉的审美 泡茶 茶道 一如茶香

上一篇:经常会有茶友问:这个茶放几年开喝好?「暖暖说茶」
下一篇:普洱杂志:茶润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