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习茶之“绿茶盖碗的冲泡”:今天的茶泡的太好了 2021-08-24 22:36:48 作者:石头 来源:味觉的审美 浏览:
今天,就我个人而言,是一个大日子!头一次在泡茶上被英子老师非常简单直接地表扬了,这是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表扬”,不是“你的学习态度真是太好了”、不是“你太刻苦了”,“茶泡得也还行(中规中矩,换言之,也没什么可说的了)……”而是“你今天的茶(云雪瑶)泡出了(好喝的)新高度……(桅子系)终于泡出了它(本来应有)的香味……龙井泡的也很不错……,那个我,稍微总结一下,就是云雪瑶的惊艳、桅子系的清晰以及龙井的开阔,都被我泡出来了,哈哈哈”,英子老师如此态度鲜明的表达我今天的茶泡很很不错!我有一种“铁树终于开花了”、“守得云开见日出”的欣喜和得意。然而,到最后一泡“六堡”就走下坡路了。所以,“心定”,一直的“心定”,是真功夫啊。
今天的日常习茶,英子老师灵机一动,开了直播,有兴趣的茶友可以一起来听,主要讲如何泡绿茶(以云雪瑶、桅子系和西湖龙井三款绿茶为例)、最后又满足了一下我的心愿,开了一泡“89年的六堡”。虽然泡的不尽如人意,然而也是特别圆满的一天了。心中的小鼓敲得“嘭嘭嘭”响,得意的小调儿哼起来。
平顺的叶底
在正式讲技法之前,我想先分享一下自己今天泡茶状态变化的感知,这也是习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开始,只有英子老师、我和珠珠三个人——指导者、泡茶者以及场外支援,黄金三角——泡茶者可以心无旁骛地泡,指导者可以盯紧每一个细节提出修正,而场外支援让每一个环节都非常紧凑,不浪费一分钟!同时,每一次出汤都恰好“三杯茶”(七分满)。最后,此时的气场是非常沉静、非常纯粹的。后来人渐渐多起来了,掺杂着一些其他的内容,境界不够的我,就多少受到一些影响了;可能也因为前面泡的太好,心也有些燥动起来了。泡茶知心,茶汤的呈现,就是你内心状态的外化,半点骗不得人(好像最近几次一直在说这个,感受也是在一遍遍反复中加深),而泡茶者能做的就是通过茶汤来更加清晰地觉察自己当下的状态,再通过泡茶过程中每一个动作的细节调整,由外而内的调整泡茶的状态,最终达到修心的目的。当动作越来越分明、叶底越来越舒展、茶汤的滋味越来越清晰,你的良好状态也是毫无疑问的。
关于泡茶直播,我想多说一句。作为一个既经历过现场、也经历过场外的“资深人士”,可以说一句比较中肯的话,就是一定要亲自动手,不管是正在直播时还是直播后,一定要亲自尝试一下被提到的内容,不然很容易就听不下去。因为,泡茶直播的节奏实在是有点儿慢~~而如果自己心中有一些困惑的话,听起来才会更有代入感。进一步讲,无论做什么事,“代入感”(或者说“投入的深度”),要感同身受,这是非常关键的。
现在进入技法正题。纯纯的干货,拿走不谢!
能用水解决的,尽量都用水来解决。
当时等水开的时候,我看到茶盘上有一些较大的茶叶残留,我就用茶拨拨到一块儿,然后用手一捏,扔到垃圾筒里了。之后就被告之了这句话:“(泡茶时)能用水解决的,都尽量用水解决,最好不用手。你刚才那种情况,哪怕用茶夹夹走也比用手好的。”
基本功的再夯实
#摇香#
手可以微微举高一些,再做钟摆动作摇香,这样整个身体都是打开的,很松的感觉,摇香时自然也可以更加自然。我一开始摇香的时候,手是放在腰侧附近的,略显拘谨。调整之后,茶香果真为之一变。
#公道杯的拿法#
其实我一直都在刻意地想要把公道杯(持壶也是一样的)拿的标准再标准一点,并且继上次内训班蹭课的时候也有了一次突破——就是中指抵的位置是指侧软肉处而不是关节骨头处——我感觉认知到这个地步已经很厉害了(个人情况不同哈~),结果英子老师还能提得出来调整的地方!我真是服的不行不行的。中指和食指之间的空隙应该是保持在一个指头的宽度,这样分杯的时候会非常轻松——不只看现在,还看到后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今天我在这里转述的一些技术上的内容,它并不是一个绝对值,这是一个参考值,它可以让你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有一些方向上的把握,最后还是得看自己在操作时的感受、从而达到真正的得心应手。
#盖碗出汤时动作的一气呵成#
出汤时翻腕需要再连贯一些,些许的迟疑都不要有。
#泡茶中的“清晰”#
当你泡茶的时候,所有的动作都了了分明,摇香后干茶很顺,出汤后叶底很顺,整个人的状态也是很放松,最后茶汤的滋味也是很清晰的——你可以喝出茶汤在你舌头每一个部位不同的呈现,可以很清楚地喝出茶汤的各种特点(香、顺滑、细柔、透等等),是一以贯之的,滋味是清晰的,动作是清晰的,所有的都是有迹可循的,这种感觉真是爽爽的。当你所有的都很清晰之后,老师再给你指导的时候,有的放矢,再提高的速度就快了,呵呵呵。关于这个“一以贯之”,这次还有一个提醒,我用壶泡六堡的时候,一开始提壶时,因为刻意提醒了自己,动作是标准的,但是壶被提起的那一刹那,就懈了劲儿,动作就走样了,这个细节如果不是老师仔细地盯着你看,是很容易就会被忽略过去的,“最难就在细微处”啊~~同时还有一个感慨就是,虽然每一个动作都可以被拆分成小点,但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它始终是连续的,是一气呵成的,是要关注到点、线、面(动作的分解、连贯,以及你整体的状态。然后你会越来越有整体感,最后泡茶从容有度,茶汤一出,惊艳四座,而你依旧云淡风清。)
“一个基本概念不能模糊”今天一开始,我泡银针和云雪瑶,泡出了令人惊艳的高度,结果后来我泡六堡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没发挥好”(老师们人都还挺好的,批评的很委婉),然后我想也不想地打哈哈说,“主要是六堡泡的少了”,然后叶老师非常严肃地说,这件事可得重视,云雪瑶你也很久没泡过了吧?为什么能泡好,而六堡就泡不好了?(一个如此犀利的反问!)我们绝对不能因为说这个茶泡得少或者没有泡过,所以泡不好;技术过硬的前提下,什么茶第次一泡也可以泡得很好!这就是如茶的自信!
绿茶和绿茶不一样的&看不见的水流
今天的指导,真的让我对“看茶泡茶”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细节,太多的细节了!太厉害了,请恕我词穷。
通常都以六大茶类来区分泡茶时操作上(如茶器的选择,水温,注水的力度等)的差异;然而,在叶老师这里,泡茶是看“茶的揉捻程度”,就是茶叶细胞壁的破碎程度,来决定注水的力度和角度以及出汤的力度和速度,至于水全是沸水。然而,今天英子老师的指导又进入了更细微的一个层次!
三款绿茶,云雪瑶和龙井,吃水性较差,①一开始润茶的时候,可以细水流直接浇注在茶叶上,②润茶之后即使二次注水茶叶也会全都飘浮在水面上,这时注水即使激起碗底水流涌动也不会扰动到表面的茶叶,③最后收水的时可以用小水流把茶叶面再浇一次,这样即使因为茶叶铺满表面的阻碍、使得有毫的茶叶的毫可以从各个方向溢出(细节太多,各位可以放慢速度、多读几遍)。
而桅子系(包括都匀毛尖这类的绿茶)吃水性好,①第一次润茶的时候,就可以在一侧缓注水,让茶叶主动吃水,而不必直接浇注在茶叶上,②当二次注水的时候,你会发现茶叶依旧沉在杯底,并未浮上水面,因为茶叶很轻而且量少(3g),如果此时杯底水流涌动,茶叶必然翻动,如果有序还好,但是初泡茶叶翻动起来一来容易让人心慌,二来也容易滋味过浓,味道就不是最佳了,所以二次注水的时候,水流落点可以靠向碗外沿,来泄掉水的一部分力道,③当水快要溢满之后也不用改变落水点往中间注入,只需要稍微加大一点力度把壶水往下一压即可,因为没有表面茶叶的阻挡,则该溢出的杂质都可以顺利溢出。(当然,小水流注在已经满到碗顶的中间也可以被泄去一部分劲儿)
其实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明白,每一个动作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基本的原则就是:“尽量不惊动茶叶,让茶叶以最舒服的姿态最佳地析出内含物质,让我们喝到它最好的滋味。”
要wen避免“机械臂”的出现——身体与茶器融为一体。
叶老师来了。他的眼力真不是盖的。“你重新再拿一遍杯子”。我知道我肯定拿杯子问题了,但是问题具体出在哪里我是不知道的。我有点儿紧张,叶老师的气场足哇~~他示范了两种拿杯子方式,问我哪一种好。我答对了,但是我自己还是觉察不到自己拿杯子有那么生硬的。“手轻柔地落下,柔软地贴上杯子,然后拿起的同时手就杯子融为一体了,你的手和杯子是贴和的。”就是这种感受,意识是在觉察中,身体也处在一种越来越清晰的觉察中。
今天的文章读起来的愉悦感可能不尽如人意,不过我的确尽力了。期来下次的线下习茶更加精彩。
2021.8.15(周日)
文:一石头,图文来源:味觉的审美,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上一篇:普洱杂志:或许云南天生具有“有机的基因”
下一篇:普洱杂志:与先贤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