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杂志:茶变2003(普洱熟茶发展的三个时期) 2022-02-24 22:32:18 作者:程昕 来源:普洱杂志 浏览:
熟茶自生产出来,从主要为外销茶到国人皆知的生活茶,从时间上看,经历了三个阶段:发端期(1975~1985年),成长期(1986~2002年),成熟期(2003年至今)。从品饮的路径上看,则是经历了从外到内的历程:一开始以国外市场为主,国内市场除广东外,包括云南在内的省份鲜有销售,国内茶客也鲜有品饮,可谓“墙内开花墙外香”,其主要通过香港和广交会实现销售。到了成长期后逐渐被国人接受,就像划了一道美丽的彩虹,但当熟茶回到国内后,已是“吾家有女初长成”,在中华大地呈现绚丽的光彩。以自行映射。
在发端期,有品名的产品较少,不够丰富,生产以散茶为主,全省范围内的许多茶厂都在生产,比较典型的是普洱特种茶厂,虽然有一个“4”的唛号,但生产仍以散茶为主,以至于留下来的、有印刷厂名的成品茶十分稀少,至今笔者未见到“4”字头的唛号茶,故留下来的老茶以唛号“1”“2”“3”为主。
在2000年以前,云南茶人对熟茶的推广是尽心尽力的,尤其是到海外推广,成为首选。1981年,中国组织了中国茶叶代表团到日本参加茶叶展卖会,昆明茶厂的薛梅代表云南参加。她回忆,当时有上海、浙江等同行参加,在东京的商业百货展销的6天里,她着傣族服装,为来宾冲泡和讲解熟茶,日本人十分喜爱饮茶,对熟茶这个新茶品也充满好奇,来品饮和询问的人很多。为了推广熟茶,代表团还准备了5克的小包装高级普洱茶送给来宾。之后,代表团还到名古屋、仙台等地去展演熟茶。与在东京一样,熟茶引起了当地日本人的兴趣。通过品饮、讲解和赠送熟茶,让更多的日本人了解熟茶。二十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省茶司还成立了茶艺表演队,据时任表演队队长的陈露云回忆,他们到过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办展览会,都是通过茶艺表演和品饮来推广普洱茶,尤其在摩洛哥,国王亲自出席展览会的开幕式,在看了茶艺表演并品饮之后,对熟茶大加赞赏。
这个时期,在海外推广熟茶的另一种方式便是参加国际评奖。如“7663”获1986年西班牙第九届优质食品奖,1987年联邦德国杜塞尔多夫第十届世界优秀食品奖。下关沱茶获1986年第九届、1987年第十届、1993年第十六届世界优秀食品金冠奖,1998年第十届欧洲质量金奖,1998年第十届美国质量金奖。
在云南茶人的不懈努力下,普洱茶的出口量不断增加,据《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志》(1938~1990年)载:云南茶叶出口从1975年的4700吨,到1985年的9300吨,增长了近100%。当然,统计数为茶叶,包括红茶、绿茶、普洱茶,从数字的变化看,因新品种熟茶的出现,出口量不断增加,增量部分中熟茶占相当比重。
1979年,农业部对普洱茶的部颁标准是:用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茶,经渥堆发酵后制成的茶。云南茶人也明白,熟茶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必须回到国内,让国人饮用。于是乎,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将推广的目光放到了国内。除传统产品外,开始生产中国老百姓喜爱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各种茶品。如2000克一片的“寿”字砖,1000克一片“福禄寿喜”字砖,1000克一条的长条形砖,500克一片、每片有“恭”“喜”“发”“财”或“招”“财”“进”“宝”而组成的四片一套的熟茶套装。随时间的推移,在茶为国饮的国度,喝惯了绿茶等茶的国人,开始接受熟茶。
当然,这些都是“茶变”的前奏曲,也是发端期和成长期的特点。今天,喝普洱茶的中外茶客数以千万计,绝大多数都是近十来年才开始喝的。但2003年以前就喝的很少,而普洱茶能有今天的成就,2003年则是个重要的分水岭,是成熟期的标志。
普洱茶文化在云南传播并被接受,导致普洱茶产量和交易量大增。在此之前,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理论在台湾和香港等地盛行。2003年则又有了新茶、干仓茶也可饮用的理论,并且为茶人接受。而此时,这两种普洱茶的理论也传到了大陆,同时影响了云南茶人。加之云南茶界的不断推广,普洱茶市场从广东开始向全国展开,尤其是其原产地——云南成为了重要市场。具体体现一是昆明的金实和雄达茶城卖普洱茶的商铺增多,不少原来专卖其他茶的商铺或改卖普洱茶,或在卖其他茶的同时也卖普洱茶。二是云南茶人开始品饮普洱茶,又受两种理论的影响,于是乎,逛茶叶市场的人们,一改每年只买够当年喝的绿茶的习惯,每次一提、一件甚至若干件的普洱茶往家搬,一边喝,一边摆放,十年后也有老茶喝。普洱茶交易量大增。
昆明茶厂老照片
普洱茶的生产厂家发生变化。普洱茶体系中的核心元素:茶厂,发生巨变,众多的国有茶厂在此前后纷纷改制,一大批原国有茶厂和茶界的人员要么建立自己的茶叶公司,要么在国有茶厂的改制中成为了新茶厂的掌舵人,非公经济的茶叶公司成为主流。如海湾茶厂、六大茶山、百茶堂、勐库茶厂、古云海等,这些新公司一方面继承了原国有茶厂选料、生产等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则在工艺、产品上大胆创新,生产了大量优质的茶品,普洱茶的产量已达上万吨,为更多的人品饮普洱茶打下坚实的基础。
民间高手给普洱茶取“生茶”和“熟茶”名。那时普洱茶的定义,仅指后来所说的熟茶,而真正的、传统意义上的普洱茶(生茶)却被排除在定义之外。这种现象显然不行,早期饮普洱茶的茶人,尤其是民间高手,不满足普洱茶的尴尬局面,于是灵光一闪,取出了“生茶”和“熟茶”的妙名,并在2003年开始叫响。民间的力量是伟大的,普洱茶从此振翅高飞,也才有了2008年普洱茶的新标准,正式确认了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的称谓。
国人将养生保健和品饮普洱茶结合起来。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在解决了温饱后,更多的国人开始关注健康。大多数中国人本来就有饮茶的习惯,而且是以绿茶为主,既然普洱茶,尤其是熟茶有很好的养生功效,改变一下饮茶习惯有何不可?更何况当喝上普洱茶后,那变化无常的口感,奇妙的汤色,一生一熟对中国茶文化完整的阐述,使得喝上普洱茶后的茶人直呼:普洱茶是茶叶的珠穆朗玛峰,一旦喝上便爱上,则在品茶上有“一览众山小”的感受。此后,普洱茶一发不可收拾,几年后名声大增,由一个在民众中不太知名的茶品迅速成为家喻户晓的茶品。
熟茶充当了普洱茶传播推广的急先锋。笔者曾经做过调查,绝大多数喝普洱茶的茶友,喝茶的轨迹是:其他茶——熟茶——生茶,可以说,品饮普洱茶,基本上是从熟茶开始的,同样,知道普洱茶也是从熟茶开始的。熟茶引领普洱茶红遍大江南北,使普洱茶成为了国内外茶客都喜爱的一个茶品。熟茶,承载了普洱茶复兴、普及的重任。
本文刊载《普洱》杂志
2017年11月刊
作者丨程昕
作者:程昕,图文来源:普洱杂志,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上一篇:普洱杂志:灵隐无踪,一杯有迹
下一篇:普洱杂志:半山烟云有若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