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益大学堂:善意、美好相融的生活美学 2020-01-12 15:30:52 作者:杨春 来源:茶业复兴 浏览:
享受美,是一种权力。
创造美,是一种责任。
如果你没有亲临弘益大学堂昆明教学总部(新校区),如果你仅仅只是听说他们的梦想——“云南,世界生活美学教育首席目的地”,那你极有可能会嗤之以鼻,如此宏伟而又诗意的梦想怎可能如此轻率?说出来容易,要去实践,是何其艰难!而这,也正是新年伊始(2020年1月11日)弘益大学堂在昆明经济开发区紫云青鸟举办弘益教育模式全国主流新闻媒体采风茶会的初衷之一。
情怀与梦想之所以能区别于套路与谎言,就在于精益求精甚至是苛刻要求下,行自己心中认为对的路,不惧风雨困难,不惧流言蜚语,将每一年、每一季都变得清晰、可行,并且日复一日,坚持不懈,这才有弘益大学堂的今日。
今日,是匠心营造的新校区,有昆明大城发展与变迁的浓郁痕迹,有中国(云南)自贸区开放、革新的气度,有紫云青鸟艺术社区与生俱来的人文气息,更有弘益大学堂置身顶楼的梦想与高度,以及他们身体力行所带来的生活美学——空间的整体之美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无法割裂任何一处;局部的细节之美各具特色,精雕细琢,不忍忽略任何一处。
置身弘益大学堂这个生活美学空间,你是无法快速参观结束的,因为你舍不得将步子加快,你舍不得选择性地浏览,每一个房间、场所都有她自己的安排,处处不同,功能明确,有茶学院、花学院、香学院各专业授课区、善意美术馆、弘益人文茶馆、中国茶书房、茶山风土与茶汤风味实验室、“茶祷之仓”当代茶道装置艺术体验区、茶会大厅、茶人食堂……却又处处相同——流淌着美,成韵,成景,成念念不忘的心头所爱。
爱至不释手,是物与器的相得益彰,有茶的分类、标注,呈现着科学、严谨,又透着诗意、美感;有器的摆放,是木器、竹器、漆器、瓷器、陶器、金属器皿的工艺之美,错落有致,相安为美;有物的陈列,是图书的家、茶学的家,是书画的美术馆,也是花开花谢的归宿,不负时节,不负生命的每一次绽放。
爱至不移步,是技与艺、设计与氛围的完美融合,是从不停止的心中理想与从不松懈的教学活动相辅相成的集大成者,她不孤独,她不生硬,她更不会死气沉沉,相反,她灵动、丰盈,她充满琴棋书画诗酒茶般的朝气,当你走过,会感受到她们的莞尔一笑,那份真诚与温暖,化解了冬日的寒气,也化解了生活中所有的不悦。
悦,才是这里的主题,也才是来这里的收获,即便四围寂寂无声,心也欢喜;即便一次偶尔的参观,心也徜徉。茶、花、香皆可闻,亦可赏,更可学;学无止境,大概如此,所以才有弘益大学堂的情怀与梦想,秉承“善意美好”与“以行茶行礼法,以茶会美社会”的茶人精神,奉持“弘益茶师六式礼法”茶人修为,倡导“茶席,是一平方米的道场”、“每一间中国茶馆,都是中华文化的微型书院”的茶人践行,最终实现“让茶席进入一亿中国家庭”的当代茶文化复兴目标。
梦想之间,道阻且长,需要不断的调整、完善,需要坚守,更需要包容。有容乃大,有容才能无限地靠近目标。弘益大学堂包容天下茶叶,不故步自封,各大茶类都能在这里被人们所尊重、探索、研究;学员来自五湖四海,2009年至今,已结业学员10000余名,其中80%是来自云南以外、全国与全球各地的茶从业者与爱好者;杜绝在课堂上推销茶叶与植入产品,以中立、客观的立场公平、公正地进行教学、文化传播,还原生活美学教育的本真与美好,也诠释了“净”与纯粹、美与专注。
专注于一事,专注于生活之美,持之以恒,全力以赴,将外界对美学的诸多想象付诸于行动,并见于今日之可以触摸的成果、可以清晰感受的美韵,打消了我们之前的猜测。美在弘益,如此平常,扑面而来,而又延伸至未来;美在于具体的细节,如一器一物,不欺双眼与众人,同时美也在于整体的氛围,不欺己心。身至,心至,身服,心服,不染一丝违心与牵强。
创造美与美学,是弘益大学堂的责任,也是使命;他们知晓,每个人都有欣赏美、享受美的权力,生活美学是最接近我们普通人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唯有愿意与否。他们愿意,将生活美学传递至这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即使如无法支付学费的农民工学校,他们也欣然前往,将美学的种子种在最平凡的人的心底,待来时,带春暖花开,绿叶有绿叶的美,蒲公英有蒲公英的美,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水平,不断地提高,而不是割裂,不是生活的枯燥与无味。
这浮生的半日闲,不用偷,不用借,只要我们愿意前往弘益大学堂,便能将半日的闲变成半日的美;驻足,不用畏惧,选择自己所喜欢之物、之事,静静地观赏,慢慢地遐思。这才是我们该有的生活,也才是通往生活美学的路途。如此,这半日,便已胜过半世。
之所以说这是全国主流新闻媒体采风茶会的初衷之一,是因为,如果置身于弘益大学堂,除了辨真伪而无其他收获外,那我们真的辜负了弘益大学堂、辜负了此行。我们所采的“风”,还应包括对我们自己的感染,室内的花与叶不动,而心,早已触动;弘益大学堂的美不胜收,美在细节,美在鲜活,美在坚持下的日常,倘若这都不能动己心,那又何来动他人?
文:杨春,图文来源:茶业复兴,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上一篇:如何在告庄找到属于你的茶空间?
下一篇:黄桂枢:我用考古的眼光研究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