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雪一团,妙手点宋茶:读周重林《宋茶》 2023-10-08 17:45:53 作者:郑子语 来源:茶业复兴 浏览:
一个流行“风口”的时代,忽忽网红,忽忽直播,忽忽短视频,受众用声光电接收着光怪陆离的信息,外放的声音此起彼伏。这是一个对文字作者并不友好的时代,“谁还像你那样静心看书啊?”可是,过滤掉杂音的文字,回到音律和节奏的段落,经过思考和推敲的文章,放在长期主义中的著述,潜藏作者对当下和历史思考的作品,显得更为珍贵。我对书封面上的“著”字充满无限敬意,仍坚信文字的力量会更持久。而著述,终究是立言立心。
重林用文字,一阵子领人深入茶山老寨,一阵子把我们带到清代,一阵子送去唐朝,这次,则是进入令无数人想回到的宋朝。
这是一本大才子书。我在才子前面加了一个“大”字。有才华的人写的文字就是好,好在好看,有趣,智慧,省流,有颜有料,有情致,内外兼修,用词优雅精美。那么多出版社每年都会公开出版很多书,各花入各眼,可真正让人觉得好看的,多么?
“好看”意味着通透、圆熟、畅达、快意、轻盈。重林多才气,能在各种文体之间自由切换(还写武侠小说)。又有书卷气,有专业知识的积淀,这么多年,他一直笔耕不缀,又在深读,广读,又在参与社会活动,创作饱满且充满热情,对茶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是写茶写得最多也最深的作家。
“孔子之后,有圣人人格;屈原之后,有诗人人格;陶渊明之后,有田园人格;陆羽之后,有茶人人格;范仲淹之后,有士大夫人格。”你能在《宋茶》中有不少类似的妙论,它用文字的腔调与风雅,诠释宋茶的腔调与风雅,它首先是一本大才子书。
它还是一本“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的书。
《宋茶》的结构和重林的《茶之基本》有点类似,选取宋代有关茶的经典文本,通过注释、翻译、讲解,阐述宋茶。如开篇是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先是原文,再是原文译注,然后是《宋代斗茶的要点》。书非常好读,与这本书的结构有很大关系。
全书读下来,有点像上了十堂宋茶茶课,同时也是语文课。茶兴于唐盛于宋,宋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时期。还原“宋代点茶”,至少是一种精神上的文艺复兴,亦能为今日之茶带来启示。时过境迁,今天和宋代的语境已有很大改变,“我注六经”是枯燥繁琐的,需要足够的耐心和专业知识。这是一个基本功。而“六经注我”,又不仅仅局限于文句解释和翻译,把文本放在宋代乃至更长远的时间去解读,加入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体系和风格,立体构建宋茶的韵致,始有风雅与腔调。
《宋茶》还是一本颖悟的书。
熟悉重林的人会发现他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状态,就是言之滔滔时,常常会冒出:“呃,这个很好!”“呃,这个可以写一写!”“下次我就写这个!”虽不知他具体是怎么想的,但可以确定的是,他有了顿悟。他思维跳跃,灵感不断,又能沉下心来,把学问和文章做足,所以文字中才有很多亮点,而亮点便是书中灵魂最动人的地方。
“文章最妙是此一刻被灵眼觑见,便于此一刻放灵手捉住。”他是用灵眼觑见又放灵手捉住文章的人。我深信好的文字是作者纯然透彻的生命状态,而《宋茶》其实融入了他这么多年来的生命体验。
《宋茶》是讲究的,丰盈的,华美的,优雅的,洒脱的,细腻的,有见地的,文人意味的,又是周重林式的。元人倪云林的画萧散简远,一木一石有千岩万壑之妙,很多人争相模仿,但“以一木一石求云林,几失云林矣”。石涛说: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啮雪一团,是精神上的超升。于重林而言,他下了狠功夫,又时时能“啮雪一团”,才有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茶如字妙,字染茶香,仿佛看见重林穿着魏晋遗风的上衣下裳,外加广袖宽袍,在茂林修竹间的木桌上点出一盏盏宋茶,茶烟轻扬,弥漫千年。
郑子语:1977年生于湖北汉川。1999年毕业于湖北科技学院,兼修湖北大学中文系。2000-2004年,在新华社云南分社任编辑。2006年与王洪波、周重林在翠湖参与创办《普洱》杂志。2017年出版茶的书《万木之心》。近两年在《普洱》杂志写作专栏“万木之心”,延续图书风格。参与编撰、编著多本图书,如《天下普洱》《云南茶典》《玉出云南》《恋恋三地,恋恋三季》。两个孩子的父亲,为大儿著有15万字的成长笔记《品记》。10多年来与妻子创业做翡翠,在云南腾冲和四川成都开有珠宝工作室。喜茶,爱玉,坚持阅读和写作,奔走南北,切换各地,偶尔晴耕雨读,向往亦儒亦商。
图片来源:芯海幽蓝、安馨
《宋茶》现货发售,首发首签(随机赠名贵茶礼)
本期促销珍贵礼品,随机发货,发完即止。
吉普号每日喝茶
福海有机熟茶品鉴装
宝和祥虎洱品鉴装以及千株雪白茶
极边乌龙山雨
贡叶老班章野山神韵品鉴装
钉耙山细叶茶品鉴装
福元昌古树茶品鉴装
牧童禅读茶记(357克)
普见古树月光美人(200克)
世昌兴冰岛(7g/罐)
(排名不分先后)
图文来源:茶业复兴,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上一篇:有腔调!从《宋茶》看宋人的风雅茶事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