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滨《中国茶器》:盛世官窑,亦是大宋最后的荣光 2020-12-26 01:39:54 来源:茶业复兴 浏览:
首先要厘清一个概念:什么是官窑?在一般人的认识中,觉得官窑就是专为皇家生产御器的窑场,这个认识也对也不对。对在何处?宋代时的确已经有了专门生产皇家青瓷的窑场,而且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分为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两部分。
关于北宋官窑,南宋人顾文荐《负暄杂录》有记载:“宋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宣和、政和都是宋徽宗的年号,时间是在公元1111到1125年之间,说明那个时候汴京开始有皇家窑场了,可后来国家罹难遭遇靖康之耻,官窑停摆、工匠逃难,北宋官窑在短暂的存在后就消失了。而北宋官窑的遗址呢?因为黄河多次泛滥,致使昔日繁华似锦的汴京已深埋河底。
南宋官窑有确切且详尽的遗址。南宋叶真《坦斋笔衡》记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制,油(釉)色莹沏,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叶真说的是当年北宋忽亡,南宋匆忙建立,宋高宗把朝廷南迁到临安以后,为了满足宫廷礼仪和文化生活中的祭祀、陈设、饮食和赏赐等各种需要,就重建了南宋的官窑。南宋官窑共有两座,一座是刚刚定都不久时置建的修内司窑,一座是在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至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间修建的郊坛下官窑。器形都由宫廷内府出图计样,产品为南宋朝廷专用。
那么不对又在哪里呢?宋代不只有官窑产御器,其他的民窑也会生产精品供皇家使用。像汝蜜,在学界就有争论。一是认为汝窑有可能或者说就是北宋官蜜:二是汝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专为宫廷烧御用瓷,一部分烧民用瓷,属于宫廷有命则烧、无命则止的相对自由状态。后一种说法认为,汝窑多少带有官窑的性质,但实际上还不具备后来官窑应有的条件,它是从贡瓷向官窑过渡的中间阶段,是一种“准官窑”的状态。
五大名窑中,哥窑和钧窑的争议也比较大。只有定窑,是实实在在的民窑,它跟南方的许多知名民窑一样,只有生产贡器的经历,从各种条件来说,达不到官窑的要求,所以皇家慢慢就不用了。
事实上,中国人说的官窑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贡器,二是指官厂,人们却常常将其混淆。自唐以来,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即由本朝大臣监理烧瓷事务,烧出的瓷器,优中选优后才能进贡皇室,这是贡品而不是专供品,两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回到南宋的官窑现场。你知道官窑应该是什么颜色吗?首先它是青瓷窑场,但青瓷成分在两座官窑中却有不同变化。修内司窑的制坯原料直接取材于附近的山坡(地址是在杭州凤凰山和九华山之间),因为这里的土地含有紫金土的成分,氧化铁的含量高,高温烧制后胎色很深,主要是深灰、浅灰和灰黑色,烧成后釉层比较厚。郊坛下官窑的原料胎质细腻,胎土以瓷石加入少量紫金土一起配制,所以不但有氧化铁,氧化铝的含量也不少。加入氧化铝起到什么作用呢?就是提高烧制器物的抗变形能力,使胎壁更薄。而薄胎是生产上等茶器的必要条件,因此郊坛下官窑烧的茶碗茶杯,厚度不过在0.05~0.2厘米之间。
其次,南宋官窑的颜色大致相同,分为灰青、粉青和米黄,其中以粉青为最佳。修内司窑是以釉色取胜,发挥厚釉装饰的凝重效果,其口沿和足沿露胎处表现为紫黑色,即俗称的“紫口铁足”,有玉质感;郊坛下官窑烧则采用多次素烧、多次上釉的工艺,让薄胎瓷器有更强的美感。
最后,南宋官窑的装饰手法不尽相同。修内司窑基本延续汝窑的工艺,但装饰方法少,只有刻花和镂孔,花纹也只有莲瓣纹和缠枝花纹两种;郊坛下官窑的器物虽也是素面为主,但是花纹装饰技法就丰富了,有刻花、模印、堆贴和雕镂,纹饰则有莲花、牡丹、蕉叶等植物纹和龙、凤、寿面等动物纹,甚至还出现了弦纹、回纹、云雷纹等仿古纹饰。
主宰官窑命运的人们,到此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变化呢?南宋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的夏天,一队车马缓缓地驶进了临安城。那车上坐的,正是宋高宗的生母韦太后,她已经和儿子分开整整十六年了。高宗用一纸《绍兴和议》换回了母亲,可是他再也接不回来自己的原配妻子了——当年他在南京登基时,即被遥遥册封的邢皇后,早就死了。他们年龄相仿,她死的时候,只有三十四岁,连他们生养过的孩子也大多死了。高宗的手里,只剩下发妻当年托南逃的大臣带回来的一只耳环,他有时会拿出来摸一摸、看一看。故国沦亡、青春尽逝、故人全非,只有茶盏中的白色汤花,提醒他往事曾经鲜活地存在。
皇后之位整整虚了十六年了。练武出身的吴贵妃,对高宗不离不弃,照顾他出生入死,于他有患难恩情。只因为他还对发妻有念想,所以始终没有封后。当高宗得知发妻已化为北国的一抔黄土时,他彻底告别了过去。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吴氏被册封皇后,同时后宫加大了到民间选美人的力度。
人到中年的赵构,在这种情形下得到了他后半生的至爱——青春俏丽的杭州美人刘氏。她进宫后从最底层做起,一路升迁才人,累迁婕妤、婉容,到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被封为贵妃。如果不是因为靖康的离乱,高宗不会成为皇帝。同样,如果没有靖康之乱,他不会知道人世间的欢乐与团圆,其实转瞬即逝。
于是,他侍奉母亲、尊重皇后、宠爱贵妃,他很珍惜这些迟来的爱意。宋高宗的官窑,一改之前凝重质朴的风格,变得俏丽流畅。生母韦太后过生日,高宗特地为她的庆寿典礼烧制瓷器,底部镌刻“甲申殿”款识。(据《建炎以来年要录》卷一五九载:“绍兴十有九年(公元1149年)春正月甲申,上以皇太后(韦氏)年登七十即宫中行庆寿之礼。”)
刘贵妃精通文墨,又住在宫里的奉华堂,他就专门为她烧了很多刻“奉华”款的茶道和文房用器,其中另有两件以官窑标准烧的汝窑器,流传到了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奉华”款汝窑洗和“奉华”款汝窑纸槌瓶)。后世清代乾隆皇帝,在观赏刘贵妃的瓷器时,还因为高宗这段情事,写下了“当日奉华陪德寿,可曾五国忆留停”的句子。
其实,正是因为宋室南迁,带动了中国自北向南的第三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史称“建炎南渡”),使得北方的贵族生活与南方的市民文化相结合,出现了更重消费与享受的社会倾向;使得本来就是制瓷中心的南方,在新出现的官窑的影响下,烧造了更多更富变化和更具文化品位的器具。
而南宋的茶风也在变化。比如说,斗茶已经不仅仅是建茶初盛时那种“茶尚白、盏宜黑、斗色斗浮”的活动。它的范围扩大了,既可以斗汤色,也可以比试茶香和茶味,是一种全面的竞赛。这当然要求茶器不再只是低调的黑色,还需要更富于变化和装饰的效果,而颜色细腻、色号更多、纹饰华美的青瓷正好满足这个需求。这其中,皇家官窑又以独步天下的审美,进一步推动了风潮。
这种风潮从南宋皇家画院的作品中可见一斑。南宋时有一位经历了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宫廷画家,就是杭州人刘松年。他是“南宋四大家”之一,总共传世的画迹才十幅上下,却有三幅是茶画,即《撵茶图》《茗园赌市图》和《卢仝烹茶图》。图中涉茶的人物跨越阶层,足可见南宋举国上下,无论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都离不开手中那小小的茶器。
南宋官窑茶器具体长什么样?国内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时,出土过几件实物。比如南宋官窑青釉葵口盏,高3.4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3.3厘米。葵花口,圆唇,鼓腹,圈足。淡青色釉,釉厚如堆脂,开冰裂纹。紫红色胎,胎质坚硬厚实,在盏的口沿釉薄处,隐约能看见露出的胎色,形成“紫口”,底足露胎处呈铁锈色。再比如南宋官窑青灰釉带把盏,高3.1厘米,口径8.1厘米,足径3.6厘米。喇叭口,圆唇,斜直腹,矮圈足,口沿与腹间置一弯柄。釉色青雅莹净,有冰裂纹,胎为深灰色,质地细腻坚致,呈“紫口铁足”。还有南宋官窑杯,高3.9厘米,口径8.1厘米,底径3.1厘米。粉青釉,釉面有开片,厚胎厚釉,胎骨米黄疏松,底足露紫胎。
可是南宋官窑茶器流传下来的精品却非常少,那是因为南宋少帝(赵昺)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同时也是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的一场恶战——宋蒙崖山海战,宋军大败,南宋灭亡。官窑在异族的铁蹄下被毁,此后存世的南宋官窑瓷器日渐稀少。无论是宋高宗的苦心,还是他皇族子孙以及十万军民的牺牲,都再也唤不回来那个富丽的王朝。
北望中原,南去无路,沧海桑田,忧思华夏。那美丽的、高雅的、有如玉器一般的南宋官窑,就此,浓缩为一个王朝的背影。
本文摘录自《中国茶器》
图文来源:茶业复兴,经授权爱普茶网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