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复兴周重林:坚贞不移是茶道文化尤为重要的特征
2022-02-15 19:22:56   作者:周重林   来源:茶业复兴    浏览:

周重林,学者、作家。潜心研究茶学近20年,著有多部畅销茶学著作,代表作有《茶叶战争》、《茶之基本》,茶文入选全国高考,各地会考、联考。周重林长于把茶文化放入人类思想史中体察

茶业复兴周重林

不移,是指茶树,茶的种类有鲜明的植物学特征,“茶不可移”。

汉语里,“树挪死,人挪活”,“土生土长”、“本性难移”这些词语都是说植物有独特的生长环境,动不得,一动就死。

茶树不可移是汉唐宋以来的一种共识。

陆羽在《茶经》开篇就说,茶在南方。为什么北方没有?因为移栽不活。

长期以来,北纬39度以北无法种植茶,现在已突破北纬42度的格鲁吉亚地区。过去像日照、崂山这些北方地区是没有茶树的,1957年崂山才成功培养出茶树,主要得益于大棚功劳,近些年才发展出大棚茶之外的大田茶,茶树能在野外规模存活,这在北方是很了不得的事。

英国人爱上喝茶后,一直想从中国盗窃茶种,计划移栽茶树到英国,但几番试验下来,发现英国本土根本种植不了。直到他们占领印度后,发现印度地理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生存,才又启动新一轮的中国茶种盗窃活动。

较早从中国引入茶树的是华夏贸易与文化圈的朝鲜、日本,他们从唐宋就开始不断栽种中国茶。

茶树喜欢温湿环境,北方干燥。

茶树喜欢酸性土壤,而北方多为碱性。

茶树喜欢丘陵地带,而北方多陡峭。还有云雾、日照等其他因素。

要养活茶树,需要再造一个生态环境,大棚茶就是这样。早些年的孕育植物的沃德箱也是,罗伯特·福琼就是正确使用了沃德箱才能顺利从中国带走活的茶树,但这些都不是长久之计。

为什么南茶北移没有形成规模?生长在温室里的茶树,维护起来的成本非常高,高到自己生产不如去买茶。所以,茶树北上尽管上千年来都有人不断尝试,但促成这件事的动力越来越低。只有少数被称为“小江南”的地方规模种植了茶园,青岛崂山,日照,还有甘肃的康县,西藏的林芝。

口感问题当然也是茶树北移另一个障碍,即便是茶树在北方地区移植成功,口感方面也不尽如人意。种植只是部分知识,还有一系列采摘以及加工工艺需要系统学习,茶叶的完整知识链才是很大的问题。

茶业复兴周重林

中国人非常善于观察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物种,伟大的茶学家陆羽在唐代就总结了茶树的生长环境。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翻译过来就是,茶树生长的土壤,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但凡种植茶树,要用实生种子,移栽的植株很少能生长得茂盛,按照种瓜的方法种茶,三年即可采摘。

俗话说,劳动人民的经验最宝贵,对茶树来说尤其如此。茶树对地理如此依赖,到底有何玄妙之处?陆羽认真研究后,告诉我们,烂石、石头多的地方茶好,武夷山所谓“岩韵”,讲的就是这种茶的风味。云南茶区的农民会讲“害地出好茶”,说的就是那些有坡度、有石块的地方,而不是那些土地肥沃的地方。

茶树喜欢酸性土壤,在山坡地带,由于雨水冲刷的作用,山石间往往积累了大量矿物质,这是茶树喜欢的。茶树的生物特性是先向下生长,根牢固了再往上长。茶树根很怕被泡坏,所以喜欢生长在斜坡和渗水性好的沙砾地带。这样的地方,茶树慢慢生长,长出来的茶叶口感才是上佳的。

茶业复兴周重林

即便是现在,要像把大叶子茶从滇南弄到昆明,都是不可能。这些年,我在昆明反复试验种从布朗山、勐库带来的茶苗,往往冬天一过,都齐刷刷死了。有经验的朋友告诉我,大叶茶怕霜冻,昆明这个大地方种不活,只能种小叶子的。云南著名的大叶茶专家张芳赐,晚年在昆明附近的石林创业,选的品种也是小叶子的十里香。

在中国,茶树不可以移栽形成了独特的礼仪文化,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茶礼”。在唐宋,男方上门提亲,要带茶礼。而女方如果收下茶,就表示愿意嫁。

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里说得透彻:“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冯梦龙所谓,一女不吃两家茶。

现在动不动就约“吃茶”,动不动就送“茶礼”,可见其中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古人行聘用茶,取其一诺千金,从一而终之义,同时也意味着情同连理,白头偕老的吉祥之意。在这里,由茶树不可以移的生理特征引申出了中国茶道文化的一大特征:“忠贞不移”。我们的情感要像茶树一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中国文化里非常美好的一面,尤其是与宋明后的儒家理念非常契合,茶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推广。

《红楼梦》里大量饮茶场景,有一处特别讲吃茶这个茶礼。第二十五回,王熙凤说林黛玉:“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

茶业复兴周重林

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里记录了宋代湘西的风俗:“辰、沅、靖各州之蛮,男女未嫁娶时,相聚踏唱,歌曰: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辰、沅、靖相当于今天的大致是今天湖南怀化市下的沅陵县、芷江、靖州,就是湘西一带。这说明茶礼的广泛性,不只是汉族如此,少数民族亦是如此。

明代浙江人许次纾在《茶疏》里重申了茶礼,但他认为这个传统已经是“中原失礼求诸于野”,“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子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曰下茶。南中夷人定亲,必不可无。”南中,就是今天云南一带。

现在的云南勐海县老曼峨,生活在这里1200年的布朗族人定情,依然要准备好“茶礼”竹筒茶。这种茶的制作,类似酸菜。

当下的茶礼,已经不再仅仅是婚聘之礼,也是人与人联络感情的介质。

胡适之在美国留学的时候,经常有美女同学光顾他住的寓所,同住的室友是为法国人,很谦虚地向胡博士请教与女性约会的秘诀。胡适之大大方方地说,吃茶啊。

作者简介:周重林,学者、作家。潜心研究茶学近20年,著有多部畅销茶学著作,代表作有《茶叶战争》《茶之基本》,茶文入选全国高考,各地会考、联考。周重林长于把茶文化放入人类思想史中体察,研究具有独创性魅力。

图文来源:茶业复兴,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热词搜索: 茶业复兴 周重林 茶道文化 茶道

上一篇:大问题:茶与奶,谁更高级?「周重林茶业复兴」
下一篇:复兴沙龙:这个春天,从香气开始,和世界建立美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