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周:宋画里的茶大有看头 2022-06-01 00:46:06 作者:茶业复兴 来源:茶业复兴 浏览:
5月26日晚,茶业复兴第312期沙龙·茗师联萌第19期读书会在“周重林看见茶文化”线上直播间举办。周重林先生线上连麦科普作者、古代社会生活史研究者李开周先生,围绕李开周先生所著的《古画里的茶》一书进行了对谈。李开周先生通过传世画作《西园雅集图》,分享了宋代的茶故事。直播间里,还为参与互动的读者送出了由中州古籍出版社赞助的《中国茶书全集校证》一套、《古画里的茶》五本,以下为沙龙实录。
周重林:很荣幸今天邀请到李开周老师来直播间分享,他的多本书我很早以前就拜读过。他写的《宋茶》,是第一部把宋茶写通俗的书,很好地向公众传播了宋代茶文化。大家向往宋代,宋代有苏东坡、宋徽宗这样一群人把茶玩出了格调。今天李老师主要分享《古画里的茶》这本书,而今天分享的核心部分是宋代的茶事,宋代为什么那么令人着迷,我们来听听他的精彩分享。
李开周:我今天讲《古画里的茶》,这是中州古籍出版社一套书中的一本,这套书有三本,另外两本是《古诗里的茶》和《书法里的茶》。为了写这本书,我付出了“惨痛代价”。书里的古画是历朝历代和茶有关的画,这些画要放到书里,对清晰度要求比较高。我当时手里只有二三十张茶画,而且清晰度不够。于是出版社给我送了1T的移动硬盘,里面有300多张古画,每一张都是几百兆的大图。我当时的电脑是自己组装的,显卡和声卡都是集成的。那是2018年夏天,我正打开一张300M的图,CPU风扇不停的响,然后主板烧了,电脑废了,于是我花了1500元更换了独立显卡和主板,接着写这本书。
要完成这本书,我需要了解茶史,要知道哪些画能用。我从出版方提供的300幅古画中挑选了60多幅,这些画作的时间跨度从唐代到民国(也有少量现代作品),我在书中对这些画进行解读。我是研究宋朝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宋人的衣食住行,其中就包括饮茶,今天时间有限,我主要分享宋朝的故事。
宋朝的茶故事
我的书里有一个章节是《驸马府里的茶会》,说的就是“西园雅集”。中国历史上有两场著名的雅集,一是东晋王羲之主导的“兰亭雅集”,其二就是今天我要讲的西园雅集。我们今天晚上是线上雅集,西园雅集是发生在北宋驸马府的线下雅集,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进行茶文化研讨。
图上可以看到一群文人在围着桌子写字画画,有两位女士在站着观赏,这两位女士是驸马的小妾。驸马为什么会有小妾,我一会展开讲。西园雅集图的版本很多,画的内容不太一样,北宋的李公麟是第一个画西园雅集的人,南宋的刘松年和马远画过,元代的赵孟頫也画过,明代的唐伯虎、仇英画过,近代的张大千也画过,可见它的分量有多重。
我选了三幅《西园雅集图》,第一幅和第二幅都是宋朝人画的,第三幅是现代人画的。其中第一张画右侧的题跋内容,是乾隆写的一段话。乾隆收藏了一幅西园雅集图,他以为是李公麟画的,后来仔细琢磨并不是,为什么不是呢?因为最早的版本中,有米芾在李公麟的画上写字,解释画中人物都在做什么。乾隆发现这画面和米芾的描述不合拍,所以推测并非李公麟所画,但这幅画仍然是宋画。
我们看这幅宋代《西园雅集图》的核心部位,画上有苏东坡,苏东坡戴了东坡巾,正在写字。苏东坡对面是和李公麟齐名的蔡肇,挨着苏东坡的是李之仪,著名词人,写了“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这样的名句。李之仪的右边就是驸马王诜。西园雅集这个沙龙,总共有16个人在驸马府喝茶、聊天,这16个人几乎都是宋代文艺圈的代表人物。
王驸马的诗词画和弹琴的技能都很高超,他娶了宋英宗的第四个女儿。这场雅集发生的时候,宋哲宗刚刚继位(1086年)。王驸马人品不好,他打老婆,娶小妾,但同时他又很才,很有钱,很好客,在京城开封西郊有别墅,有钱有闲,但不能做官,所以就常常请朋友来玩。这个西郊别墅里人工堆砌的假山海拔200多平米,还有人工湖。
在著名的“乌台诗案”中,王诜是主要营救苏东坡的人。西园雅集的时间是1086年,这个时候苏东坡已经从黄州流放回来,当了礼部侍郎,当时苏东坡50岁。苏东坡收了很多弟子,苏门四学士都参加了这场雅集,他弟弟苏辙也参加了。这群人中还有一个身份特殊的道士,名叫陈太初,道号“碧虚子”,四川眉山人,是苏东坡的小学同学。苏东坡小时候是在一座道观里上的学,校长就是一个道士。苏东坡把他这个发小带到了开封,碧虚子也很厉害,在开封名气不小,还给宋神宗讲过《道德经》。
参加雅集的还有一个圆通法师,是个日本人。唐朝和北宋时期,日本经常派僧团来中国,主要是打了取经的名义来学饮食、学建筑,学政治制度。李公麟也是苏东坡的好朋友,擅长画马、画竹子、画山水。所以这场茶文化研讨会的核心人物其实不是主办人,而是苏东坡。苏东坡为什么会认识那么多人?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太有名气了。北宋的惯例,一个人考中了进士,就会结交朝野上的大腕,其次还会通过婚姻来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宋代的阶层固化是很严重的,北宋科举是糊名考试,不好作假,但我考证过,《宋史·列传》中的文官60%都是官二代。
我举个例子,李清照和苏东坡看上去八杆子打不着。但其实并非如此,大家看下面这张图,李清照和苏东坡有几十层的关系。我还发现我可以用苏东坡把两宋三百年间的上千个历史文人串起来。
我写过一本书《陆游的英雄梦》,以陆游为核心,我做了一个人际关系网,往上可以连到宋仁宗。陆游小时候是经常跟着姨妈进宫拜见皇后的,这个网络会影响每个人。
我计划写一本《大宋朋友圈》,副标题是《前现代中国的教育分层和阶层固化》。宋代看起来很像前现代中国,但其实当时仍属于熟人社会。老百姓想从底层冲破天花板很难,这些信息是西园雅集背后的社会背景,下面我展开讲讲茶。
在西园雅集图的左侧有仆人蹲在地上用炉子烧水的画面,但没有呈现怎么喝茶。我们再看看南宋画家刘松年的《撵茶图》,撵茶就是把茶叶磨成粉。
还有这张辽国古墓里的壁画,画面最下面的小朋友在推碾子,也是把茶碾碎。好好的茶为什么要磨成粉?这跟宋代的饮茶方式有关。
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是宋朝比较重要的茶文化手册,他做皇帝不行,但是茶文化研究不错。通过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蔡襄的《茶录》等宋代茶文化文献,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宋代的喝茶方式。
大家看这张图,就是在点茶,“点”是敲击搅拌的意思。右边是日本抹茶的茶筅,是圆的,而宋代的茶筅是其实是扁的。宋代喝茶的工序,先要把茶磨成粉,放在碗的底部,浇热水,用茶筅不停击打搅拌,这在《大观茶论》中有很详细的介绍。成功的点茶,中间要鼓起来,泡沫要是白色的。如何能点出这样的茶?用扁的茶筅,没有两三个月的苦练,是打不出来的。现在常见的是日式茶筅,是圆的,比较省力。
打出这个效果不仅为了好看,首先是为了好喝。现在茶汤的口感我们会说香、甜,但但不会说细腻,绵密,而点茶的泡沫就是这种口感,是柔滑的、绵密的。宋朝人对苦很敏感,他们讨厌苦味,日本抹茶是苦的,估计宋朝人喝了会把杯子打翻的。宋朝人宁可损失茶香,用碾膏、漂洗的方式去除苦味。一些皇家贵族、士大夫为了把损失的茶香味弥补过来,就会在茶里加香料,加沉香、麝香、龙脑等。对比之下,我们现在的茶更健康。
这张ppt上有三个茶具:陆羽《茶经》里是用锅煮茶,陆羽改革之前,是把茶当菜,要放各种作料,像喝菜汤一样喝茶。其实咖啡也是这样,最早也是用来煮汤喝。宋朝不要大锅了,在茶碗里点茶,这样更容易控制火候、水温。到了明朝,紫砂壶开始流行了,现代人喝茶的方式开始形成了。这三张图总结起来就是煮茶、点茶、泡茶。
这一页是清朝画家的茶画:图中老妈子拿的是紫砂,喝茶的主人拿的是白瓷杯。这。这张画的主题是“卢仝饮茶”,画家是清代人,他想画唐朝人喝茶的图,但他其实并不知道唐人怎么喝茶。
互动
周重林:谢谢开周老师的精彩分享,风俗史、社会生活的研究是很重要的。吃吃喝喝其实是很重要的。我在想现在为什么会出现点茶热呢?我觉得是因为宋代的茶真的很美。
问:扁的茶筅和圆的茶筅出现的时间一样么?
李开周:茶筅是先有扁的,再有圆的。扁的在宋代就有,圆的是明代在日本出现。圆的轻松、省力,不考验手法。
问:宋人喝的都是一种茶么?
李开周:其实是不一样的。形态上讲有草茶(散的),有紧压的饼茶。工艺上来说,宋代只有蒸青,没有炒青。黄庭坚的老家流行喝草茶,苏东坡的老家喝的是饼茶,但喝茶的方式还是唐代的喝法。宋代也还有把茶叶干燥之后,和各种作料一起煮的喝茶方式。所以说两宋三百年间有士大夫的喝茶风俗、有平民的喝茶风俗、有唐代的喝茶风俗,是比较多样的。
问:能不能介绍一本宋画的书籍
李开周:推荐看我的这本《古画里的茶》。
问:陆游笔下的“晴窗细乳戏分茶”说的是什么?
李开周:分茶在点茶的基础上要求更高的技艺,要求泡沫打出来30分钟不见水。宋朝有两种分茶的方法,其一是用小竹棍蘸茶泥在泡沫上写字和画画,另一种方法比较高难度,是提着水壶直接往茶汤里冲水,通过水流的变幻形成奇妙的图案。
问:明朝人泡茶跟我们现代是一样么?
李开周:基本是一样的,明朝中后期和现代没什么差别。
南山云二:实际上个人觉得北苑贡茶中越来越精细的制茶方法有谄媚皇室的可能性。因为完全去掉苦涩,已经偏离了茶的本质。
周重林:宋代文人很有才华,很多人琴棋书画都精通。宋代的雅集对来的人要求很高。你试想,你要进入西园雅集,要先想想自己拿得出手的是什么?是很有压力。北宋了不起,贡献了技术、又贡献了艺术。
文章根据嘉宾发言整理,未经嘉宾审校,解释权归嘉宾所有。文章插图由李开周先生提供。
图文来源:茶业复兴,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上一篇:周四晚八点,马嘉《普洱茶知行录》品读会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