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席:第八类艺术
2022-06-07 02:51:59   作者:潘城   来源:茶业复兴    浏览:

潘城,学者、作家,浙江农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副秘书长,日本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学博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中国茶叶学会理事、茶艺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南

潘城茶席艺术

每次完成茶席设计的作品时,总有一个念头会冒出来——茶席是不是一种艺术呢?茶席艺术为什么不是“第八类艺术”呢?

1911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乔托·卡努杜发表了一篇名为《第七艺术宣言》的论著,他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表演艺术,从此,“第七艺术”就成为了电影艺术的同义词。卡努杜认为,电影融合了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艺术,把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造型艺术和节奏艺术综合在一起。

可惜,电影不能闻,更不能吃。据说现在也有跟上了动感座椅和气味剂的观影体验,但电影终究是不适合品尝的艺术。由此,是不是可以推出茶席艺术了呢?在综合了之前的七大艺术之后,还能够完成一杯色、香、味、意千变万化的茶汤供君欣赏品味。

小时候大家都有玩“过家家”游戏的体验,瓶瓶罐罐、盘盘碗碗,摆开阵势,有板有眼的模仿成人“生活”起来,童年对生活的体悟也就此萌发。基础的茶席,不过就是摆弄茶器,似乎有些与“过家家”相似,起码都需要一点闲情,这似乎是人类普遍嗜好的延续。孩童通过“过家家”追求成人的生活,成人通过茶席追求更美、更艺术、更性灵的生活。

潘城茶席艺术

茶席艺术是因茶而生的。茶,在一切优秀的物质功能之上,还是一种能够慰藉人类心灵的逸品。我们应该达成共识,茶文化的审美品格是至高的。茶,是一种可供无限审美的载体。而这种美,要通过茶文化艺术得以呈现。茶席艺术正是茶文化艺术呈现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茶文化艺术需要空间和时间来承载。随着对空间概念认识的加深,格物致知,我反过来从“自由王国”走回了“必然王国”。一个茶盏作为一个微型的空间承载了一种叫作茶的液体,而这茶与茶盏以及相关的器用、风物在方寸的格局之间成为具有独特审美的茶席艺术。不仅如此,当其他艺术种类,比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电影、诗歌等等与时间融合,并最终由人的力量融入茶席时,“第八类艺术”就轰然而至,目击而存焉!

潘城张雨丝作品惊梦

潘城 张雨丝 作品《惊梦》

茶席美的本质

茶席艺术的美往往表现为“感官愉悦的强形式”和“伦理判断的弱形式”。我们看到茶席的色彩,欣赏茶器的材质,品味茶汤的滋味,都是因为茶席赋予我们的感官愉悦要比日常更强有力。但当我们欣赏茶席艺术的内在精神时,追求的往往是茶所表现出来的清、静、和、雅、淡、廉、自然、质朴、精行俭德,这些就是“伦理判断的弱形式”。强弱相生,这种“内弱外强”符合美感的一般规律。

茶席艺术之所以美,其本质就在于“自然的人化”。茶是自然之物,人们爱茶,在审美上有亲近自然的愿望。通过茶,人类得以更好的感受自然之美。但现在有茶人经常会说,要彻底的回归茶本身,回归自然生态,空洞的强调所谓“返璞归真”,实际上是绕开或弱化了茶的“人化”与“艺术化”的能力。茶席是大器,上可以承载茶道,下可以经世致用,最可以体现中国文化道、器、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可以视为“人化”的审美价值。

因此,茶席艺术之美在本质上是一个“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茶的艺术化”的过程。

潘城茶席艺术

茶席艺术的风格与流派

日本茶道、韩国茶礼都在茶席艺术上各成流派,而中华茶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启复兴之路,已逾三十年,蓬勃发展,期间茶艺、茶席也都逐渐具备了各自的理念,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与流派。在此,以我有限的见识,将茶席艺术的风格与流派做大致地梳理介绍,挂一漏万。

一、简素的日本茶道茶席

简素的精神是日本民族审美的关键,特别集中的体现在茶道之中。所谓简素,就是简单朴素,也就是单纯。但这里的单纯是指表现形式和表现技巧的单纯化,而恰恰使精神内容得到深化、提高和紧张。越是要表现深刻的精神,就越是要极力抑制表现并使之简素化,而且越是抑制表现而简素,其内在精神也就越是深化、高扬和紧张。

日本茶道美感的出发点是“侘”或称“佗”,这是一个表现茶道美的专用词。可以用一组词汇来表现它的概念:贫困、困乏、朴直、谨慎、节制、无光、无泽、不纯、冷瘦、枯萎、老朽、粗糙、古色、寂寞、破旧、歪曲、浑浊、稚拙、简素、幽暗、静谧、野趣、自然、无圣。这种美感与禅宗思想有直接的关系,它是对世俗普遍意义的美的否定。

赤乐茶碗湖月利休七品之一

赤乐茶碗 湖月 利休七品之一

日本茶道的这种审美表现在茶席艺术上就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1、不均齐、无法

不均齐就是不对称、不规整、不平正,茶道不以正圆、正方为美,而以扁瘪、歪曲更有情趣。例如茶席中的茶碗,往往碗口歪斜,表面凹凸不平,图案不对称,上釉不均匀。不均齐用禅语解释就是“无法”,是对完美和神圣的否定,反而是真实美的常态。

2、简素、无杂

简素是对浓重、精巧、冗长、绚丽的否定。在色彩上茶道认为单色、无光泽、暗色为上。例如茶室内的色调是朽叶色,里面的摆设尽可能少而精,摆设少、空间大,给人清爽的感觉。茶点、插花也都如此。简素美的禅语表达就是“无杂”,否定了一切的无相的自己所表现出来的纯净的自己。

3、枯高、无位

枯高是遒劲、古老、阑珊的意思。日本茶道茶席中崇尚年份久的茶器,茶庭中的一石一木也都以历经岁月而珍贵。禅语解释枯高就是“无位”,是说事物总在发展变化,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形状,没有一成不变的美。

4、自然、无心

茶道美学上的自然是在否定了自然物和孩童所表现出的因无知而自然的状态之后建立起来的。自然即不造作、无杂念、不勉强。设计茶席时,没有经济条件却要追求名贵茶器就是不自然;已有名贵茶器,故意不用,非要表现质朴的样子也是不自然。自然的禅语表达就是“无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没有任何束缚,用真实的自己来表现真实的艺术。

5、幽玄、无底

幽玄是幽深、含蓄,茶道讲究不将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只显露出一部分,剩下的部分让对方回味,余音不绝,回味无穷。茶室的窗户开的小,有时档上苇帘,光线幽暗,制造气氛,让人集中精神。茶席上的名茶具不能一下子显示,茶人的才华也不能全部显示,否则就失去了幽玄的风格。禅语表示为“无底”,有“无一物中无尽藏”的无限可能。

6、脱俗、无碍

脱俗就是自由自在,不拘形式。但是这里所谓的自由是在高度精确、严格的规范后所获得的境界,不是初学者一上来就脱俗了。禅语表达为“无碍”,心灵没有任何障碍。

7、寂静、无动

茶席要保持安静、庄严的气氛。茶人表情温和但不笑,茶室安静,点茶时可以欣赏茶筅摩擦茶碗的声音。禅语表达为“无动”,禅心不动,用寂静的态度对待一切喧嚣。

潘城茶席艺术

二、“纯茶道”主义的茶席

台湾蔡荣章先生在2005年时正式提出:“茶道的美感与思想境界可以单纯从茶汤获得”。纯茶道是仅就泡茶、奉茶、品茗为媒介所表现的艺术,重点在人、在茶、在茶具,且以茶汤为核心。这时的陪伴事物如插花、挂画、焚香、赏石,以及茶道的功能如客来敬茶、促进社会和谐、精俭修为、祛病美容,都得摒除在外。这是纯茶道较为宽松的解释;如果缩小范围来解释纯茶道,将纯茶道再从茶道艺术中分离出来,甚至不可以为茶艺、茶席设立主题。纯茶道是仅就人、仅就茶、仅就茶具,籍由泡茶、奉茶、品茗,表现、享用茶道之美的茶道艺术。该流派认为茶席的设置如果没有切身体会到品茗环境是溶在茶汤里的一种风情,茶席的设置就会独自走着突出表现的道路。如果没有认识到茶席是为方便泡茶而设,还会发生为了茶席之美不惜牺牲泡茶的方便。

蔡荣章先生开创的这种流派,有着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整理、创造出五大茶会类型(茶席式、游走式、流觞式、环列式、仪礼式)与十大茶法(小壶茶法、盖碗茶法、大桶茶法、浓缩茶法、含叶茶法、旅行茶法、抹茶法、煮茶法、冷泡茶法、泡沫茶法)。创造了茶文化复兴中最早期的茶席形式——茶车式茶席,注重泡好茶的全套设备,茶具摆放分成四大规划区。没有留空间给插花、焚香、挂画、音乐等,背景还特别采用浅灰色宣纸挂轴来表示无背景。

实际上这一流派在审美上是继承了日本茶道中的简素精神,他们甚至反对在茶席进行中使用音乐,并在行茶过程中禁言,而以眼神交流。

三、自我修行观念的茶席

还有很大一部分茶人往往注重自身的“修行”,以茶席为手段达到自我修行,提升修养的目的,比如连喝七杯的申时茶法。他们也与“纯茶道”流派一样,虽然以各种冲泡的形式设计茶席,在审美上还是继承了日本茶道的美学。池宗宪的《茶席曼荼罗》一书就提出“茶席成为一种自我询问与对话的作业方式”,书中认为茶席象征着一种审美的合理性,让人感受到一种能量,而其中隐藏着可能突破的原动力。茶席上的茶器具有颜色、温度、质感、深度,蕴含着茶人的一种精神。茶席的摆设有时从部分出发,例如从壶开始;有时从整体开始,例如跟环境结合,看起来是矛盾的逻辑,却是摆设茶席的趣味所在。透过茶席美学的介面,可延展到对现实生活美感的追求。因此,学习茶席摆设,成为体现摆好茶席的生活美学,这也是将茶艺的情调、艺术的趣味,揉进审美的观照和体验,并对照出内心情境的交融。

由此可见这一类“内修”风格的茶席与“纯茶道”茶席的着眼点不同,一是着眼于人的修行,一是着眼于茶汤。在观念和技法上“内修”风格的茶席并不如“纯茶道”来得“纯”。

在当下,茶席与茶艺常常是公众场合的艺术,是茶文化与茶道思想传播的手段,总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演无声无息的“纯茶道”或者纯个人的“内修”行为多少显得有些尴尬。

茶禅一味步步清风

《茶禅一味,步步清风》

四、道家自然主义的茶席

在审美本源上是从汉民族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天人同构精神出发的茶席艺术,周渝先生是重要的代表。他提出,从一口茶中品出的是山川风光与大自然精神,每一片茶叶、每一方茶席都是一个小小的“自然道场”。由此他又进一步提出“茶气”的概念,以及“自然精神的再发现,人文精神的再创造”。

周渝平淡无限茶席理想

周渝“平淡·无限”茶席理想

周渝创造的茶席是以道家观念为主,儒家思想加以补充的艺术。他很少确定任何固定的茶席程式,但目前在茶席上普遍使用的素方、洁方、壶承、匀杯等名称都是周渝在三十多年前提出。素方即正方形茶桌布,壶承最早请晓芳窑制成民窑青花盘样式。他主张用正方形的茶席,并以素方与壶承为标志,取中国天人哲学中天圆地方之意。一把老银壶煮水,升温快,一个破旧的民间大碗,一把晚明的简陋紫砂壶具轮珠,还有三个朴素的茶杯,取其民间风格,釉色不白净,黄白色,德化泥土软所导致的厚胎也没有去刻意回避。都是因真正的道法自然之气而显示出特殊的美感。三十多年来,紫藤庐茶馆为客人布置预备的茶席大致如此,有时置双杯(聞香及入口杯)。

周渝冲泡宋代建盏中的一片茶叶

周渝冲泡宋代建盏中的一片茶叶,一叶一宇宙

周渝在简朴的茶席上,提出“天圆地方”的原理之后,遵循华夏天人文化传统,为茶文化提炼出“正、静、清、圆”或“正、静、清、虚、圆”的茶道思想。这也是其提出的普遍意义(不限于茶文化)的文化理想,当然这种思想也反过来深深的影响着茶席艺术。他不赞成要像日本茶道一样分立“流派”,认为流派反而会局限自己的茶席境界。这种在道家自然精神观照下的审美,与日本茶道审美中追求的“寂灭”之感有着本质的不同。

周渝设计的日常茶席

周渝设计的日常茶席

五、极俭主义的茶席

新加坡留香茶道李自强先生的茶席艺术讲究自由与极俭。

除了茶壶、茶杯以外,留香茶道流派推崇以不同的茶具来配合泡茶的茶具为最终目标。任何可以帮助体现主题或点缀的饰物都可以被利用,家中的碗、盘、碟等都是可以利用的素材。泡茶是讲究生活化的,而不是为了表现不同的泡法而不断的购置新茶具来满足,能够用其所有是一种茶具摆设的境界。

天马行空,不拘一格,流畅自然是留香茶道茶席设计所要追求的,不要觉得可以利用的东西太有限,要试着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也可以创新素材的用法,做到不单一,一物多用。当然在设计的同时必定要配合主题,以主题为中心就可以知道什么是必要的,什么又是不必要的。茶具与桌垫做到色彩统一。杯子的摆设也有着多种方法,基本的如横式、弧式、如意式、直式、圆式,当然也有分区式跟随意式。

李自强用数千个废弃的一次性泡沫塑料餐盘创作的茶席空间

李自强用数千个废弃的一次性泡沫塑料餐盘创作的茶席空间

李自强用数千个废弃的一次性泡沫塑料餐盘创作的茶席空间

雪李自强作品

《雪》李自强作品

六、文化艺术呈现观念的茶席

本书第一章介绍茶席艺术概念时,已经谈到了茶席艺术设立的思想指导,即茶文化艺术呈现学的思想与理论。这一流派是以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的王旭烽教授为代表的。是在十年来本科茶文化教学的课程、教材、理论、实践过程中总结归纳起来的。

茶文化艺术呈现的内容比茶道(茶艺)要大的多。但茶文化艺术呈现的核心还是茶道(茶艺),并且由三个支点组成:是茶人、茶学、茶空间(茶席)。这种流派的立足点不仅仅是茶人通过茶席来自我修行,也不只是关注茶汤本身,其着眼点在于茶文化符号艺术化的高效传播。王旭烽教授认为茶文化,正是人以茶为文化符号、并将其现实化和具体化的全部创造过程及总和,而茶席艺术的首要任务是尽可能艺术化的把这个文化符号清晰、准确的表达和呈现出来。因而,传统茶道以外的一切艺术、科技手段都可以为这个目的服务。这种流派适应对当下这个茶文化复兴时代的要求,尤其适合茶文化世界性、国际化的交流与传播。

根据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南方有嘉木改编的同名茶文化舞台剧

根据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南方有嘉木》改编的同名茶文化舞台剧

七、诗意表达的茶席

20世纪30年代,法国出现了一种电影艺术的流派被称为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是法国印象派大画家雷诺阿的儿子让·雷诺阿。这些作品往往以诗意的对话,引人入胜的视觉影象,透彻的社会分析,复杂的虚构结构,丰富多彩的哲理暗示,以及机智与魅力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细腻的混合体,表现出法国电影在思想上的成熟。这里并不是要讲电影,而是想说明,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可以发展出诗化的风格。

文学在一切艺术中占首要地位,原因是艺术都要具备诗意。“诗”(Poetry)这个词在西文里和艺术(Art)一样,本义是“制造”和“创作”,所以黑格尔认为诗是最高的艺术,是一切门类艺术的共同要素。苏轼曾评论王维的诗和画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苏轼本人也是如此。

我本人对茶席艺术的一点心得,是将茶空间(茶席)建立在茶文化艺术呈现学的观念上,以诗意的艺术语言来完成表达。

潘城小径分岔的花园茶席艺术

潘城小径分岔的花园茶席艺术

潘城小径分岔的花园茶席艺术

潘城小径分岔的花园茶席艺术

潘城小径分岔的花园茶席艺术

潘城小径分岔的花园茶席艺术

潘城小径分岔的花园茶席艺术

潘城小径分岔的花园茶席艺术

潘城小径分岔的花园茶席艺术

潘城小径分岔的花园茶席艺术

【案例赏析】《小径分岔的花园 The Garden of Forking Paths》潘城作品

构思:用茶席艺术表达一种由文学建立的人类情感与思想的同构,向阿根廷最伟大的作家,也是世界文坛公认的文学大师博尔赫斯致敬。(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翻译家)《小径分岔的花园》是其1944年创作的短篇小说,也是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茶品:西湖龙井、玫瑰花、茉莉花、黄菊花、柠檬,自由组合。

器具:镜子,半透明玻璃大碗,玻璃公道杯3到5个,玻璃茶盏5到7个,青瓷水壶,勺,茶巾,茶漏。

插花:抛洒的花朵,红色、粉色花朵,茶花、海棠、樱花、梨花、桂花、康乃馨皆可,如遇木棉花最佳,木棉是阿根廷国画,花色鲜红如血。

音乐:吉纳斯特拉《阿根廷舞曲》。

吉纳斯特拉(1916—1983),阿根廷音乐家,是与博尔赫斯同时代的人物。他的创作从早期的客观民族主义到中期的主观民族主义,再到晚期的新古典主义与表现主义的融合。虽然每一时期都有其特殊手法,但概括地说,吉纳斯特拉会在其作品中运用极富色彩性的乐句及具有能量的民族主义风格,并且经常使用高卓及印地安地区的民族音乐。

潘城茶席艺术

作品解读:

1、时间与空间

博尔赫斯采用时间和空间的轮回与停顿、梦境和现实的转换、幻想和真实之间的界限连通、死亡和生命的共时存在、象征和符号的神秘暗示等手法。

“时间”不仅是博尔赫斯小说的一个重要题材,也是他最常用的一个手法。与人们通常理解的时间不同,博尔赫斯发明了一种“时间的分岔”:如果时间可以像空间那样在一个个节点上开岔,就会诞生“一张各种时间互相接近、相交或长期不相干的网”。博尔赫斯很推崇时间的重复和循环,他说:“在永生者之间,每一个举动(以及每一个思想)都是遥远的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举动和思想的回声,或者是将在未来屡屡重复的举动和思想的准确的预兆。经过无数面镜子的反照,事物的映像不会消失。任何事情不可能只有一次,不可能令人惋惜的转瞬即逝。”他说道:“时间是永远交叉着的,直到无可数计的将来。在其中的一个交叉里,我是您的敌人。”

作为一生致力于文学和秩序的迷宫缔造者,博尔赫斯知道,没有什么是建于磐石的,一切皆在流沙之上。但我们的责任就是建造,仿佛磐石就是流沙。

茶席是建立在这样的时空秩序上的一次再现。

2、照见自我

我一直希望做一个人“进入”茶席的作品。镜面席地而设,茶主人泡茶,茶客人喝茶,都能够照见自己的形象。可以理解为一种通过茶的行动对心灵的观照、自省,完成在一种特殊时间和空间中对自我的突然认识。这与禅宗通过茶的修行法门有共同性。如果我更有勇气,就应该把茶席上的所有镜面都击碎,那样,就会出现无数个“自我”或外物的镜像,表现一个更加多维度的时间与空间。另外,吉纳斯特拉时而怪异,时而抒情的《阿根廷舞曲》也会帮助茶人思考。至于茶汤的滋味、香气,同样也是一个未知数,由西湖龙井作为茶世界的主人,可以随意调配各种花茶茶汤品饮。“感官像鲜花般绽放”。

3、诗意

花园、谜语、时间、迷宫、镜子是博尔赫斯作品不朽的意象。这样的意象是诗的意象,也成为茶席设计的意象。

此外,“花园路径”是一个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现象的术语,是语言处理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暂时歧义。花园路径是故意违反人们已经习惯的语法、语义和逻辑知识,省掉句中某些实时加工过程中的某些部分而产生的局部歧义。而整个句子其实是没有歧义的。人们偏向于对歧义句进行最容易接受的解读。然而那种人们不愿意接受的解释才是句子的正确解读。这类歧义现象会对语言的处理过程造成较大的困难。在汉语中也有存在花园路径现象的句子。

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茶席艺术是美育的绝妙途径。当下的中国乃至世界,有越来越多的人热爱这种艺术,说明大家已经开始自发的运用茶席进行“自我美育”。让茶席艺术成为专门的课程乃至学科,一方面,它已经是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部分,是茶艺师等专业人员谋生的技能与手段;另一方面,它更应该成为与音乐、美术、体育一样的通识教育,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审美方式。于是,茶席艺术之始终备焉。

潘城

作者简介:潘城,学者、作家,浙江农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副秘书长,日本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学博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中国茶叶学会理事、茶艺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南林业大学茶文化中心客座研究员。

出版作品《茶席艺术》(中国农业出版社)《隽永之美:茶艺术赏析》(中国林业出版社)《药局》(作家出版社)《一千零一叶》(上海文化出版社)《人间仙草》(中央文献出版社)等。

曾参与主创大型茶文化舞台艺术呈现《中国茶谣》,执行导演话剧《六羡歌》,参与策划的美国纪录片《茶,东方神药》获六项艾美奖,赴美、俄、法、意、日、塞等多国进行茶文化讲学与交流。

作者:潘城,图文来源:茶业复兴,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热词搜索: 茶业复兴 茶席 茶席艺术

上一篇:严肃讨论,晚清真有人期望用茶叶来挽救天朝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