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进化论第14期沙龙实录(六):什么样的茶值得存 2023-12-20 23:19:43 作者:茶叶进化论 来源:茶叶进化论 浏览:
按:12月3日,茶叶进化论举办了第14期沙龙。本期沙龙以“向老茶人致敬,向一个时代致敬”为主题,以大龙潭熟茶上市为契机,与十余位茶友一起探讨凤庆茶的历史、人文、茶园、工艺和产品(红茶、生茶、熟茶)。沙龙整理稿超过3万字,分数期发布。本期为第6篇,也是最后一篇。目录如下:
一、包裹度、燥感
二、豆香问题
三、水含香问题
四、什么样的茶值得存
点击阅读:谈谈凤庆茶的历史人文|茶叶进化论第14期沙龙实录(一)
点击阅读:凤庆茶区会火吗?这符合什么样的经济规律?|茶叶进化论第14期沙龙实录(二)
点击阅读:为什么喝茶必谈历史|茶叶进化论第14期沙龙实录(三)
点击阅读:大龙潭熟茶的原料、工艺和特点|茶叶进化论第14期沙龙实录(四)
点击阅读:什么叫“绿茶化”?什么工艺值得存?茶友从大龙潭上喝到了什么?|茶叶进化论第14期沙龙实录(五)
一、包裹度、燥感
中琦:包裹度是相对难感受到的,现在连审评都已经不强调了。我们准备了两个大龙潭茶——市面上的做法和李扬老师极端的做法,让大家感受一下茶的包裹度。交流一下。
茶友:红茶我能喝到包裹度。刚才的生茶,我理解它跟熟茶不一样。因为生茶是越陈越香,我们摆的时间更久,10年20年以后再喝,所以说肯定是要最大限度保留糖苷。回到第一款红茶来讲,如果继续来做包裹度这个点,会不会有点不妥,为啥?红茶普遍市场交易3~5年就是它的保质期限,我们就要喝了。我纠结的点在于包裹度在红茶身上要不要做一个点去宣传或者体验,因为我不太懂红茶,我们平时就是适口喝。
第二个我感觉很多茶友都说茶叶进化论的熟茶有燥感,但是我特别认同茶叶进化论的理论,所以想请教一下熟茶会有燥感的问题。
中琦:我先说一下,然后李扬老师再补充。第一点就是红茶的包裹度有没有必要,我感觉这位老师跟我的思维就非常接近,我也经常会想这些问题。我自己去喝祁红,发现它很有包裹度。红茶做出来包裹度会不会影响香甜?红茶的工艺到位了,它的香气各种在一起发成一团,而不是老是散开,所以特别好的祁红它都有包裹度的。
其实好的红茶,包括好的凤凰单从——做凤凰单丛的人就非常有共鸣点,因为他们检查说这家(的茶)当时做得好不好,就是看茶汤立不立得起来。我跟潮汕人谈这种东西,我发现他说的就是包裹度。包裹度这个东西对于大众喝红茶的时候你是不用讲的,但是小圈子——尤其喝单丛的人,像我这种喝习惯了——没有包裹度,我觉得这个茶喝不成——这个标准它不一定普世,但是对于一部分人来说,确实是这样。
中琦:为什么有人觉得我们的茶有燥感?第一个点是我们有些熟茶真的太新了,比如,我们现在喝的大龙潭熟茶,是今年春天收的料,五月份开始发酵,发酵完没有几个月。如果说是不新的前提下,第二点是因为我们用大树茶,糖苷保留多的情况下,入口一瞬间会有收敛感,但它后面都化了,有回甘生津,有喉韵。新茶阶段加上这个收敛,有人就会觉得燥。李老师你补充。
李扬:这两个问题。第一是我们要先确立一下什么是包裹度,我似乎感觉,你认为包裹度跟它后期陈化有关系,是吧?其实没直接关系。什么是包裹度?任何一个茶类,你只要按照陈椽《制茶学》标准做出来的茶——六大茶类都有包裹度。这是传统的标准茶样都具备的一个特点,它具体在口腔当中的表现是什么呢?是茶汤喝到嘴里之后,茶汤它有一个内聚感,不散,然后它的香气、滋味、热量好像都有一种往里面收的这种趋势和感觉。
它是用来表述什么的,用来表述工艺的,你一般工艺标准的茶它都有这种特点,但是为什么工艺标准的有这种特点,陈椽也没讲。那么到现在第三版《制茶学》第四版《制茶学》出来的时候,你照着第三版第四版的去做,有些茶就没有包裹度,所以这是一个渐渐被遗忘被放弃的概念。
我们为什么要来反复提这个概念,因为我们希望把这个东西留下去。包括有一些做茶的人,我在其他地方看见他做茶的时候特别强调包裹度,可能就会猜测他是不是跟我学过或者间接跟我学过,或者说沈培和老师的其他弟子会不会也还在教这个,但是确实不多。今天中国做茶的这些人当中,也只看得到,比如说中茶所刘栩老师还在讲,周云川老师还在讲,其他的可能都很少见,那么这个是为什么我们要强调包裹度的一个原因。
讲这个概念并不是为了做销售,从某种角度来说讲这个与做销售背道而驰,我们茶叶进化论的初衷也是立足于文化和内容。我们为什么要做入界普洱?其实是为了践行茶叶进化论的理论,用入界普洱去实证,然后反复沉淀夯实理论。所以我们考虑很多问题的时候,单纯因为这个概念在历史上我觉得很重要,觉得它不能失传。我尽一份力,多去讲一讲。
燥感这个问题呢,其实比较简单,比能让你上火的东西,就是美拉德反应产物,拟黑素、黑精。比如说吃面包,你下去买10个面包,专门把面包皮扒下来吃了,就容易上火?糖氨反应产物——就是氨基酸、糖类经过高温产生的那种小黑点,有一点很香,多了就上火,任何食物,只要经过高温,它就会产生一定量的拟黑素。但这个东西也不可怕,尤其在茶叶当中,随着时间的摆放,就自然分解掉了。
所以特别新的茶,像熟茶因为发酵经过一段高温,干燥经过一段高温,所以它会有一些造成燥感的东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褪掉。而且越好的茶褪得越快。
二、豆香问题
李扬:其实大家给我们的反馈还是很重要的,就是说因为这种机会其实不多,我能直接的跟大家说什么样的工艺其实才是真正利于后期存放的。我深知市场之前的逆流时间太长了,可以说是从05年一直到现在,认为高温短时间炒出来有豆香的是所谓绿茶化,不能存,这种错误观点的流传,其实到今天都不少人在说,但这恰恰是错的。
所谓豆香——它会在杀青过程当中,由于蛋白质炒熟,会产生二甲硫,这本身就是豆香的来源,但这种香气一年两年它是一定就散掉的。而且我们刚才说绿茶化是什么?就是一两年你把这个茶品喝掉,这才叫绿茶化。如果你存个三五年以后再喝,就不存在豆香这回事,然后它的转化会更好。
从现实情况上来说,像刚才我跟我的小学妹说的,你想一想印级茶——印级茶那么好喝,当年是低温长炒做出来的吗?怎么可能?它更接近的就是我们的工艺。
那么从我们具体实践上来说,03、04年左右开始,用标准的《制茶学》第一、二版工艺做的各个山头的茶,到现在的转化样本其实都有。我们为什么能如此笃定说这个话,就是要用这种工艺去做?是因为我们自己手上转化出来的这些东西打得底。
当然这得有恒心和长期规划,从开始就打算这个茶要留10年留20年,而很多的人可能考虑这茶卖不掉,着急是吧?其实他自己也没有计划性的存茶,市场上是这样的人居多,所以我讲的这些话其它场合听到的会少一些。
三、水含香问题
有茶友表示感觉大龙潭生茶的水含香好像不如曼松那样的茶。
李扬:在勐库种范围内,如果要寻求比较馥郁明显的类似花果的水含香,它一定要二叶茶品种的比例比较大。如果说景谷范围的勐库种,就得橄榄种的比例大,它水含香就会好。
但是反过来说,像大龙潭这种纯是大叶茶,然后黑大叶最多的品种构成,其实它水含香也很浓郁,但不是那种花香,是另外一种偏木质的香,也是水含香的表现形式。香的角度有点不一样,这是品种造成的,但我们这个工艺一定是能够把水含香最大程度保留下来的一种工艺。
四、什么样的茶值得存
李扬:一个茶能不能长期存放,其实是取决于它能不能滋养后期存放当中微生物的持续活动,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去保留给微生物提供活动的能量,也就是糖苷类物质。那么只有通过高温快炒短时间杀熟杀透的方式,才可能把糖苷存量最大化,这才是最有利于后期存放的一个方式。
我顺带说一句,有人经常问,这么一来不是把微生物也杀灭了吗?不用担心,有环境和能量,微生物自然就生出来了。
刚刚有茶友说有人认为不炒熟留余地才利于长期存,这种故意不炒熟的工艺曾经在市场上流通范围也是比较广的,为什么?因为这个行业发展起来的初期,缺乏好的工艺指导书籍,一些民间普洱茶爱好者写的作品中,都用朴素的想象,说杀青的时候不能杀太透,要保留一定余地,让茶后期在转化过程当中逐渐的成熟,其实是外行指导内行的一种写法。
没炒熟,存下来会变成无味之味,真正变好的其实都是标准的按照《制茶学》来做的茶。制茶学的这些工艺从哪来的?其实就是国营厂的方式提炼出来的。
说明:茶友发言根据现场整理,未经审校,解释权归茶友本人所有。
图文来源:茶叶进化论,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上一篇:茶叶进化论:茶友从大龙潭上喝到了什么?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