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头到品种,再从品种回到山头丨茶叶进化论第15期沙龙回顾(二)
2024-09-05 18:11:20   作者:茶叶进化论   来源:茶叶进化论    浏览:

沙龙上,喝了两款熟茶,大雪山和凤鸣,都是勐库大叶种系熟茶,都是2023年的,都采用了焖茶泡法。这期沙龙的主题是“从山头到品种,再从品种回到山头——从一山一味看到更大的世界

茶叶进化论

按:这是茶叶进化论的第15期沙龙,谈及的内容整理成文字分4期发布。

本期为第2期,目录如下:

一、大雪山的价值

二、谈品种是去山头化吗

一、大雪山的价值

茶叶进化论

李扬:我们为什么会选择去做大雪山?

我们会做的茶,它一定要符合一些基本条件,即符合农业规律。

大家喜欢喝茶,对市场比较熟悉的话,不难发现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山头,有各种各样的价格,那茶越贵是不是就越好一点?

其实按照市场的固有语言与刻板印象,这没什么可反对的。但我们可不可以换一个玩法,不掺入那么多文化与市场惯性进去,我们就把它当做一个农产品去看,它就会瞬间变得非常简单。

茶只需要符合一个农产品的基本规律,也就是我说的一个中心六个基本点。还可以再简单一点,茶里面的糖及糖的衍生物的含量,主要就是糖苷类,是不是能够达到尽可能最大值。要让这个东西达到最大量,它就得是:

1、传统的栽培型品种

2、成熟型大树

3、疏植茶园

4、高海拔茶园

5、土壤的有机质非常丰富

这五个点,大部分的名山头也都符合,但是更多不那么出名的山头也符合。那么,这些不是那么出名的山头,能不能只要我们工艺做好,它作为一个农产品的层面,也能做出名山头的品质,甚至超过名山头的品质,我认为是可能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一些茶的原因。

在云南符合这些点的山头特别多。那么,是不是只要符合这些点的山头我马上就去做,也不一定,还得看这个茶有没有特别的打动我的点。

首先大雪山是符合我刚才说的这些点的。那它怎么打动我的呢?

当时永德鲁老师带着我们去到他山上的初制所,当是大雪山那一片的一个主峰叫黄草山,当地的茶园环境非常好。在当时的村子里面发现一个好玩的现象,当地的少数民族俐侎族信基督教,在村子中央有一个教堂,旁边有一棵大茶树,大茶树有多大?大概至少是3人合抱,还是4人合抱。现场的朋友光听好像也不是特别震撼,但是我告诉大家,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棵栽培型茶树。

除了这一棵之外,更大的茶树全是杂交型、野生型的,可以算在普洱茶种范围内的树,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棵。

更当地基督徒交流,你也可以想见人家的所谓传福音的这个语言的表述,一定跟你在其他地方的教堂,听到的东西会不一样。它并不是我们在网络上能看到的东西,它会表现得含有非常多的当地文化的融合,融入了当地尊重自然的一些特点在其中。

在这一刻,我在想这个东西是不是给了我一些灵感?我在很早以前,渐渐地出现了一种想法,就是所有的品种,茶树品种的形成,它背后其实本质是人类审美的选择。这个原因也很简单,就像刚刚我们说的驯化苹果的例子。原生的野苹果就那样又小又酸涩,但是我要吃又大又甜的苹果,不断的把这样的审美选择附加在的野苹果上,我们一代一代去驯化,最终就可以选育出又大又甜的苹果。

茶叶进化论

那么,换一个审美方向。我就专门选观赏性苹果,我就只要香,其他都不管,那么一代一代的去选这种特别香的苹果,它也可以驯化出非常香的东西来,这就是另外一个品种。

这种人为的审美选择是从哪来的呢?

审美是从人的生活当中来。人在什么生活当中,他就会有什么样的审美。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茶,这杯茶在当下体现出来这个所谓品种味,我们不断的去深挖去探索它的背后,可以发现原来一路走来,去种植养护它的这些人,他们是度过了怎样的生活,构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审美。

我渐渐的就想到了这个东西。我们今天研究茶树品种,其实研究的不是茶树,研究的是它背后的人,研究的是背后的文化,背后的审美选择。

有时候我就会发现,人文学科跟自然学科研究到一定程度之后,它是融合的,没有分别。

茶叶进化论

当然,这个想法很早以前我没有把它精炼出来,但是在我的很多早期的文章当中,已经开始有这样的想法了。在我不断的去山上,跟这些原生的文化去碰撞交流的过程当中,这个想法不断受到冲击,逐渐强化。

看完大雪山那么明显的文化符号,一个教堂旁边的巨大栽培型茶树,栽培型茶王树旁边的那些,临近大雪山保护区里的各种各样的,杂交而成的茶树品种,让我觉得这个地方的文化价值极为巨大。

对我而已,这种地方的茶怎么可能不做,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非常有节点意义的事情。它对于我们做品种研究,从品种到人文研究的这种贯通,它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我回想起以前我参加过一个活动,当时植物所的裴盛基老师,说到对于白莺山的研究。说这个地方起码写得出6篇到7篇博士论文。

当时我听到这个东西之后,我觉得,我也认同。但是当我去到大雪山,我可以说,如果白莺山可以做出那么多的科研成果,那么大雪山可以做出的科研成果,至少跟白莺山一样多。因为它的人文层面的表现和物产层面的表现是一样丰富的。

茶叶进化论

二、谈品种是去山头化吗?

中琦:我们的很多茶友,包括我们的经销商,或者是我们的老茶客都有疑问,为什么以前我们讲品种,现在我们又开始从品种又要说到山头?李杨老师讲一讲这个点。

李扬:其实是这样。包括我们19年出的产品,直接就叫勐库大叶种,勐海大叶种,是吧?这样的事情都做过。

我们先讲我们具体这些矫枉过正的过程当中,它有一些什么去山头化的表述,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去表述?

首先,之前市场由于逐渐沉淀,会形成一些牢固的印象,比如不讲品种,我们一讲普洱茶,冰岛班章,曼松、易武、薄荷塘。

其实这个名字一说出来,就已经把站位定住了,好像一个名山头就决定了茶的档次,但这是真的吗?

我们从微观上去看,去解构一个名山头,一个再贵的,再好的山头,它里面也有特别好的树形,种植特别稀疏的地块,反过来,同样的名山头上它也可以有种得非常密的地块,树形不太合理的茶树,所以并不是说茶生在名山上,它就一定能够品质很高,但现实市场是这个茶生在名山上,它就一定能够价格很贵,这个就是叫做印象。

我想说的是什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些东西讲清楚?

如果大家喝茶的过程当中,愿意付出这么一点点的学习成本,去学一学了解一下,把名山头做一下解构,原来在名山头上,有特别好的茶,也有一般的茶。那么不是名山头的地方,是不是也可以有特别好的茶,也有一般的茶,这些不是名山头上的茶,特别好的这一部分,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花比较少的钱,同样在这种感官享受上达到一个非常高的级别?这当然是可以的。

于是我们这样的一些表述当中,好像在解构山头价值。其实我没有解构它,我只是在跳开它。我只是说其实农业规律的价值更为清晰,我们要讲好的品种,讲成熟型树型,讲疏植茶园,讲土壤有机质含量,讲海拔,这些是跟我们息息相关的,可度量的。

这些东西我们讲了那么多年,渐渐的我们把这个东西讲通了,逐渐有了很多茶友愿意付出学习成本,把这个东西理顺了。至于我们讲不讲名山头,这是另一回事,但是一定要讲农业规律,如果不讲农业规律,就会出现很多人花大钱专门喝名山头的小树的问题,这就是一种遗憾了。

茶叶进化论

山头的背后是品种,是农业规律。这个东西讲清楚之后,我们就有了主心骨,把它拿捏住了,也不至于偏移了,再回过头来去看山头的概念。

原来山头有那么多丰富的好玩的东西,我们在沉浸其中,回归其中。又可以看到我刚才说的那些,它在一些更底层的逻辑上,一些漫长的过往的数百年上千年的文化,渐渐在这个品种当中产生的影响。文化当中对这个地区的风土,可能有一些我们目前科学上都还不能解释,但是或多或少有那么一点,至少在消费者的感官审美,我们的主观诠释上可能产生一些影响的细微的变量。

那么这些东西也是山头的意义,而且这种意义如果我们回到真实商业世界——商业世界并不是建立在科学上的,也并不是建立在农业规律上,而就是建立在一种非理性状态,就是说可能它饱含着激情,饱含着冲动。

那么我们再来看,当我们拿到一个主心骨,拿到一个我们刚才讲的农业规律,把这个东西想清楚,再回到饱含着激情冲动的真实商业过程当中,拥抱山头文化的过程当中,我们就自然而然可以去获得一些不一样的视角,获得一些更多的启示。

那么这个时候再来讲山头文化,再来讲一山一味,就会显得不会随波逐流,就会更能够喝得笃定一点。

茶叶进化论

说明:茶友发言根据现场整理,未经审校,解释权归茶友本人所有。

图文来源:茶叶进化论,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热词搜索: 茶叶进化论 山头茶

上一篇:从山头到品种,再从品种回到山头丨茶叶进化论第15期沙龙回顾(一)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