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方向,重复,探寻:第十九期学员专访 2020-11-27 00:01:29 来源:茶叶进化论 浏览:
李扬老师带领我们进入了普洱茶的漫漫世界,我仿佛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微生物,领略漫山遍野的浩荡气息……我觉得有活性的普洱茶是送到嘴边的天籁。
——摘自曾老师的课后手稿
1、曾建东,茶叶进化论第十九期学员,从事国际商务。
当谈到自己与普洱茶的缘分时,曾老师这样说,“50多年来,和长辈们、亲人们、朋友及同学们在一起,耳濡目染,一直在接触茶,感受茶。不过真正意义上的喜欢上茶(由于品鉴和文化的使然),是在今年百年不遇之世界大变局的当下对中西文化的思考的时候。”
也许是工作缘故,曾老师会较多接触到外国友人。在课程前一天的见面会上,他说到自己之前的一个经历,在与国际友人交流时其实会经常喝到普洱茶,很多时候被问起,却无法讲出个所以然,这也使他觉得普洱茶的学习是十分有必要的。
“某种程度上普洱茶也是我们文化输出时的一个独特代表,在品鉴普洱茶时更能接近和理解中国的禅语所说到的人生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2、曾老师是从「喜马拉雅fm」中接触到茶叶进化论,在众多说茶音频中,「进化论」这三个字吸引了他的注意。
“「茶叶进化论」这个提法很有趣,感觉「进化」两字含有对物种、历史、现象、科技、文化等综合因素的思考和发现。它是什么?谁提出的?有何提示和启发?我觉得很有必要学习和了解。这也是吸引我参加课程的原因。”
茶叶进化论的课堂上不乏小猴子的身影,之所以能成为我们的吉祥物,也不乏猴子是与进化最脱不开关系的动物。
“上海飞往昆明的飞机上,看到杂志上刊登了云南水彩画家傅启中的作品,这幅作品似乎是在印证作为普洱茶小白的我此行昆明的心路:面对即将开始的探索普洱茶的路程,方向在哪?是江湖派、学院派、还是新学派?”
这是曾老师在课程结束时与我们分享的最初心路,这幅水彩画上,一位行者骑着马,驻足在眼前巍峨壮阔的山脚下,山与水似乎融为的一体,而山峦的另一头是耀眼的金光。
曾老师的比喻很贴切,即将开始探索普洱茶的他的确也是一位驻足的行者,而要翻越群山,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才是事半功倍的决定。
傅启中作品
“喝一口普洱茶便是喝下了云南原始森林的热闹和寂静。李扬老师带领我们出入茶山,出入历史,出入有无。从学友们的笑声和笑脸中,我可以解读到大家的情感:感恩“茶叶进化论”带给我们的新境界、新视野!”
课程结束后,曾老师亲笔在信笺上写下了自己对四天课程的感受,漂亮的书法字体跃然纸上,茶叶进化论也很感谢学员们对我们的信任和认可。
3、全身心地接触、体会和思考着普洱茶,是曾老师现在与未来都想专注的事情。
四天的课程有着密集的理论和品饮实践,但茶叶进化论给予的只是漫漫学茶路上的一把钥匙,一盏指路灯,或者一张清晰的地图。不断的回顾与练习,才是学习的最终真谛。
课程结束的一个星期后,曾老师在学员群里分享了他喜欢的电影,大森立嗣执导的《日日是好日》。
这部作品是日本国宝级演员树木希林最后的遗作,影片以24节气为时间线,在典子学习茶道的过程中她先后经历了毕业、工作、恋爱、失恋、结婚、失去至亲等不同的人生阶段。
这是一部关于茶道与人生的电影,典子最初对茶道一无所知,却慢慢体会到「先形后心」、「负重若轻」等道理。茶道默默陪伴她渡过多回春夏秋冬,经历了人生各重要阶段,她逐渐领略到茶室墙上字画「日日是好日」的真正含意。
曾老师也附上了自己的感受。
「学习茶道的过程就是参悟人生的过程,人生中的事就是很突然,人生就是不断的习惯,人生就是品味当下的瞬间。
“日日是好日”出自于禅论《碧岩录》,意指通过修行改变心境,无论是生命的顺流还是逆流,都能以平常心相待。一如茶人在面对不同的茶汤或茶客时,都应秉持此生唯一,或是终生一次的态度,心存感念而欢喜。
电影里树木希林说,“虽然每年都在重复做着同样的事,但我开始觉得,能像这样,一直做同样的事,真幸福啊。”
因为是同样的事所以可以日益精进,也因为是同样的事,所以可以锤炼出不同的心境。虽然每次都是相同的程序,但不同心境下泡出来的茶,味道也会不尽相同。茶道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转眼间,茶叶进化论的课程已经走过了两个年头的春夏秋冬,即将在年底迎来第二十期。
我们也曾想过当一个内容讲到第二十遍的意义,是越来越熟练或者顺畅吗?倒不如说,是日益精进的体系,是让学员更能理解的教授方式,是不断发现问题与完善问题的趋近完美,是变化的心境,是更多价值思考的探寻。
曾老师的推荐让我们很受启发,茶叶进化论也很高兴能在每一期的课程中认识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友,学员们的反馈和心得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图文来源:茶叶进化论,经授权爱普茶网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热词搜索: 茶叶进化论
上一篇:如果给你100万,你会存生茶还是熟茶?「生熟茶的存茶乐趣」
下一篇:总说这个熟茶有「燥感」,你对燥感理解有系统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