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进化论:一次性把易武熟茶喝个够 2020-12-04 15:47:36 来源:茶叶进化论 浏览:
11月20日下午,茶叶进化论举办了第五期熟茶沙龙,主题为「一次把易武熟茶喝个够」。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品种,普洱茶人们共同的记忆……一层又一层的加持,使易武成了普洱茶玩家心中的上层建筑。价格和工艺的限制,又使用易武古树做熟茶成了狂想。
这一次茶叶进化论找了几款市场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易武熟茶,与茶友们一起分享品鉴,探讨真正的易武风格是怎样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风味?以及好在哪里?面对普洱茶中高端价位的易武茶,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它?
以下是本场沙龙的重点回顾。
1、引入:易武熟茶的现状
中琦:前一阵子我们出了一款新品,是弯弓和易武绿芽茶做的熟茶,上周我们在茶业复兴做了一次这款产品的沙龙。
沙龙结束以后,我们把市场上的易武熟茶找了一下,觉得这个主题挺有意思,想把比较有代表性的易武熟茶给大家喝一喝,一起聊一聊。
今天在坐的有资深茶友或者是制茶人,但还有一些可能刚开始接触茶,所以我给大家稍微普及一下易武熟茶。
行业外的人,可能听过老班章、冰岛。某种程度上来说,老班章和冰岛叫“新贵”,虽然核心的片区很贵,但是周边的茶还是相对便宜,买得起,可以做熟茶。
但易武不一样。
现在去市场上找易武熟茶应该非常难找。在淘宝上能搜到的款数都很少,而且一大半就是打了个“易武”的标而已。易武的茶价是非常高的。为什么?
第一,易武的历史非常悠久。
这里有着普洱茶最响亮的历史,作为古六山的核心,承载着普洱茶上个时代的辉煌。传奇般地破败一地,当代普洱茶从这里开始复兴,被江湖中的制茶人奉为“起点”和“终点”。
第二,易武茶风格非常受追捧。
边疆少数民族的的审美与汉文化在此交融,驯化出的易武绿芽茶,表面馥郁奔放,内里柔和温良。风味不仅受老茶客们的喜爱,陈化潜力也相当被看好。
第三,易武的茶是一个江湖,连小树茶都不便宜。
一进易武就像进了一个江湖。诸如老班章、冰岛,你大概知道各种等级的茶是什么价位,但易武不同。去到不同的小山头,价格各异。发酵易武熟茶太贵,甚至小树茶也要两三百一公斤。
我们上周收集了一些市场上的易武熟茶喝了一遍,最后筛选了几款比较有代表性的作为今天沙龙的品鉴茶品。
2、第一款茶:宋聘号「守璞」易武乔木熟
李扬: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对易武的概念会产生变化。就像我们现在要喝的茶,它的原料是瑶区的。实际最早我们接触易武的时候,瑶区也不算是易武,但现在瑶区反而成为易武较受追捧的片区。大家比较熟悉的蟒蛇箐、百花箐、铜箐河等,这些都是瑶区的代表。
我们接下来要喝的茶是这里面相对小的树,但不是台地茶,是种的相对稀疏的小树。使用传统的发酵技术,大家可以感觉一下它的特点。
瑶区茶实际是一种易武绿芽茶未驯化完全的形态,或者说是易武绿芽茶的一种野化形态,它比正常的易武绿芽茶更奔放一点,但这种特点可能放在市场上反而更受欢迎。
段俊宇:自创品牌“云品滇和“,主要做易武生茶
我喝着感觉不太像易武,有点偏临沧勐库的品种。清甜,木质感强。
李扬:刚才俊宇提到的是一个市场上普遍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喝着不像易武。但实际今天大家喝的茶,我们都经过非常严格的筛选,肯定是易武。
中琦:为什么俊宇觉得有点不像?实际上我们有个品种画像,生茶熟茶都是一致的。
一般来说勐库大叶种的木质感强,有骨感,甜味来的直接,比较轻盈、清爽。勐海大叶种会粘重、浓郁一点,有时候会有些苦底和压舌感。易武就处于勐库和勐海中间,既有木质感,又有粘稠感。
很多人喜欢用产区来划分普洱茶,比如版纳产区、普洱产区还有临沧产区,实际上我们不这么看,因为风格背后其实是品种。
褚橙和爱媛橙为什么不一样?虽然当然有地理和种植的因素,但风味不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品种不同。
云南茶的划分,按大类来说,受到汉文化影响和没有受到汉文化影响的地方,人们偏好不同,驯化出的茶树品种是不同的。
临沧和普洱一带因为早期茶马古道一直在传播汉文化,所以它就驯化出了勐库大叶种群体种。这个品种符合汉人审美,汉人喜欢甜一点的东西,且叶子大的更方便劳作。
但是版纳区地区就保留了版纳的原始种,与汉文化接触非常少,且本地人对茶叶有着独特审美的偏好,更喜欢偏苦的风味。
1729年改土归流发展到澜沧江的东岸,就是古六大茶山一带。易武既保留了本地少数民族的审美,又融合了汉民族的审美,驯化出了一种综合的风味。这就是易武茶的品种特点。
俊宇为什么觉得这个茶更像勐库大叶种,可能觉得这个茶木质感比较强,但其实这也接近易武味。
沈京华:在南京做普洱茶14年
第一款茶,我觉得它的花果香是很浓郁的,很顺很滑,不像是临沧的茶,临沧茶的汤感、水路更粗糙一些。
李扬:像沈姐说的喝起来比勐库更细腻,更滑一点是品种造成的。
天然来说,易武绿芽茶的品种儿茶素含量比勐库种要低,发酵完之后残余的儿茶素含量就少,儿茶素含量少就相对细腻一点。
当然,这款茶毕竟是个小树,它有一些小树特有的粗糙之处,但这种粗糙跟品种天然造成的感觉是有区别的。我们喝的茶大数据量足够多了,就会马上发现它区别在哪?
#茶叶进化论品鉴报告
这是一款大堆发酵的纯正易武小树茶。
风格在整个市场来说,符合很多老茶客的需求。所追求的易武的甜、醇香、还有清爽滑润度它都具备,能够代表老易武的审美。
目前市场上易武熟茶小树茶的比例占比更多,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更能代表当下市场对易武熟茶的普遍认识,也是其中比较精品的代表,且品种的纯度足够,风味突出。
|“号级茶”与“印级茶”
李扬:茶圈的人基本都知道宋聘号。今天的宋聘号是施继泉先生的,他入行比较早,收集的原料比较多,做熟茶也相对游刃有余。可以采用相对大的堆子去发酵的。
这个品牌“乾利贞宋聘号”,在历史上都是有名的好茶,但是跟今天的商标没有延续关系。现在所有的老字号都是2005、2006年那段时间注册的。但是宋聘号也没有说是之前老字号的后人,施总说这是不为了卖茶装孙子,这是他的态度。
把品质做上去,这是最好的传承。
我们知道普洱茶最贵的金字塔顶端叫“号级茶”,比如乾利贞宋聘号、同庆号、同兴号,这叫号级茶。
这些号级茶基本上90%都在古六山的范围内出现,而其中大部分在易武出现,从1729年改土归流之后,汉文化进入到西双版纳,把勐腊区域逐渐的汉化。当时这个地区大力发展茶产业,一派繁荣。
发展茶产业过程中,大量的茶商去种植茶园,与茶农直接交涉,渐渐的就产生了我们说的“老庄号”,实际上就有点像今天的茶叶公司。今天我们留下的这些古董茶,都是号级茶。
二战时期,普洱茶市场的产区跟销区断开,受到了非常严重的钳制。本身普洱茶主要市场是在南洋,还有北方中原市场。打仗时中国是主战场,北方沦陷,日军登陆之后南方缅甸也沦陷了,茶马古道被切断,产业凋敝。所有留在云南的这些老庄号就没能生存下去,全部在这个阶段消失了。
之后就进入到另一个阶段,“印级茶”的时代。
当时集全国之力建了中茶公司,那个阶段之后做的所有茶都是中茶牌,我们今天一般就按照包装的颜色去做区分。
包装全是红的我们叫它“大红印”,有个蓝色印章的我们叫它“蓝印”,包括后来出现的所谓“黄印”、“绿印”等等,这些是对印级茶的称呼。
中茶“大红印”
所以号级茶大概就是中茶公司建立之前的历史阶段的茶,这是当今古董茶的顶级建筑。
号级茶之后到了印级茶,再之后就逐渐过渡到了今天。我们现在喝的“宋聘号”有名称上的延续,有一定意义的传承。
另外,号级茶主要的原料是易武地区的,是古六山地区的。我们今天如果想重新做出号级茶的味道,就要通过对古六山原料的琢磨,去做发酵和仓储,将来我们还是能够重复出跟历史上的宋聘号一样的味道,甚至更好。
|如何喝出大小树?
中琦:大家喝得出来熟茶的大小树?是通过什么判断的?
沈京华:喉韵、汤感、体感、香气。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高级感,我一喝就知道它是大树,小树缺少一种东西我说不出来。香气也有可以分辨,大树的香气会更沉一点,小树的香气比较扬。
中琦:我们在判断一个茶的好坏的时候,你会想到很多点,比如香气、滋味、汤质、喉韵,还有体感等等很多东西。
我讲的方法例子来自于“得到”的《梁宁产品思维30讲》的一个故事,一个产品经理教大龄女青年相亲怎么看人的故事。
任何一个茶、一个产品、一个人,我们没有经过一个系统的专业训练,第一眼你肯定被自己的感觉引导。比如说,我可能特别在意汤质我一定会先去感受汤质,我可能特别在意香气我就一定会去感觉香气,如果说我特别在意它的涩,可能其他感觉都会被弱化……如果你没有系统的训练,一般人就会这样。
产品经理看产品有5个层次:感知层、角色框架层、资源层、能力圈和存在感。
而这个方法是可以迁徙到看人的。
比如去相亲,第一眼看她的谈吐衣着、长得漂不漂亮,这就是第一层感知层。第二层角色框架层,假如她是老师,她的言行就会受角色影响。接着就是资源层和能力圈。最底层的是存在感,比如两个同时大学毕业可能长相和家庭条件都差不多的人20年以后完全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存在感不同。有些人存在感可能弱一点,就容易满足;而有的人存在感强,就会不断奋斗,不断挣扎。
普洱茶也是,我们最终要去寻找它的存在感。
判断一款茶时候,如果第一眼去判断它的香气、涩感、喉韵,可能过一段时间就产生变化了。
这就是茶叶进化论的核心点,用活性判断茶的存在感。活性在我们口腔中的表现是什么?回甘、生津、清凉感。
喝完茶之后,过一会嘴巴还甜,这叫回甘。什么叫生津?把你的舌苔想象成一个沙滩,是被太阳晒干了的沙滩,还是石子上有一层水的沙滩,那层水就是生津。糖苷类水解需要吸收热量,嘴巴会觉得有点凉意,这是清凉感。
判断大小树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是喉韵。很多人把喉韵理解错了,喉韵其实不是喉咙燥不燥,或者是水路宽不宽(当然,水路宽的一般都很好),是茶汤在你喉咙中的存在感。
一对比就非常明显,小树你咽下去是没有余韵和存在感的,可能有些大树茶,最近氨酚比暂时失调,出了一点毛躁感,你会感到喉咙有点刺,但并不代表它是小树。
大树的喉韵是什么?是沿着你的喉咙一直下去,就好像喝酒的一线喉。这就是复杂氨基酸,经过食道时的接触感。
3、第二款茶:宋聘号「守璞」易武古树熟
中琦:这两款茶都是宋聘号做的。上一款是乔木,这一款是古树。
我个人是很喜欢宋聘号他们家的茶。上一款茶他们能明明白白说出是乔木,很多企业如果它已经用到了易武瑶寨的小树,可能加点其它地区的大树就把它拼成大树了。
段俊宇:两款茶对比之下,后面这款古树的生津感就明显得多,喉韵也比较强。
李珊珊:勐库茶商,主理抖音“山夫子说茶”
我觉得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短,一个长。第一款在口腔里所有的感受都是短的,但是明确清晰;第二款茶所有的感受都要长。
香蓓:做生茶较多,喜欢易武生茶,觉得做易武熟茶会有些浪费原料
我觉得第一款茶喝起来内容少一点。第二款茶它在身体里面存在时间比较久,口腔里一直会有生津和清凉感,茶汤到喉咙也直接滑下去了。
中琦:两个熟茶在市场都是很好的易武茶,第一款熟茶就是韵短一点,但风味是不输的。甜、木质感强、有糯香,这样的茶喝起来很舒服,而且有易武味。
可能是因为老叶多一点,木质感就偏强一些。可能第一款泡得淡一点,加上两款茶品质有对比,所以大家感觉区别很大。其实第一款还是很好的。
第二款茶发酵非常传统,余韵很长,而且它有一种热烧仙草的风味,药香很足,汤质也很饱满的,易武的特征也挺明显的。
吕玉婷:老一辈开始做茶,以茶叶原料为主,主要经营红茶类以及部分普洱生茶类
我觉得第一款易武茶就像20出头的女子,特别年轻,个性张扬,但缺少一些阅历经验,就像喝这一款茶入口觉得还不错,有易武的甜柔,但往更细致的方面去品,感觉还差了一点东西。
第二个易武熟茶就像50出头的女子,有着时间的历练沉淀,无论外形或者说在交流相处的过程中,非常舒服很从容,这个是时间沉淀下来的东西。就像我们喝的第二款茶,它树龄要大一些,内含物质丰富一点,无论是香气还是汤感综合下来更好一些。
但你要说哪个好,20出头的和50出头的其实没有对比性,只能说各有各的特点。
李珊珊:我们为什么不去找小树的优点呢?找找小树的美。其实每一款茶肯定有缺点也有优点,而且整个云南省的产量可能大比重都是这种小树茶,这些茶要去消耗,我们怎么跟大家讲只要生态好,其实小树并不差?
李扬:要找小树的优点我不反对,但这个问题我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当发现小树卖不掉的时候,你就会想办法让这些小树长大。
吕玉婷:其实我个人认为不管小树也好,古树也好,它有不同的品鉴的方向,就像第一款小树如果不去对比的话风格还是很讨喜的。
杨涛:入行十年,做易武和古六山的茶
虽然我也喝茶很多年了,但如果在没有对比,或者没有一些条件设定的情况下,我还是很喝不出大小树的。如果告诉我两款茶都是易武,感觉差距很明显,但没有提前设定好两款都是易武,我就会怀疑第一款是不是景迈。
而且我感觉勐库熟茶和易武熟茶,甜度都比较高,所以有时候也很会混淆,感觉它甜度一高就比较容易产生焦糖香和枣香,还是不太能分辨这两个片区的熟茶。
中琦:其实我们说品种特征不是具体用这个特征来猜熟茶片区,这样很容易踩坑。当然一个人经过刻意训练是能够训练出来的,但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产区和品质是两回事。
有一些勐库大叶种的熟茶,海拔特别高甜度就很高,发酵成熟茶以后跟易武熟茶就会有点类似,因为它海拔高它就“糯”。
樊云:其实我个人觉得第一款茶还是挺好的,香甜,但是我感觉有点涩,不确定涩是树龄带来的还是发酵带来的。第二款就润得多。
中琦:为什么大家会觉得第一款茶涩呢?是因为我对涩的敏感度低吗?
沈京华:不够滑。
中琦:对。第一款的表述用涩不太准确。用不太滑更精准点。
因为涩是茶多酚造成的,第一款茶发酵不算轻,保留下来的茶多酚应该不至于涩。对比之下你就会发现它不够滑,所以感觉就涩一些。
造成这种收敛感,或者说造成“不够滑”的感觉,实际上跟它的内质是有关的。
#茶叶进化论品鉴报告
这是一款传统大堆发酵的纯正易武古树熟茶。
它的原料非常好,整体品质很高,活性很强,余韵悠长。这款茶非常符合传统熟茶的审美,从风格上说,香气十分浓郁,滋味饱满度富余,汤质有骨有肉,喉韵深长,易武品种味凸显。
最大的优点恰恰就是它的传统、味正,什么都正,这是最大的意义。也许大家会觉得它个性不太突出,但现在传统发酵技术里敢于用这么好的原料做熟茶,市场上基本是没有的。所以这款茶是值得一试的。
4、第三款茶:「印本纪红」五正熟茶
李扬:这款茶是印本纪红印,它的亮点一是发酵度,二是品种。
当今茶行业当中,周云川先生应该是非常懂茶的一个人。很少有企业做茶的时候讲品种,五正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企业。
红印这款茶要复刻的是50年代的大红印,据说因为当时老庄号都倒闭了,勐海茶厂就把易武老庄号剩下的茶都收过来,压成饼处理掉,这些茶实际是易武茶。所以既然要复刻50年代红印的味道,就要先找到50年代红印的原料。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易武正山。
有些人会说我在易武那么多年,从来没听说过哪座山叫“正山”,但实际上所有老庄号的内票上都有易武正山的字样。
那易武正山到底是哪?就是历史上汉族村寨、汉族的老庄号所在的这些山头区域。从今天的易武老街,顺着汉族活动的痕迹涉及到的整个区域,把这些地方连在一起,这块区域就是易武正山。
为什么易武正山会形易武绿芽茶呢?
这就要从茶树的品种形成说起,涉及到驯化的概念。比如我们今天吃的苹果是非常甜的,但苹果在野生状态的时候与版纳的桗依果差不多,跟胡萝卜是一个甜度。我们今天吃的甜苹果,就是从跟胡萝卜差不多甜的野苹果逐渐驯化过来的。
怎么驯化?在一片森林里找到一片野苹果,虽然这片野苹果都不甜,但总能找到最甜的那一两棵树。然后把这一两棵树的种子拿下来重新种一片树林,这片林子长出来之后整体就比以前的野生苹果要甜一点点。然后这一片新的苹果树中又可以再找出其中最甜的那一两棵树,再拿它的种子去种第三片树林。这样一代一代驯化下来,就越来越甜,最后就出现了我们今天吃的这种又大又甜的苹果,这个过程就叫驯化。
易武古茶园
驯化当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人。人有主观审美,想要甜的就能驯化出甜的苹果,想要酸的就能驯化出酸的苹果。茶树的驯化也是完全一样的,以前在古六山茶树已经有非常长的历史。实际上整个世界文明来看,最早发现茶和利用茶的民族就是傣泰民族,比汉民族利用茶要早得多得多。
那么这个易武绿芽茶是什么?实际是在本来就有的茶树资源上,突然间把汉民族审美加进去,以汉族审美不断驯化偏甜的品种。从1729年开始,300年的时间不断的驯化,其中在汉族活跃的区域,也就是我们今天称为易武正山的区域,就最终形成了驯化最为彻底的品种,叫易武绿芽茶。
易武绿芽茶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品种,把易武绿芽茶喝懂了整个易武就都喝懂了,因为易武绿芽茶是一个坐标性品种,以它为中心往周边分化、野化、原始化,它就会呈现出易武各个区域不同的风格。
所以五正出红印是很有意义的,当时老庄号做的茶都是以易武绿芽茶为主体品种,以此来作复刻红印的原料是个很棒的想法。
|品鉴感受分享
中琦:我们现在喝了第一款茶是大堆发酵的易武小树,第二款茶是大堆发酵的易武古树,现在第三款也是大堆发酵的易武古树,但它有特别之处。
第一,用料纯正,这是我见过的第一款主打易武绿芽茶大树的熟茶。
第二,这款茶的工艺上可说是达到了传统熟茶制茶技术的巅峰行列。他在工艺上非常讲究,包裹度很好。
一款茶工艺好不好,就看这款茶的包裹度够不够。包裹度就是你把茶汤含在嘴巴里,它是圆圆的一团,不散。
季玉霞:公司(书院熟茶)专注发熟茶,茶龄6年
第一款我觉得还是比较有易武风味的,入口比较甜柔,相对来说跟古树比起来就是“立”的不够久。
第二款的古树香气有一个层次,第一泡带有一点果香,之后转到了木质香,相对来说古树饱满度会更好一些。
五正的印本纪,是三款茶中我觉得唯一有生津感的。入口的时候,有酸感,而且能感觉到它偏生涩,它是这三款茶汤感最软的一款。
我们说易武柔,是说喝到口腔的茶汤不生硬,五正的这款茶喝起来是最软的一款。
谢浪:代表云南古苍茶叶
第一款茶属于香甜型的风格,着重抓住“香”;第二款茶,一直在持续回甘、生津、有清凉感,木质感特别强,香气也是溶在汤里,甜度比较高,层次比较分明,比较顺滑。
五正红印,因为我是第一次喝这种工艺的茶,我觉得它是一款好茶,但我又找不到形容它的语言。最近我一直在吃贵州糍粑,和这款茶的时候就有那种烤糍粑的感觉,有糯感。
曹玉虎:在永德做茶,熟茶一年大概有2000多吨产量,以性价比为主
从销售角度来讲,我会觉得第二款会更受欢迎。其实市面上百分之七八十的消费者并不懂茶或者喝不懂茶,第二款茶口感很好,很好入口,如果是自己平时喝或者送人,第二款挑不出太多毛病。
第三款茶,可能从生产或者储存的角度以后的价值会更高。但首先需要消费者对茶有一定的研究,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茶叶爱好者。那可能对第三款茶更偏好一些。
沈京华:从销售的角度来说,如果推荐给一个收藏客,我一定会推第二款给他;如果说买去喝的人,那就第一款。收藏普洱茶的最根本,要看口腔的留存度。如果不懂喝茶的人,第一款可能更好卖,它的价位也好。
第二款是我压舱底的茶,实际上它的内质很丰富,无非缺少一些时间,未来绝对会越来越出彩。很多喝惯熟茶的人会喜欢这一款。
第三款印本纪,我觉得这款茶我很喜欢。但拿它去打市场风险很大的,因为我在省外呆的时间比较久,这样的茶你给别人喝,他们会觉得不像熟茶,可能还卖不过第二款。
酸实际上是轻发酵带来的,之所以这么出彩就是因为轻发酵,但它也会带来很多风险,你不知道它未来会转化成什么样。
中琦:我会偏好于轻发酵的熟茶。如果我们现在要推广熟茶,想要破圈,一定是轻发酵的茶。为什么?
第一,轻发酵的茶陈味弱一点,第一口喝的人容易接受;第二,轻发酵的茶形成的各种变化更丰富一些,能让普洱茶玩味十足。
很多人觉得熟茶没什么特点,因为可变化的香气特别少,但是如果发酵度控制好,发透的同时发酵程度轻一点,它的香气变化就很有层次。
我们在做销售中做过一些对比,传统茶区的人可能更喜欢重发酵的,但如果是上海杭州地区,轻发酵的茶一定会让他们惊艳,特别是年轻人也会喜欢喝,甚至觉得这个东西可以替代咖啡。
沈京华:我买过叶炳怀发酵的茶,2002年的7572,当时很难喝,但现在越来越好喝,这个就是轻发酵会带来的惊喜或者说风险。
像我这么老了还在喝茶,是因为我喜欢喝茶,我的退休工资只有6000多块钱,我曾经喝过宋聘号(历史上的号级茶),1万块一泡,我一个月工资都不够。所以为了喝好茶,我就选择来卖茶。
#茶叶进化论品鉴报告
这是一款对市场影响非常大的一款产品,它率先强调了做熟茶要讲求品种,这是在认知层面非常重要的一个突破。
用易武绿芽茶做茶,品种味会非常突出,这是印本纪的过人之处。
由于它是为了模仿五十年代的红印(生茶),所以发酵度就拿捏的非常轻,于是就带来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口感,有较为明显的老生茶的感觉,这也导致这个茶的刺激性相对有所保留。
这样一个茶在市场上来说很少见,一方面它认知超前,一方面它的技术又有一些特立独行,极具个性。我们也能从这款茶上看到易武最大的特点,软糯,非常包裹。未来经过时间的一番洗礼,一定会越来越好。
5、入界普洱「易武古熟」
中琦:这款茶是今年发酵易武熟茶,本来也想做纯品种,但是因为原料凑不齐,所以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弯弓,三分之二的易武绿芽茶。是2019和2020年5月份左右的茶。今年二春其实比较好的,头春很多茶树没有发芽。
李扬:首先,易武熟茶是我早就想做的事,从去年开始就开始攒料,去年收了接近400公斤的易武绿芽茶,花了很多钱,但400公斤还不够量来发酵,我就想,要不压成生茶卖了算了。
结果到今年因为疫情上山的收茶的人很少,第一波去山上的时候价格还很贵,结果真正易武开始发芽的时候反而没人去了,茶农都卖不掉。跟我熟悉的茶农就给我打电话说帮忙收掉,我说我没钱,然后他们就说不要钱,拿走,卖了再给。
就这么拿了一些料,本来想要不多拿点,后来一想这是别人承担风险,我来做我自己的事,不是太好。然后呢,符合我对原料加工要求的茶农,也只有一直跟我合作的几家。所以在我们认可的品质,和在我们可承担的范围内收了一定的料,达到了能发酵的量,就发了一堆易武。
当时是每天都盯着,其它稍微便宜点的茶,每个节点上看一下就行。而这堆易武首先堆子没有那么大,不确定性高,所以得完整的盯着看。第二,确实太贵了,也怕它出问题要及时调整。如果加过我微信好友的,看得到那段时间我的朋友圈就每天都会直播,报告易武茶发成什么状态了。
中琦:其实发这样的热门山头熟茶,也不是我们的制茶原则,那为什么还要发酵呢?除了这些机缘巧合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刚刚说的风格背后是品种,我们做了勐库大叶种和勐海大叶种的标杆,还是要有易武绿芽茶,它是少不了的,所以我们也一直在筹备。
我突然想起来一个比喻。
勐库大叶种像梨,勐海大叶种像香蕉,易武绿芽茶像桃。
勐库大叶种是清爽型,木质感型的;勐海大叶种则偏糯一点,厚重型的;易武绿芽茶在中间。
这几天喝易武熟茶我就喝懂了这个比喻:勐库大叶种就像梨一样清爽又带着酸味,勐海大叶种就像香蕉一样,黏黏的;易武绿茶就像桃子一样,口感黏滑,像一小块桃子罐头在嘴巴里。
我就觉得这个比喻很好玩,可以记住这个风味,喝到一个茶之后可以下意识地对应上。很多山头也只不过是同样的品种,不同的海拔,不同的工艺做出来的,基本风格也是相同的。
我们这款茶也是用了非常轻的发酵,易绿绿芽茶发酵轻一点保留品种味,会更有意思,发酵轻一点它更软糯。而且发的轻更保险一些。
今天这几款易武茶大家都喝完了,可以再说一下你对易武茶风格特征的理解,包括不同的发酵度带给你的感受,你会更喜欢哪个?
游姐:我自己喝的体验,我最喜欢这一款,这和谁的茶没有关系,我觉得茶好不好它是会说话的。
沈京华:今天这款茶放在最后有点不太讨巧,这款茶是刚压饼,所以喉咙还有一点燥感,但是我喝过最像易武茶的茶。
如果去掉轻微的堆味和燥感,实际上确实是有骨有肉,比较均衡,现在缺的是时间。我已经是决定不再买茶的人怎么又想买茶了呢。
中琦:珊珊是做勐库茶的,如果打个比喻,你觉得勐库茶和易武茶的区别是什么?
李珊珊:我觉得勐库茶要更有骨头一点,有一种“粗糙感”,有苦有涩,苦来的直接,涩也来得直接,框架感很明显,但涩不代表它不好,我觉得这是一种骨感美。
易武茶更没有棱角,风格甜软,没有苦涩。我刚才感受了一下它停在口腔里的时间,甚至吃了面包之后嘴里还是甜的,这应该是好的易武茶的一个特点,回甘来得缓慢但是非常持久。
中琦:我会把勐库茶比喻成杜鹃,她就很骨感;易武茶就是刘亦菲,软软甜甜的;老班章就像范冰冰,十分艳丽,非常有重量感。
勐库茶是云南最多的品种,也是选择最多的品种。勐库茶的品质是取决于种植环境和海拔,海拔不高的勐库茶确实粗糙,但海拔高的勐库茶也是很好的。
#茶叶进化论品鉴报告
首先这款茶用料极为出色,完全使用易武大树,即便作为生茶也是品质极高的原料。其次重视品种,绝大部分是易武绿芽茶,加上了部分弯弓,虽然不是纯料,但也做到了对品种的拿捏,都是已知的优良栽培型品种。
采用第五代发酵技术,转化率非常高,完全将易武绿芽茶的优势展现出来,它的厚度、喉韵、回甘、生津、清凉感是非常充分的。
活性极强,果香馥郁,含有木质底,入口能感受到桃子般的清甜黏滑。虽然是新茶,但适口度是非常高的。它代表的是目前易武熟茶的前沿水平,是将来我们会反复回来对照的标的。
6、茶友的麻黑熟茶品鉴
中琦:接下来我们喝一下杨涛小姐姐带来的麻黑熟茶。
李扬:麻黑对于易武的地位是绕不开的,非常重要。我们今天圈内人一说易武就能说出很多山头,比如刮风寨、弯弓、天门山、蟒蛇箐、薄荷塘。但大概2005年左右,最早接触易武的时候,说易武能喊得出小村寨就只有麻黑,当时觉得麻黑是不得了的茶,实际上我到今天都觉得麻黑茶是非常好的。
今天市场审美逐渐野化。比如后来发现了刮风寨,以前刮风寨当麻黑卖,现在反过来麻黑当刮风寨卖,之后又发现弯弓、天门山。
现在风潮越来越“野”,但我反而认为麻黑好,它在易武的地位也是绕不开的,是易武这个小江湖中一个很重要的存在。
杨涛:这是2017年的料,2018年压制,还要放一段时间。因为这是我们从茶农手里面拿过来的,具体它是用了什么料发酵我们也还是要辨别的,只是喝着总体还不错。
中琦:这款茶“很易武”,甚至比今天喝的几款茶风格更明确,可能时间久了品种味容易出来。很有易武的品种特征,非常绵软,有明显的花香,而且这款茶的工艺做得很好,很有包裹度。
沈京华:这个茶品种味还是很足的,整体喝起来还是很讨喜的。
中琦:我有一个疑惑,这几款茶横向对比非常明显,是不是易武茶发的轻一点会更软,还是因为品种原因?比如说我觉得这几款茶里面最软的是入界易武古熟和印本记,那都是发的特别轻的。第二款宋聘号的大树虽然也厚重,但是木质感会更强一点点,会更有骨有肉,这个是品种,还是发酵度?
李扬:品种。当时没有选绿芽茶的概念。
7、易武茶的价格与价值
中琦:横向喝下来,会发现其实易武熟茶很难有性价比,因为易武茶的原料实在太贵了。比如说买易武小树茶的原料,同样价格去买勐库大叶种的古树茶,也是很好喝的。
从性价比的角度来说,易武是没什么性价比的,这有历史原因、原料原因、还有很多分布的村寨原料情况的原因。
易武茶的整体特征是比较绵软,有木质感,框架感,有骨有肉。滋味是偏糯甜,香气是水含香,有木质底。
如果我们同时喝几个风格的茶,会发现易武茶的风格还是比较明确的,它的软糯感会让它在众多熟茶里面走出来。
李扬:我总结一点,喝易武茶就不要想性价比了。它本身作为一个高端价位的茶,没什么突出的性价比。
但我们使用奢侈品的时候,要知道它背后的信息,你越懂它能获得的体验感越多。所以真正要喝奢侈品普洱茶的时候,最好不要作为一个小白来喝。要学到一定程度再喝,体验感才充分。易武熟茶,就是这样的东西。
要了解易武的历史,要知道怎么喝懂普洱茶,达到一定水平,才知道它的美妙之处在哪里。
即便在性价比上确实不行,但是你知道消费在什么地方。厚重的历史,文化的偏向,大数据中的潜意识,会给你潜移默化的影响。
实际我们在为文化消费,我们讨论这些东西也是在创造文化,积累大数据,这就是我们做熟茶沙龙的意义。
8、沙龙题外问答
大堆和小堆的界限在哪里,多大算大堆,多小算小堆?
中琦:先大致说一下熟茶的发酵,早期茶叶经过茶马古道去到南洋,但香港人不喝生茶,要把生茶放到汤色变红了才喝。当时市场上红汤茶比绿汤茶卖得贵,就有人想到泼点水让它马上变红,是不是就能赚钱了?这就是最初始的第一代熟茶发酵。
云南省茶叶公司当时派出了人去广州学习,回来之后就开始研究我们自己的泼水茶技术,就是发酵熟茶的技术。1975年就诞生了现代熟茶发酵技术。
当时的发酵技术都是带着一层面纱的,很多发酵老师傅其实也不知道内核是怎么回事,都是靠概率凭感觉。
到之后整个市场开始膨胀,需求量越来越大,人们就开始系统性研究熟茶发酵的机理,找到了核心是微生物发酵,比如说黑曲霉和酵母。学院派的一些老师就开始研究菌种添加技术,用微生物来控制发酵。
还有更匠人的一派,小堆离地发酵。大家说熟茶不干净,就把它放在竹筐里离地;大家说熟茶要用好的原料发,但好的原料太贵了就少点发。整个市场就有很多人开始模仿着小堆发酵,好处是它干净,堆味比较少。
但是缺点是有很多不可控性,因为小堆发酵堆子环境不稳定,里面的菌种不好控制。
那多小算小堆?二三十公斤、五六十公斤、一两百公斤都可以叫小堆。我们的概念里标准的大堆是5吨,两吨也可以算大堆,小于一吨就偏小的堆子。
李扬:我们如果是从表面上总结,可以总结出非常多类型的工艺,但是核心上来说发酵有一条主线,就是对微生物的理解程度。
发酵实际是把生茶里面的营养,通过微生物转化成熟茶的另一种营养。微生物长的对,转化率就高,长的不对转化率就低。
以广云贡为代表的最早泼水茶,它的主体菌种是什么呢?是灰绿曲霉,我们今天认为这是个杂菌,但当时认为这是主体菌种。
73年之后,以勐海茶厂为代表的大堆发酵,主体菌种是黑曲霉。
之后,周红杰老师就在大堆技术基础上人为添加菌种,理论上是可以提高品质的。但是微生物不是单单添加了就能生长,还要去营造适合微生物生长的环境。这根原料和发酵操作有关系。
小堆发酵主要是匠人精神,完全从外部结构上钻研,也搞出了一些成果,就是小堆离地。它不在微生物进阶的主线上,但可以提供很多参考。而且很重要的是什么?让市场上出现很多高端熟茶,由于小堆发酵的出现,市场对熟茶的观念有巨大的改变。
把本来需要5吨大的大堆发酵缩小到一两百公斤,这对市场很重要。比如拿5吨易武发酵,需要压很多钱,不敢发,但是如果只要100公斤,老班章也可以发。
在小堆之后,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发酵技术。通过堆子环境的控制去诱导需要的有效微生物,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第5代技术。
熟茶工艺发展的流程,就是对微生物理解的逐渐进步。
熟茶和红汤茶的制作工艺上面的区别是什么?
李扬:红汤茶是个大的类别,我们如果刻意强调历史上民国时期李拂一做的红汤茶,那相当于泼水茶,长的微生物是什么也没有记载。
从今天的广云贡饼来看当时的微生物是不受控的,这些茶看上去和75年后的熟茶发酵区别不大,但长的微生物不一样。今天的熟茶技术从75年开始,核心菌种是黑曲霉,在之前是不受控的。
最近很流行用保温杯来焖泡熟茶,刚刚同一款茶紫砂壶泡的和闷泡的,口感差异非常大,想知道是如何产生这么大的区别?
李扬:茶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品质因子叫糖苷,这类物质是一个糖跟一个有机酸的化合物,它会缓慢地发生吸热水解反应,这个反应造成了口腔当中的回甘、生津、清凉感。
在闷泡的过程中,糖苷会在保温瓶里不断的分解,闷泡了几个小时之后,茶里面的含糖量会比你正常冲泡的含糖量要高很多。它分解出来有机酸实际是香气,保温瓶闷着香气跑不出去,喝的时候香气也会浓郁很多。
泡出来的茶汤相当于喝的是糖苷,回甘、生津、清凉感会更占优势;但闷出来的茶香甜更占优势,这也就是闷泡更容易喝出枣香、焦糖香的原因。
为什么有时候闷出来茶特别苦?
中琦:不是所有的茶都适合闷的。首先,只能闷熟茶,闷泡生茶肯定特别苦。
熟茶如果特别苦的话,要么就是发酵特别轻,留着生茶的苦,要么就是这个茶的品种本身就比别的苦一些,正常的都是不苦的。
图文来源:茶叶进化论,经授权爱普茶网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