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杂志:东方之“隐”与普洱茶 2023-02-02 21:36:18 作者:雷杰龙 来源:普洱杂志 浏览:
1989年春,美国的“赤松道人”比尔·波特登上中国大陆,进行一次寻找中国隐士的奇特之旅。在此之前,他在台湾听说,经过多年的混乱尤其是“文革”的巨大破坏之后,中国大陆的佛教、道教早就被消灭干净,哪里还有什么隐士?但比尔·波特还是一意孤行地来到大陆,进行他的“冒险之行”。因为他坚信,中国尊崇隐士的传统源远流长,而中国隐士的精神是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根本和源泉,这样的传统和源泉,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而长存常新,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年的动荡里就彻底消逝殆尽。正是抱着这种信念,他踏上了中国的大地。
但怎么寻访隐士呢?这可是一个大问题。因为真正的隐士,他们不想让你看见就不会让你看见;即使你看见了他们,他们只要不想让你知道,你也就不会知道。怎么办呢?
比尔·波特先生的思路是:一般来说,隐士们是居住在深山里的,而只要有山,就会有森林;只要有森林,就会有木柴;只要有木柴,就会有茶喝;只要有茶喝,就会有禅;只要有禅,就会有隐士。就是顺着这条高山、森林、茶和禅的线索,比尔·波特先生果然不虚此行,来到了中国隐士的天堂——终南山,在那里寻访到了许多让他终生难以忘怀的隐士们,并把他们写在自己的《空谷幽兰》一书里,介绍给美国和西方的读者们。让比尔·波特先生没想到的是,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引起轰动,而自己也一举名声大振,不得不应邀四处演讲,忙着为人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的隐士。
如今想来,比尔·波特先生和《空谷幽兰》一书在当时的美国和西方世界突然走红并不完全是偶然的。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方社会阵营正在经历着一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那时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十余年,西方世界正以一种好奇而又复杂的眼光注视着中国。
而比尔·波特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告诉西方世界:中国无论怎么变,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都没有断绝,不仅中国的佛教、道教并没有被消灭,中国甚至依然还有许多爱好喝茶和静修的隐士们,他们是中国的隐士精神依旧活着的证据,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依旧活着并且生生不息的证据。而这样的证据,对于西方世界那些主张世界文化多元化,关心中国传统文化和想从西方早已盛行的令人感到无比窒息的金钱主义和消费文化中稍作喘息,找到一条精神解脱之路的人们来说,正是一种极大的安慰和鼓舞。
回到比尔·波特,回到《空谷幽兰》,回到中国的隐士,回到茶,回到禅,回到中国传统最具特色的生活方式——茶与禅的生活方式。
正如“赤松道人”比尔·波特先生所论,中国的隐士传统是中国精神生活的根基。不知道从什么时代开始,中国的隐士们,就已经开始抛弃城市和平原喧嚣之尘霾而取山岳林泉幽静之神韵;他们清心寡欲,餐风饮露,吃很少的食物,穿很少的衣服,与时代脱节而不与季节脱节;他们生活的目的,不仅是追求孤独自处,清幽安静,生命与自然浑然融为一体的乐趣,也是为了追寻生命觉悟和宇宙万物存在的大道;他们生活价值的核心,不是为了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贪欲,而恰恰是不断克制消减自己的欲望,不断达到“克己复礼”、复归于“朴”、复归于“清净无我”的合乎自然宇宙生命大道的“赤子之心”与世界和谐无碍的诗意。
真正的隐士们,不管离热闹的世俗生活有多么遥远,不管他们是隐居于深山还是匿迹于闹市,但他们其实都没有离开这个世界。因为他们的精神,不管是在什么时代,几乎都受到了世俗人间无比的尊崇。他们的精神虽然令世俗人等“望高山而仰止,崇景行而行止”,但他们的高行懿德和出尘风范,都已经渗透进了庙堂高第和世俗民间的精神和行为之间。
中国茶最早兴盛于唐。唐朝是中国佛教最为兴盛的一个时代。隐居修行的僧人们一般都要坐禅。坐禅就需要保持精神的宁静清醒,防止神疲昏沉。而坐禅的僧人们发现,喝茶能够有效保持精神清醒,延长禅坐的时间,于是,茶就在寺庙里流行开来。而做过一段时间和尚的陆羽,酷爱饮茶,精于茶事,就著了一部《茶经》。《茶经》使饮茶的风尚更加流行,使茶更加融入了禅修(以及道修)者们的生活,以至出现了许多与茶有关的禅宗公案。在这些与茶有关的禅宗公案中,茶就是禅,禅就是茶,茶就是道,道就是茶,茶禅、茶道已经一体,直通天下大道和内心觉悟的不二法门。于是,茶与禅,茶与道就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隐士文化的一种代称。
但愿,那些品饮了普洱茶的人们,也能够用眼睛,用心灵参悟品饮一下来自普洱茶的故乡——中国云南所蕴藏着的一种气韵和精神。这不仅是中国隐者的精神,也是东方的精神。
作者:雷杰龙,图文来源:普洱杂志,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上一篇:只见树叶,不识森林丨离茶远矣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