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峰:清代六大茶山会馆史略
2024-05-30 12:23:34   作者:马哲峰   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浏览:

我们再将目光转向易武土司地,它的行政辖区与现在勐腊县易武镇基本一致,包含早期被称作漫撒茶山,后期被称作易武茶山的全部地域。

清代六大茶山会馆史略

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设立普洱府是普洱茶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自此际开始六大茶山进入普洱茶历史舞台的中心,引领了清代普洱茶发展的历史潮流。其中来自江西、湖广、四川等地的省外客商与省内石屏等地的客商,无疑属于时代的弄潮儿,他们“走夷方、上茶山”,争相将自身的势力深深嵌入六大茶山,并通过商业网络将将普洱茶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大,开启了普洱茶名遍天下的大时代。

改土归流设立普洱府后,外来客商曾经短暂被赶出六大茶山,但仅仅数年过后,外来客商便再度卷土重来。他们通过在六大茶山各处修建会馆构建商业网络,深刻影响了六大茶山的商业面貌。终清一代,不断兴建新会馆,并对旧有会馆进行修缮。会馆成为外来客商在六大茶山的枢纽,集祭祀、议事、食宿、信贷等多重功能为一体,成为商业贸易的重要节点与民俗文化的传播窗口,从经济与文化两大方面形塑了六大茶山的社会文化面貌。

我们先来看一下倚邦土司地会馆的发展情况,它的行政辖区与现在勐腊县象明彝族乡大致吻合,辖莽枝茶山、革登茶山、倚邦茶山与蛮砖茶山。

清代六大茶山会馆史略

六大茶山境内现存最早的当属乾隆六年(1741)落成的蛮砖会馆,遗址位于勐腊县象明彝族乡曼庄村委会曼庄村民小组,修建会馆所立功德碑保存在茶农丰敬堂家中。这方功德碑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鲜活的社会图景,来自石屏的客商显示出他们强大的人脉关系网络,出面敦请两位石屏籍的官员助力,镌刻在碑额上遒劲有力的四个大字“功德碑记”为时任翰林院检讨张汉所题,铭刻在碑上的序文为时任山东学政罗凤彩撰写。捐资人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管理茶山军功土部千总曹当斋奉银四两”,紧随其后的是有国子监生衔名的“丰大裔奉银三十三两”,还有卫姓、权姓等众多姓氏,侧面印证了蛮砖茶山民间流传的“三丰四卫独一权”的说法。负责会馆修建事宜的是管事会长高板柱、严珍二人。兴建蛮砖会馆通共费银逾三百六十两,在当时的茶山称得上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官商民等都被卷了进来,在当时属于一大盛事。

清代六大茶山会馆史略

乾隆《蛮砖会馆功德碑》

曼庄实际上是后来改的名字,在历史上就叫蛮砖寨。与蛮砖会馆兴建的同年,连通蛮砖寨、蛮砖砍懒寨与慢林寨的修路功德碑上铭刻的字迹清清楚楚。现在的曼庄村民小组临着公路修了一个寨门,听闻正在申请改回原名蛮砖寨。蛮砖会馆的得名,既源于所处的蛮砖茶山,又与位于蛮砖寨密不可分,而且,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结果。修建蛮砖会馆捐资名单中,既有源自于江西的丰姓、权姓客商,又有卫姓等众多石屏籍客商,还有一些很可能是原住民,由此,命名为蛮砖会馆就成了最佳选择。这也几乎是六大茶山会馆中的特例,嗣后的会馆大都是以客商籍贯来命名,诸如石屏会馆、四川会馆、三省会馆、五省会馆等等。

清代六大茶山会馆史略

莽枝茶山曼丫老寨有一处会馆遗址,位于象明彝族乡安乐村委会曼丫村民小组辖地。当地的老百姓都称其为关帝庙,这是一种民间通俗的称呼。遗址处有一方残损的功德碑,勉强可以辨认出“大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的字样。在过往动荡的岁月中,这方功德碑被人为损毁,在铁锤下化为齑粉。碑文中记载的历史信息就此随风飘散,再也无从寻找。文献的记载,慢丫(原本的名字)出现到现在已经接近三百年的历史。

清代六大茶山会馆史略

乾隆曼丫关帝庙遗址

革登茶山革登老寨附近有一处三省会馆遗址,地处象明彝族乡安乐村委会新酒房村民小组的地界。碑额上刻着江省、湖省、云南省的字样,有趣的是云南省三个字明显更大,可能是省内客商出力更多的缘故。江省指的是江西省,湖省指的是湖广省,在清代康熙年间才拆分成湖南、湖北两省。碑额上概称为湖省,说明两湖的客商更加抱团,倾向于将湖广视为一体。碑文中也称“三省众姓一力”,进一步印证了这个观点。从碑文可知,这方功德碑乃是重修三省会馆时所立。功德碑的落款时间“乾隆四十六年(1781)孟夏月上浣吉旦立”。

清代六大茶山会馆史略

乾隆《革登三省会馆功德碑》

听闻最近象明乡许多村寨都在申请寻求改名,新酒房申请想要改成“革登老寨”。其实大可不必,新酒房本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寨。据成书于咸丰九年(1859)编纂的《刘姓家谱》记载:嘉庆初年,刘家已经移居新酒房,且以“煮酒为业”。这个地名呈现出茶山多元化的社会面貌,代表着一种珍贵的历史记忆。

我们再将目光转向易武土司地,它的行政辖区与现在勐腊县易武镇基本一致,包含早期被称作漫撒茶山,后期被称作易武茶山的全部地域。

清代六大茶山会馆史略

乾隆五十四年(1789),漫撒新建石屏会馆落成,其所立功德碑现存于勐腊县易武镇易武茶文化博物馆。撰写碑文的石屏籍进士卢錞时任蒙化直隶厅教授。从碑文可知,正殿供奉的是神武大帝关羽,这也是老百姓俗称其为关帝庙的缘由。大殿的左右两厢是财神殿与山神土地祠。还备有灶什等物,也就是兼具有食宿功能。

漫撒石屏会馆遗址位于易武镇曼腊村委会曼洒村民小组的辖区,伴随着交通变革,村民已经举寨从石屏会馆遗址处的老寨搬迁至山下公路边上。听闻在这一拨改名热潮中,曼洒要改回原名,早期文献上的记述是“慢撒”,石屏会馆功德碑上是“漫撒”,确是与今名音同字不同。雍正《云南通志》所记六大茶山,漫撒就已经正式入列。从早前位列六大茶山之一,到后来漫撒村委会,再到如今曼洒村民小组,漫撒地位的变迁令人唏嘘感叹。

清代六大茶山会馆史略

乾隆《漫撒新建石屏会馆功德碑》

现今在易武镇辖区内,尚有曼乃村旧庙、曼腊村大寨、弯弓、曼洒,麻黑村、曼秀,易武村、易比等处皆有石屏会馆遗址。除却易武石屏会馆几经损毁修缮后改建为易武茶文化博物馆,其他各处石屏会馆已无建筑遗存。昔日易武石屏会馆俨然成为最后的庇护所,漫撒新建石屏会馆功德碑、弯弓石屏会馆残缺失年功德碑保存于易武茶文化博物馆,易比石屏会馆执照碑、曼秀石屏会馆六方石桌亦保存于易武茶文化博物馆,各处石屏会馆内的物件或损毁或流散,徒留几多怅惘。

清代六大茶山会馆史略

易武茶文化博物馆(易武石屏会馆)

幸运的是,曼腊有名的才子赵国传先生于1956年著有《易武版纳历史概况》一书,这本书从未正式出版,而是以内部资料或影印件的形式得以保留。书中透露出非常多珍贵的信息,其一是易武辖区内的原住民分为八寨,后来逐渐为外来汉人取代,在弯弓败落以后,遗下易武、玉田、漫落、麻黑、漫洒、漫乃、漫腊七村。书中有专门的章节记述会馆,自雍正年间始至乾隆末年,各村石屏会馆建设完成。并说明会馆有食宿、借贷等功能。在咸丰年间,历经暴乱后漫秀、麻黑会馆被焚毁,复经兵燹,元气大伤。漫撒于同治、光绪年间两度遭受火灾,逐渐衰落。曾经石砌街道平坦,柏木建材修造的会馆闻名乡里的弯弓,迭经商业衰败、沾染瘟疫后衰败,眼见会馆倒塌,贫民专采会馆柏木材、雕刻物到易武卖吃,终至不复存在。

莽枝茶山现在隶属象明彝族乡安乐村委会辖区,在秧林村民小组的后山,劫后遗存的还有一方嘉庆二十一年(1816)所立功德碑。江省、湖省、滇南省的客商捐金修庙,依照传统习俗,我们称其为三省会馆。

清代六大茶山会馆史略

嘉庆《莽枝三省大庙功德碑》

秧林人修建了一个寨门,上书莽枝大寨秧林。就历史文献的记载,秧林原本的寨名叫央列,历代口口相传,上年纪的老人家都知道。算下来,文献记载的央列已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

清代六大茶山会馆史略

安乐村委会驻地牛滚塘,一头是村委会办公房,另一头是五省会馆的遗址。牛滚塘品茶坊内,保存有一方道光六年(1826)之后重修五省大庙所立的功德碑。从碑文可知,重修时遭遇火灾,而后力行修复完成。附近的茶园里出土了一块五省庙香火地界碑,牛滚塘品茶坊主人丁俊先生专门出资修建了一个碑亭加以保护。

清代六大茶山会馆史略

《牛滚塘五省庙香火地界碑》

革登茶山现在隶属于象明彝族乡安乐村委会管辖,在石良子村民小组地界,有一处观音庙遗址。遗存有两方修庙时所立功德碑,其一是咸丰六年(1856)重修观音庙所立功德碑,碑文透露出这是五省客商共同出资修缮,石良子观音庙,实际上起到了五省会馆的作用。其二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修观音庙所立功德碑,碑文中提到的河西石匠普联清,与倚邦石屏会馆残留下来的石狮子底座上镌刻的河西匠役普联清应是同一人。由此不难推断出,倚邦石屏会馆在光绪年间重修过。

清代六大茶山会馆史略

咸丰《重修观音庙功德碑》

曾经属于竜得土司管辖的竜批大寨与竜批小寨,当地老百姓俗称大倮批、小倮批,几经行政变迁后改隶象明彝族乡倚邦村委会茨菇塘村民小组。在茨菇塘老寨的深山中,有一处五省大庙遗址。遗址处还有两方咸丰八年(1858)修庙时所立的功德碑,竜得土司率领三寨首目与五省会首等一众商民兴建了五省大庙。可见清代倚邦、易武土司地会馆建设的风潮影响到了邻近的竜得土司地。

清代六大茶山会馆史略

咸丰竜得五省大庙遗址

倚邦茶山深山密林中的架布老寨旧址,还有架布大庙的遗址,架布大庙是老百姓的称呼。在大庙遗址处的一块铜磬残片上有“行宫”的字样,有可能是“关圣行宫”,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关帝庙。遗址的规模之大在六大茶山的庙宇中位列前茅,散落地面的瓦当上还有屋脊兽,足见其建筑的豪华程度,可惜已经无从知晓准确的名称。

清代六大茶山会馆史略

架布关帝庙遗址

文献记载也给出了珍贵的佐证,先是在普洱茶文化学者李路先生处见到了一份资料,源自于美国国会大厦图书馆,书名为《云南边情记》。嗣后,沈卡祥博士又提供了一份资料,书名为《履勘边滇事纪》。前者是手抄本,后者是铅印本,两书的内容与作者相同。卷端为《思茅厅属各猛地风俗地舆总集草稿》,这也是铅印版书名。书中有倚邦、易武地图,倚邦地图中心为倚邦城,边上有孔明庙、武庙与川庙;易武地图中心为易武城,未见标注庙宇。

清代六大茶山会馆史略

美国国会大厦图书馆藏《倚邦舆图》

清代六大茶山会馆史略

美国国会大厦图书馆藏《易武舆图》

有清一代,自改土归流设立普洱府至清末,沿着六大茶山会馆变迁的脉络,可以看到一幅幅流动的历史画卷,折射出六大茶山社会生活的万千映像。

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设立普洱府为六大茶山的兴盛扫清了藩篱,在倚邦土司管辖的莽枝、革登、倚邦与蛮砖茶山,易武土司管辖的漫撒茶山,乃至竜得土司的地界,外来客商兴建的会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至乾隆末年,省内外客商在六大茶山的商业版图昭然若揭。倚邦土司地的四大茶山,基本上成为来自江西、湖广与云南客商共有的网络覆盖,易武土司地的漫撒茶山,则成为省内石屏客商的商业版图。

清代六大茶山会馆史略

倚邦石屏会馆石狮子

自嘉庆朝以降,已有的会馆不断修缮,新建会馆依然不断。就会馆的地域构成来看,既有石屏人兴建的石屏会馆,崇奉关帝,故名关帝庙。四川人兴建的四川会馆,崇奉李冰父子,亦名川主庙。亦有三省或五省客商抱团兴建的三省会馆与五省会馆,江西人崇奉许真君,亦名万寿宫;湖广人崇奉大禹,又名禹王宫。会馆都是一种多元信仰的汇聚之地。客商籍以进行凝聚力的内在建构与商业规则的的建立。

清代六大茶山会馆史略

咸丰《牛滚塘五省大庙功德碑》

会馆建设的主体是客商,他们的头目被称作会长、会首。作为倚邦、易武与竜得土司,都被卷入到建设会馆实物中,作为地方主政官员,尤其是面对拥有资本实力的商人群体,土司于公于私都要参与公共事务。客商的强大实力还体现在对于同乡籍官员的笼络能力,这在张汉题写碑额,罗凤彩撰写碑文的蛮砖会馆功德碑上显露无疑。也在漫撒新建石屏会馆功德碑上得以展现。更多的则是已经无法确知身份与姓名的人士,从他们撰写碑文的行文来看,应当是有文化素养者所为。他们可能是客商中通晓文墨的人士,亦可能是与客商交好的文士。在以“士农工商”四民厘定身份的帝制晚期,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阶层、地域的社会人士之间的频繁交流与互动,细致生动的展现了茶山的社会面貌。

会馆的建设与日程运转资金主要源自于捐奉,提供食宿的收益,还有通过货币实物放贷的收益,亦有违反规则者缴纳的罚金,还有一种就是香火地的收益。会馆设有专人管理,通常都是僧人,民间百姓称其为“看庙老倌”。

清代六大茶山会馆史略

嶍崆观音庙遗址

纵使名为观音庙,实际上起到的亦是会馆的作用,幸存有功德碑的革登石良子观音庙,残存有雕像的倚邦老街子观音庙、嶍崆老寨观音庙,以及只留传说的曼林观音庙等,莫不如此。

清代六大茶山会馆史略

老街子观音庙遗址

还有一种是在六大茶山业已消失不见的回族清真寺,包括既往倚邦土司地下辖牛滚塘,倚邦老街子,曼迁附近的回族千家寨等地。也包括往昔易武土司地下辖漫洒的漫必,漫乃的老街脚,猛板田(天门山)等处,都曾是回族生活的区域。回族社区中心的清真寺,亦曾担负会馆的职能。回族在清代咸同回民事变以后,整体迁出了六大茶山。

曹仲益《倚邦茶山的历史传说回忆录》一文中记述:“特别是乾隆初期,在倚邦三山半中,就有四个集镇:即倚邦街、曼拱老街、曼专街、牛滚塘街。”放眼茶山,倚邦街云集了众多的会馆,曼拱老街的两端分列汉族的观音庙与回族的清真寺,曼专街有蛮砖会馆,牛滚塘街两端分列汉族的五省大庙与回族的清真寺。这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集镇的兴起与茶山商业兴旺是分不开的,而作为客商兴建的会馆,核心就是为了商业服务。以会馆为中心,围绕祭祀活动兴起的庙会,成为民俗与商贸交融的社会文化活动枢纽。每当节庆,就成为热闹非凡的集市。

清代六大茶山会馆史略

进入清末民国,传统的会馆已经逐渐没落,让位于会所和商会。伴随时光的消逝,传统时代逐渐远去。而在普洱茶兴起并名重天下的清代,六大茶山的客商以会馆为节点构建的商业网络,将地处滇南的深山与外界紧密相连。留下了数不尽的故事,书写出普洱茶大时代的绝响,久久回应在人们的心间。

作者简介:马哲峰,著名茶文化学者,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双版纳普洱茶历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勐腊县首届普洱茶文化传播大使,“行知茶文化丛书”编委会主任。所著《普洱寻茶记》《读懂中国茶》《普洱六山记》《寻味普洱茶》《读懂普洱茶》《大倚邦传奇》等,连年荣登茶媒体推荐阅读十大茶书榜单。曾荣膺《普洱》杂志优秀撰稿人,荣获河南茶叶流通领域发展二十周年杰出贡献奖,荣获创新中国茶百佳创新人才奖等。《人民政协报》等多家媒体予以专题报道。

图文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热词搜索: 马哲峰 六大茶山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上一篇:行知茶文化讲习所:大倚邦传奇背后的故事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