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寻茶记》: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2024-07-08 20:45:32   作者:马哲峰   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浏览:

二〇一〇年六月一日,是一个在我生命历程中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诞生,自此开启了我长达十年的茶文化私学教育生涯。

马哲峰普洱寻茶记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师友合影

二〇一〇年六月一日,是一个在我生命历程中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诞生,自此开启了我长达十年的茶文化私学教育生涯。

或许是因为此前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我不满足于只是讲授书本知识,坐在课堂里从事教学的传统模式。我认为,这既无助于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也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市场需要。于是,我们决定从挑战自身开始做起。由此,就有了后来的茶产地游学活动。其中,倍受大家关注的莫过于普洱茶山行。

2013年4月行知师友游学老班章

2013年4月行知师友游学老班章

那个时候我们正年轻,内心滋生了宏大的野望,就是要遍访云南普洱茶名山。为此,我们殚精竭虑挑选游学团队成员,每个人都必须有用。开车跑惯山路的老司机,处理各种经济事项的财务人员,拥有医师资格的专业人士,擅长摄影的达人,喜欢逛吃的爱食家,也包括我这个导师在内。最重要的是大家都是普洱茶发烧友,吃得了苦,受得了罪,组成了普洱茶山行团队。

每年春秋茶季的时候,我们就云集昆明,租车自驾游,行经大理、临沧、普洱、西双版纳,最后返回昆明,每次都至少需要半个多月,甚至于大半个月。

那个时候,也就是仗着自己还算年轻,纵使感觉累得不行了,也就是睡一觉就缓过来了。对于同行的中年人,只觉得他们有些矫情。直到最近几年,已经是中年大叔的自己才有了切身感受,这都是后话了。

很多时候,云南的风土人情对于我们这些外来者都是无比新奇的体验。于是,每走过一座茶山,我都趣味盎然地对喝过的古树茶做个点评,根据自己的感受,将品质与价格分成五星级,并且随手发个朋友圈。出于个人爱好,随手作了记录,就有了一篇篇文笔优美动人的茶山行记。现在回想起来,连自己都觉得奇妙,许多时候,都是迎着太阳出发,顶着星星返程,就是在往返颠簸的车辆上写下的文字,当天晚上就发成了公众号。

每次云南普洱茶山行结束,我们就有了新的资讯,并且专门开设了普洱茶专项研修课程。伴随着我们年复一年的积累与成长,普洱茶专项研修课程叫响了名头。从那之后,全国各地都相继有培训机构开设普洱专项课程。直到今天,如果开不起来普洱专项研修课程,就会被人质疑专业水平。这也意外促成了一个普洱茶的传播途径,算是令人欣喜的收获吧!

普洱杂志2015年第7期刊载马哲峰老师文章

《普洱》杂志2015年第7期刊载马哲峰老师文章

“知行合一:我的普洱茶私学教育之路”

毕竟同来云南茶山行的人员有限,纵使有上千人相继参加了我们举办的普洱专项研修课程,依然感觉到影响力有限。就在这个时候,意外迎来了一个机会,时任《普洱》杂志主编的黄贞贞发现了写网文爆火的我,联络上以后向我约稿。于是,就有了我在二〇一四年《普洱》杂志第六期上刊发的第一篇文章“我的普洱美学主义”。

普洱杂志2014年第4期刊载马哲峰老师文章

《普洱》杂志2014年第4期刊载马哲峰老师文章

“我的普洱美学主义”

文章发表后,引发热议。以此为契机,我们连续举办了二十多场同名普洱茶讲座,惠及河南十八地市,陕西省西安市与山西省晋城市、长治市。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2014年下关沱茶承办马哲峰老师我的普洱美学主义公益演讲

2014年下关沱茶承办马哲峰老师《我的普洱美学主义》公益演讲

从此以后,我们有了普洱三板斧:云南普洱游学、普洱专项研修与普洱公益讲座。在此后,年复一年的坚持了下来。当时就有云南的朋友感叹说:“要是每个省份都有一个你这样的人就好了。”我也是笑了笑,内心深处希望有更多同道中人一起来做大做强普洱茶文化事业。

云南普洱产地游学的核心有三项:一是遍访声名最著的普洱茶山,亲身体验原产地的实际情况。二是参观普洱茶企,使大家有了切身体会。三是寻访专家学者,取百家之长,让大家增加见识。

时间来到了二〇一八年,我尊敬的师长郭孟良先生提议我把云南茶山游历的文章结集出版,这确实出乎我的意料,郭孟良老师看透了我的心思,谆谆教诲我说:“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象你一样遍访茶山,就比如我自己喜欢躺在沙发上看书,每次看你写的文章,也感觉自己随同你到茶山游历了一番。”郭孟良老师还做了个贴切有趣的比附“卧游茶山。”

马哲峰著普洱寻茶记书影

马哲峰著《普洱寻茶记》书影

正是有了郭孟良老师的指引,亲自为我选定了他曾出任过副总编辑的中州古籍出版社,并不吝赐予了一篇序文“知行合一,习茶之道”。更加叫人称奇的是开始就高屋建瓴地命名为“行知茶文化丛书”。这既是一份信任,也给我带来了一份压力。此前,从未有过一个作者在一家出版社直接出茶文化丛书的先例,也算是无形中再次开辟了一个新纪元。所幸的是后来没有辜负郭孟良老师的这份厚望。

值得一提的是《普洱寻茶记》附录部分的两篇文章:其一是“我的普洱美学主义”,其二是“知行合一:我的普洱茶私学教育之路”。这两篇文章都曾在《普洱》杂志刊载过,内容有着我所看重的特别价值。

《普洱》杂志名誉总编辑、创刊人王洪波先生专为此书撰写了一篇序言“行走秘境,穿越千年的游学”。我的伯乐黄贞贞女士(原《普洱》杂志主编)发掘了我各种体载、主题的写作潜力,《普洱》杂志刊发了我撰写的至少有数十篇文章。《普洱》杂志也给予我以厚爱,先后两次授予我优秀撰稿人荣誉称号。

2023年马哲峰老师荣膺普洱杂志特约优秀撰稿人

2023年马哲峰老师荣膺《普洱》杂志特约优秀撰稿人

当年《普洱寻茶记》一书出版后,真可谓是一纸风行,短时间内首版就售罄了,在一个月内又加紧印刷了一次。这在茶书出版中,也是极为罕见的现象。更加让人意外的还在后面,每年都在持续不断地销售,至今没有经印刷了四次。许多人的评论是“文辞优美,适合节选发朋友圈的最佳文案。”

实际上《普洱寻茶记》出版后,我们做出了极不寻常的举动,一个是为图书馆捐书,每家图书馆捐赠五册,为逾数十家面向社会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捐赠了数百册图书,收到了厚厚的一大摞捐赠证书。另一个是给目标人群赠书,设有茶学专业的数十所高校教师,全国各地的数百家培训机构教师,全国各级茶行业组织机构负责人等,包括我认识的,或者是仅仅只有微信联络方式的,全部都赠送一册《普洱寻茶记》。

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普洱寻茶记收藏证书

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普洱寻茶记》收藏证书

我弟弟马博峰负责具体操办,事后告诉我总共送出去超过两千册《普洱寻茶记》,码洋在十多万元。单是结算快递费就有近三万元,这还是提前商定优惠的价格计算。他做了一个精准的形容:“把书当作直投DM杂志,精准投送给目标人群。”这在当时可算是开创性的文化传播方式。当然,也收获了广泛的好评。

我自己没有想到的是《普洱寻茶记》荣登二〇一八年茶媒体推荐阅读十大茶书榜单的荣誉。直到郭孟良老师发了获奖结果公告链接给我,才注意到这件事。嗣后,就收到了组委会快递来的奖牌。

普洱寻茶记荣登2018年度茶媒体推荐阅读十大茶书榜单

《普洱寻茶记》荣登2018年度茶媒体推荐阅读十大茶书榜单

或许就是从我撰写《普洱寻茶记》开始,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回过头来看,这二十多年的经历始终围绕着茶为主线。二〇〇三年在学校教书的时候迷上了茶,将最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了研习茶上面。二〇一〇年起,创办行知茶文化讲习所,开启了长达十年的茶文化私学教育历程。自二〇二〇年起,转向作家、学者的新角色,专事茶书写作与茶文化研究。

马哲峰著行知茶文化丛书书影

马哲峰著《行知茶文化丛书》书影

郭孟良先生说过:“寻茶路远,你我皆是匆匆过客。”在这漫漫人生路上,我们遇上了茶,以茶为业,依茶为生。从青葱岁月的年轻人,到年逾不惑的中年人,度过了最美好的时光。如果说,我们还有期望,那就是伴着满卷书香,伴着一砖一饼,从少年到白头,唯愿茶老人未老。

作者简介:马哲峰,学者,作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双版纳州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西双版纳普洱茶历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勐腊县首届普洱茶文化传播大使,“行知茶文化丛书”编委会主任。所著《普洱寻茶记》《读懂中国茶》《普洱六山记》《寻味普洱茶》《读懂普洱茶》《大倚邦传奇》等,连年荣登茶媒体推荐阅读十大茶书榜单。曾荣膺《普洱》杂志优秀撰稿人,荣获河南茶叶流通领域发展二十周年杰出贡献奖,荣获创新中国茶百佳创新人才奖等。《人民政协报》等多家媒体予以专题报道。

图文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热词搜索: 马哲峰 普洱寻茶记 普洱茶

上一篇:普洱杂志:如何识别普洱茶中的“老茶”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