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的政治遗产:康熙年间的普洱茶事 2024-07-15 17:01:22 作者:马哲峰 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浏览:
有清一代,僻处彩云之南边地所产的普洱茶,从汲汲无名的边缘角色,到名遍天下的茗茶珍品,演绎出了跌宕起伏的时代剧目,成为大历史的小注脚。
掀开普洱茶历史篇章的序幕,要从清代康熙年间开始说起。文人的记述,史志的记载,档案的佐证,为我们勾勒出普洱茶初登历史舞台的场景。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文士的记述,作为帝制中国晚期的社会精英群体,无论是在朝为官,抑或是在野为民,实际上都有意无意中承担起引领时代风潮的作用。
书端题名“八十老人刘源长介祉著”《茶史》:“云南普洱茶,真者奇品也,人亦不易得。”书成于康熙十四年(1674),这已经是刘源长的身后事了。作为前朝遗老,并且如此长寿,见识阅历远非常人可比,能作此评述,足见其时普洱茶的珍贵。
康熙二十六年(1687)仲夏,身为朝廷官员的徐炯授命南行颁诏,沿途见闻笔之于书,即为《使滇杂记》,书中载曰:“元江产普耳茶,出普耳山,故名。性温,下气消食。”不仅记述了普洱茶名的来历,还着意点出了普洱茶的功效。
清代著名医学家张璐,总结六十余年行医经验,于七十九岁高龄时作《本经逢原》一书,汇集了他许多独到见解,书成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书中载曰:“产滇南者名曰普洱茶,则兼消食、辟瘴、止痢之功。”帝制时期的文人,多有“不为良相,便做良医”的志向。实际上,身为医药学家的张璐已经初步揭示了普洱茶大兴于世的奥秘。
康熙四十七年(1708),汪灏等人增删王象晋《广群芳谱》,收录至《四库全书总目》。《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十八·茶谱”载曰:“普洱山在车里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曰‘普洱茶’。”食君之禄,奉君之命,王灏看似寥寥数语的记述,代表着官方的文化立场,既点出了普洱茶的产地,又赞誉了普洱茶的品质风格。
清代诗人查慎行(1650~1727),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五十二年(1713),致仕归里,著有《他山诗抄》。在他的诗文中,有两首言及普洱茶,当是在他入朝为官期间所作。作为皇帝的近臣,获赐普洱茶后,诗文叩谢皇恩,受宠之情溢于言表。纵使行军途中,亦不忘随身携带,煎茶为乐,尽情享用。
谢赐普洱茶
洗尽炎州草木烟,制成贡茗味芳鲜。
筠笼蜡纸封初启,凤饼龙团样并圆。
赐出俨分瓯面月,瀹时先试道旁泉。
侍臣岂有相如渴,长是身依瀣露边。
军中行乐词十首之二
猩猩贴地坐铺毡,红点酥油一样鲜。
普洱团茶煎百沸,偏提分赐马蹄前。
相比于文人的私家撰述,官修史书的记载意义重大。吴自肃、丁炜主编,康熙三十年(1691),《云南通志》载曰:“普耳茶出普耳山,性温味香,异于他产。”“莽支山、茶山,二山在城西北普洱界,俱产普茶。”信史记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此普洱茶进入官方的视野。
康熙五十三年(1714)章履成《元江府志》载曰:“普洱茶出普洱山,性温味香,异于他产。”“莽支山、格登山、悠乐山、迤邦山、蛮砖山、驾部山,六山在城西南九百里普洱界,俱产普茶。”目前所见,信史所记六大茶山源出于此。
康熙五十五年(1716),云南开化镇总兵阎光炜曾进普洱茶四十圆。这是目前所见最早记载进贡普洱茶的档案记载。清代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他们都算作是皇帝的家奴。阎光炜是正黄旗汉人,因此在奏折上自称奴才,符合他的身份。不在旗籍的汉人官员,则自称为臣。逾越规定自称奴才的话,反倒会招来皇帝的责备。对照查慎行的诗文不难发现,应该在康熙年间早前些时候,已经有普洱茶入贡清廷,并被作为赏赐臣下之物。
阎光炜贡茶奏折
实际上,如果将视野放大,便不难发现,在文士私家撰述、官修史志的记载与档案收录背后,隐约可见清廷统筹规划的普洱茶方略。
明代隆庆六年(1572),车里宣慰使刀应猛划分十二版纳,整董、播剌(倚邦)、易武一版纳。李拂一编译的《泐史》中的这段记载被后世沿用。
入清以后,车里归顺清廷。主政云南的吴三桂将车里划分为十三版纳,半归元江,半归车里。意图将车里主导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显露无疑。其中就专门划分出了一个茶山版纳,则是另有深意。为了拉拢达赖喇嘛势力,吴三桂奏请在云南北胜开茶马互市,苦恼之处在普洱产茶不多,不敷所需,只好另行补救。“或令商人于云南驿盐道领票,往普洱及川湖产茶地方采买,赴北胜互市。”清初刘健著《庭闻录》的记述印证了这一点。
需要注意的是车里各版纳的划分屡经调整,但始终存在两套系统:其一是车里内部始终是划分为十二版纳;其二是清廷官方始终划分为十三版纳。其内在的逻辑都是各打自己的算盘,把主导权掌握在各自手里。终清一代,这种看似矛盾的权力格局始终存在。也就是对外一套,对内实行另一套。
入清后,普洱茶甫一崭露头角,就受到非同凡响的重视。吴三桂迅即看到了普洱茶的战略价值,将普洱茶原产地车里主导权掌控在自己手里,并为普洱茶向藏区的销售打开合法通道,初步为普洱茶拟定了一个发展方略,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藩之乱平定后,云南的主导权被纳入清廷中央集权之下,吴三桂为普洱茶拟定的发展方略成为了留给康熙皇帝的政治遗产。
文人私家撰述意味着普洱茶风尚的开启,官修史志的记载意味着普洱茶纳入官方的视野,档案的记述表明清廷品味到了胜利的果实,康熙皇帝不吝将其与臣下分享。
康熙朝为普洱茶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雍正朝普洱茶开创盛世基业做好了铺垫,即将开启雍正皇帝与他的臣下们引领普洱茶迈入新时代。
作者简介:马哲峰,学者,作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双版纳州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西双版纳普洱茶历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勐腊县首届普洱茶文化传播大使,“行知茶文化丛书”编委会主任。所著《普洱寻茶记》《读懂中国茶》《普洱六山记》《寻味普洱茶》《读懂普洱茶》《大倚邦传奇》等,连年荣登茶媒体推荐阅读十大茶书榜单。曾荣膺《普洱》杂志优秀撰稿人,荣获河南茶叶流通领域发展二十周年杰出贡献奖,荣获创新中国茶百佳创新人才奖等。《人民政协报》等多家媒体予以专题报道。
图文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上一篇:段兆顺:“味最酽”,普洱茶拥有最佳健康价值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