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茶文化讲习所:易武历史上的七村八寨
2024-12-21 22:15:49   作者:马哲峰   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浏览:

易武历史上真实存在过七村八寨,但与现在大家稔知的七村八寨有很大不同。一九五七年,曼腊才子赵国传先生撰写了一本《易武版纳历史概况》,书中的记载解开了易武七村八寨的历史面貌。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赵国传先生著《易武版纳历史概况》目录。

易武历史上真实存在过七村八寨,但与现在大家稔知的七村八寨有很大不同。

一九五七年,曼腊才子赵国传先生撰写了一本《易武版纳历史概况》,书中的记载解开了易武七村八寨的历史面貌。

书中“民族状况”一节记述:“易武全属七村的民族,原始居住的有土著(即本族)、阿尼族、傣族,继后搬来的有徭族,其后又搬来的有回族,再后搬来的是汉族。原始住的本族多住于山区,以耕种五谷,采摘茶叶为生活。现在汉族所在的七村,就是他们的旧址。”

历经长期融合,“地方各民族得到发展,遗下现在易武、玉田、漫落、麻黑、漫洒、漫乃、漫腊七村的基础。”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易武地标大门。

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设立普洱府以后,在行政区划上称为易武,在自然地理上称为漫撒。

雍正七年(1729)鄂尔泰受命编纂,成书于乾隆元年(1736)的《云南通志》载曰:“普洱府,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慢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较胜。”慢撒位列六大茶山之一。

道光三十年(1850)李熙龄纂《普洱府志》记载:“漫撒即易武。”

光绪二十六年(1900)陈宗海纂《普洱府志》记载:“漫撒山易名易武山。”

易武,曾经是易武土司衙门所在地。也是易武历史上的七村之一。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玉田,又名易田。新修的易田寨门。

玉田,易武历史上的七村之一。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曼秀,又名漫秀,近年新建的寨门。

漫落,易武历史上的七村之一。漫落,包含漫秀、落水洞等寨在内。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俯瞰麻黑寨。

麻黑,易武历史上的七村之一。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漫洒,又名漫撒或慢撒。茶马古道漫洒旧寨段。

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设立普洱府后,慢撒曾经位列六大茶山之一。在道光年间漫撒成为与易武通用的茶山名称,光绪年间漫撒茶山地位为易武茶山所取代。

漫洒,易武历史上的七村之一。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漫乃,又名曼乃。曼乃旧庙遗址。

漫乃,易武历史的上的七村之一。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漫腊,又名曼腊。曼腊大寨旧址。

漫腊,易武历史上的的七村之一。

赵国传先生所著《易武版纳历史概况》中“湾弓村的兴盛与衰落”一节记载:“弯弓原前为易武新属八大寨之一。”后经兵燹、瘟疫之后,“现在一户无存,只有杨家寨十多户还是弯弓的遗民。所以前时易武属八大寨,到今只有七村了。”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弯弓,又名湾弓。弯弓遗民杨家寨。

弯弓,易武历史上的八大寨之一。

通读并梳理赵国传先生所著《易武版纳历史概况》可知:易武、玉田、漫落、麻黑、漫洒、漫乃、漫腊与弯弓原本是原住民居住的八大寨,外来移民迁入之后,依照旧有的界限划分,在湾弓败落以后遗下易武七村。

换句话说:原本是土著的八大寨,少数民族习惯上的称呼是寨。逐步被外来移民融合取代后,去掉败落的弯弓,就成了易武七村,汉族人的习惯是称为村。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赵三民先生(居中),赵国传先生之子。

一九九四年版《勐腊县志》“人物”篇收录有赵国传先生传记,并提及赵国传先生著有《易武版纳历史概况》等历史书籍。

易武历史的上原住民的八寨,再到移民的七村,具有前后承接的关系,实际上是属于行政划分的概念。

现在普洱茶友们熟知的七村八寨,则是为了宣传易武茶山,有意选择了总计十五个村寨作为代表,从而成为了易武茶山村寨的形象符号。

这究竟是一种因缘际会的巧合,抑或是冥冥之中的历史机缘呢?

马哲峰老师简介:马哲峰,学者,作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普洱茶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专家,西双版纳州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西双版纳普洱茶历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西双版纳州作家协会会员,勐腊县首届普洱茶文化传播大使,“行知茶文化丛书”编委会主任。所著《普洱寻茶记》《读懂中国茶》《普洱六山记》《寻味普洱茶》《读懂普洱茶》《大倚邦传奇》等,连年荣登茶媒体推荐阅读十大茶书榜单。曾荣膺《普洱》杂志优秀撰稿人,荣获河南茶叶流通领域发展二十周年杰出贡献奖,荣获创新中国茶百佳创新人才奖等。《人民政协报》等多家媒体予以专题报道。

图文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热词搜索: 马哲峰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七村八寨 易武茶

上一篇:清代六大茶山名村寨第一推手:云贵总督鄂尔泰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