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峰:中国茶叶产销发展70年(下)
2019-11-02 15:54:58   作者:梅峰   来源:茶周刊    浏览:

梅峰,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经济发展部原副部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首任常务副会长,第二届、笫三届会长,中国茶叶产销发展历程的见证者。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经济发展部原副部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首任常务副会长,第二届、笫三届会长,中国茶叶产销发展历程的见证者梅峰。

梅峰(本文作者),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经济发展部原副部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首任常务副会长,第二届、笫三届会长,中国茶叶产销发展历程的见证者。

原标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④中国茶叶产销发展70年(下)

茶叶经营转轨阶段

1966年至1982年,茶叶产量连续十六年增长,平均每年增长幅度1.4万吨,随着新茶园陆续投产,增长幅度将更大。但在1981年外贸出口却比1980年减少了9000吨,产销失去平衡。国内市场渠道单一,长期限量供应,扩销能力不足,茶叶产区包购包销,商业库存大增,亏损严重。基层商业采取限购,出现了茶农“卖茶难”的局面。1983年1月,商业部与财政部联合向中央和国务院报告,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在扩大出口的同时,茶叶销售重点转移到国内;二是放宽政策,开放市场,内外销茶不再派购,实行多渠道流通和议购议销;三是降低工商税率,压缩商业购销差价,调低零售价格,促进消费。

1983年4月国务院就批准茶叶工商税由40%全国统一降为25%。降低税率后,相应降低茶叶调拨价、批发价和零售价格。商业部同时要求全国各地全面敞开茶叶供应。开拓市场,把茶叶销售向农村扩展,要求各城市扩大公共场所的茶叶、茶水供应。还组织科研单位研究茶叶综合利用,扩大茶叶消费的途径。商业部茶畜局还组织人员通过中央电视台宣传茶叶知识,讲解茶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以及茶的泡饮方法等,让更多消费者了解茶叶,扩大消费。经过努力,国内茶叶消费量由1982年的13.6万吨,上升到1983年的15.15万吨。1984年初,商业部又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调整茶叶购销政策和改革流通体制的报告”,拉开了茶叶行业放开经营的序幕。

茶叶经营全面放开

国务院于1984年6月发布的国发[1984]75号文件规定:除边销茶继续实行派购,内销茶、出口茶彻底放开,实行议购议销,并提出“1984年先搞试点,总结经验,1985年全面推开”。

1984年9月7日商业部在湖北武汉召开“全国茶叶流通体制改革会议”,贯彻国务院75号文件精神。为了保障茶叶取消计划管理后,产销企业顺利衔接,1984年12月商业部茶畜局在河南郑州市组织了“首届全国茶叶交易会”,让产销双方互相沟通,对接订货。1985年,商业部茶畜局又组建了全国茶叶经济信息网,随时向全国通报茶叶产销信息。并约定每年11月—12月召开一次信息年会,分析当年产销情况,预测来年发展趋势。此活动一直延续到2004年,2005年后改为中国茶叶经济年会。

茶叶经营放开后,流通渠道增多,市场十分活跃,“卖茶难”的问题迎刃而解。1988年全国茶叶产量达54.54万吨,比1984年增长20%,国内销售18.3万吨,比1984年也增长20%,出口19.82万吨,比1984年增长36%。但也出现茶类结构失衡,红茶改绿茶、边销茶改细茶的情况。

茶叶放开经营,个体经营者大量增加。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茶叶生产分散了,企业规模也变小了。个体经营者、推销者、采购员纷纷进入市场,在产区集散地和大中城市销区,逐渐地自发形成茶叶交易集散市场。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和后期,各地政府开始引导和规划建设了一些规模较大、设施较好的茶叶批发市场,方便经营者入市,市场开始有序发展。21世纪初,批发市场的建设进入高潮,形成目前星罗棋布的状况。茶叶市场放开的,另一个现象就是乡镇企业、个体户、小型茶叶精制加工厂蜂拥而起。

出口茶国内收购放开经营,但茶叶出口仍由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只是在总公司内部成立了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授予茶叶进出口经营权,实行独立经营,分级核算。并接受总公司的委托,负责管理全系统茶叶进出口业务。由于系统内下属各省和口岸公司也都实行自营,系统内部出现抬价收购货源,低价出口竞销,成本上升,创汇率下降;原制订的贸易标准和品牌受到冲击。为防止低价竞争,1986年,中土畜总公司向经贸部申请,对乌龙茶、绿茶出口实行配额加许可证管理。国家对茶叶出口一直实行统收统支统负盈亏。但当时企业缺乏核算意识,1988年和1989年,中茶系统的18个分公司亏损严重。1990年,国务院对外贸企业提出建立自负盈亏机制,1991年1月国家对出口取消财政补贴。茶叶中的红碎茶是高亏损商品,红碎茶的出口、生产出现下降。

1992年商业部再次下放管理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原管理茶叶的司局和茶叶处撤销,仅保留了和其他农产品合并的一个管理办公室。为了给行业提供服务,同年4月,商业部通过民政部批准成立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负责沟通、交流、反映、协调茶行业在改革开放和经营中的问题。当年全国茶园面积已达1740万亩,生产量60万吨左右。

1994年春,一些茶区出现“卖茶难”。情况很快反映到国务院,朱镕基总理批示,“请有关部门研究解决。”经查原因是,外经贸部在安排1994年茶叶出口计划时,比1993年实际出口量少13%,比1989年减少24%,仅为16万吨。因此,各产区经营者出现观望,迟迟不敢开秤收购。根据总理指示,国务院秘书三局邀请农业部、内贸部、外经贸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进行了研究,提出五点建议:一是适当减免税收照顾;二是改革出口体制;三是银行对收购单位和加工企业在资金上予以支持;四是大力开展促销活动;五是搞好产销预测。后交国家经贸委组织协调,1997年7月各部委才统一意见,下发各地执行。

在1989年举办“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后,各地加大了茶文化宣传力度,促进了市场扩大,国内需求增加,特别是1990年后国内名优茶需求大增,一些生产出口绿茶的地区,顺势改产名优茶,不仅减轻了出口的压力,又增加了茶农收入。1999年全国名优茶产量达到13.4万吨,产值54亿元,约占全国茶叶农业总产值的60%。另外,出现“卖茶难”后,外经贸部也放宽了一些茶叶生产企业的出口权,税收上各地政府也采取了一些变通措施,茶叶产销形势大大好转,产销增长加快。

在此基础上,茶叶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理念增强。出现了许多“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产工销一体化、连锁经营等形式的企业。

进入21世纪,我国茶叶产销增长速度加快更加明显。2005年全国茶叶产量达到93.15万吨,超过印度,居世界第一位。

茶叶经营全面放开

2005年,我国茶叶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后,2018年又跃上一个新台阶,达到261.6万吨,比2005年增长1.8倍,茶园面积达到4395.6万吨,茶叶农业产值2157.3亿元,国内茶叶消费191万吨,茶叶出口量36.5万吨,出口金额达到17.8亿美元,出口到128个国家和地区。十三年间,茶叶平均每年产量增长13万吨,国内消费10万吨,出口增长幅度虽不大,但是年年增长,创历史最高水平。茶园面积增幅更是惊人,年均近200万亩。

这阶段不仅表现在数字上的增长,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茶区政府更重视茶经济的发展。茶产业被列为山区茶农致富的支柱产业,与精准扶贫、休闲旅游、改善生态、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促进茶区经济持续发展。

二、茶文化、茶产品宣传力度加大。全国各地的茶博会、展销会、交易会、文化节活动规模越来越大,频次越来越密。而且茶文化与茶产品的宣传结合得更加紧密,与人们的生活也贴得更近。地区性茶类宣传轮番发力,搅动国内市场跌宕起伏。从上世纪的绿茶、乌龙茶,到本世纪初的普洱茶、红茶,到现在的黑茶、白茶、花茶、黄茶。促销力度强大,吸引了消费者,助推茶叶消费。

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理顺。2006年外贸出口全面放开,国内经过三十多年的市场化运作和政策的调整,形成了较为良好的经营环境。茶叶出口贸易,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将带动我国茶叶扩大出口的步伐。

四、一批年经营额超亿元以上规模企业涌现,一批具有优势的传统品牌和新品牌,在市场上站住了脚跟,放出了光彩。其他一些中小品牌,也在努力做大做强,使市场充满活力。

五、全国茶业社团、茶业科教事业单位齐心尽力为中国茶业复兴,为茶农、茶企服务。帮助他们提高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创立品牌、开拓市场,促进茶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维护茶产业健康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新中国茶业取得今天的成就,作为长期从事茶叶工作的老茶人,感到欣慰和自豪。在大好形势下,行业还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应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处理好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发展与创新、眼前与长远、分散与集约等诸多问题,不断调整思路,使产业不断升级,创造新辉煌。

作者简介:梅峰,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经济发展部原副部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首任常务副会长,第二届、笫三届会长,中国茶叶产销发展历程的见证者。

作者:梅峰,图文来源:茶周刊,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本文由“茶周刊”授权爱普茶网ipucha.com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热词搜索: 中国茶叶 绿茶 乌龙茶 普洱茶 红茶 花茶

上一篇:罗世群:茶叶“能人经济”的转型之路
下一篇:梅峰:中国茶叶产销发展70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