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峰:景迈山寻茶日记 2021-04-17 15:56:28 作者:马哲峰 来源:爱普茶网 浏览:
特此鸣谢:本文图文内容系马哲峰老师授权爱普茶网发布;其他媒体需转载刊发,敬请联系作者本人。
或许经年之后,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终将会明了,那些入山寻茶的日子,是我们一生当中所经历的最美的时光。
早上醒来,用过早餐,打点行囊,离开普洱市,驱车前往景迈山。就过往十多年寻茶景迈山的路程而言,这是最为轻松惬意的行程。
从普洱南上磨憨高速,行出数公里之后,右转折向思茅至澜沧的高速,这是一条新近开通的地方高速,就沿途所见,收尾工作尚在进行中,时而会遇上车道占用,单边放行的情况。即使如此,这已经远超预期了,比起往年沿国道翻山越岭前往景迈山的路,足以让人幸福感爆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每过隧道入口处,都有彩绘的图案,各具特色,有些已经完工,有些尚在进行中。只顾着欣赏,居然忘记了手中的相机,并没有将其拍下来,回想起来,还是颇有几分懊恼。
行至糯扎渡,前方道路封闭,导航指引我们下高速,就在我们以为又要回到国道上时,导航再次指引我们重来入高速,这一上一下所为何故,并不曾知晓所谓何故?也没来得及向高速收费站人员询问原因。反正还可以沿着高速公路行驶,暂且也顾不上那么多了。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就从普洱市抵达了澜沧县城。眼见已经时近中午,索性在城里搜寻到一家名为伊滇园的清真餐厅吃午饭。所点的菜肴都是些新鲜的时蔬,以及牛干巴、白斩鸡等云南特色菜品。等待的当口,看到邻桌上了一盘菜,从来没有见过,询问店员后得到回复说:“那个是洋芋饺子。”这让我们大感新奇,也想要尝试一下,结果店员又说:“刚才邻桌点的是最后一份。”看来,只有留待以后,才能品尝到这道菜了。
午饭过后,继续上路奔向景迈山方向,行至惠民乡,先行给车加满油,这个是山区行走的最大保障。前车的保险杠松动,担心在山路上颠簸掉下来,于是在街上寻找修车店,维修的师傅检查了一下,拧上了一个螺丝,收了五块钱,就解决了车辆的问题。
安下心来的我们,继续折向通往景迈山的路。穿行在林荫大道中,车上的人们不断的发出由衷的赞叹。路过景迈山的大门,守卫抽检了车上人的体温,就挥手放行了。
接下来的路从柏油路面改换成了弹石路面,于是半开玩笑提醒大家:“接下来将进入浑身按摩的模式。”车辆在弹石路面上一路颠簸着飞速向前,能够感觉得到浑身上下的每一块肌肉都在抖动。道路两旁色彩鲜艳的三角梅在绿树掩映之下,渲染出浓郁的热带风情。
来到半山所在的观景台,木制结构的建筑,经不起风雨侵袭,十多年来,已经重修了好几次。肉眼可见变化更大的是观景台前栽种的果树,已经从小树苗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大树,也将风景遮去大半,再不及时修剪,观景台将变身为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所在,想来也还不错。
一路穿越傣族的景迈村,来到大平掌一带。自从景迈山启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曾经可以开车穿越大平掌古茶园的道路已经被封闭。当地的茶农尚且可以骑着摩托车穿行其中,外来的人员就只能步行行往了。还好这是一条有着迷人景色的步行道,漫步其间,竹篱笆墙将道路与茶园分隔开来,沿着道路两步,栽种了无数的花草树木,沿途的空气中都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味。
循着往日的记忆一直往前走,在一个竹篱芭墙的开口处,进入古茶园中。眼前一群牛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牛儿似乎是见惯了这场面,或站或卧,并无丝毫的惊慌,瞪大眼睛看着来了。你在茶山看风景,牛也在看你,到底是谁装饰了谁的梦?
沿着茶园中的道路往前走,前方就是景迈大平掌茶王树的所在。钢管护栏将其围了起来,大家纷纷上前留影。一位茶农走上前打招呼说:“可以爬进去照,不要伤到树就好。”栅栏上悬挂的木牌上,除了标注茶王树的字样,还有就是主家的电话号码。这让人难免有所感慨:曾几何时,景迈山的茶魂树也跟随潮流改成了茶王树。电话号码更是显示了商业的侵袭无处不在。
回转的路上,一帮少年,手拿水枪,不断偷瞄我们一行。果不其然,一人骑摩托车,一人拿水枪,排成车队,从身后呼啸而至,毫无察觉的姑娘们,都被清水喷洒了一身。眼见得手后,少年们快活地嬉笑着,加大油门,一溜烟儿跑得无影无踪。只留下被泼水祝福的姑娘们惊声尖叫,又笑作一团。
继续驱车前往芒景村方向,飞奔的车辆,敞开的车窗,吹拂着山风,正自惬意享受的时候,路过上的孩子们,瞅准时机,再次用手中的水枪突袭了车上的人们。直到这个时候,大家才意识到,我们正好碰上了傣族的泼水节。可是又有谁知道,就在这天晚上,大家又会有什么样的奇遇呢?
车辆到达芒洪停车场,旁边一座传统干栏式结构、茅草覆底的布朗族建筑。一群上了年纪的布朗族老人家们,身着民族服装,似乎在商议着什么事情。眼见不便打扰,我们调头将车辆开了出来,停放在路边等候。
没隔多久,来之前约好的杨嵩先生出现在我们面前,带领我们开车穿越寨子里的石头路到达他家里。天气委实溽热难耐,一行人都来到一楼茶室,屋里凉意习习,抬头一看,原来是空调送来凉风阵阵,这在十多年来访茶景迈山的印象中可真真是头一遭。
在古茶园里悠游过后,每个人都口干舌燥。烧火泡茶,一杯杯茶汤饮下,口腔里先是感受到苦中带涩的滋味,冲泡三道之后,茶汤转向甘美甜润,馥郁的花蜜香味,唇齿间回甘生津回甘,呈现出最具典型性的景迈茶风韵。询问杨嵩老师得知,果然是来自于大平掌一带的古树茶,这个是最受追捧的景迈山古树茶。
杨嵩先生的爱人是地道的景迈山芒景人,早早为大家准备好了晚餐。只有我和马博峰两个单独享用着从山下清真餐厅打包回来的白斩鸡,配上一碗白米饭,也是难得的一种享受。其他人都是尽情的享用来自于主人的盛情款待。
十多年来访茶景迈山,却是极少在泼水节期间到来,而这次却无意间赶上节庆假期。听闻杨嵩先生说:为了申报世界遗产,山上拆了许多人家的房子,原本各家客栈的房间就不多,这下更紧张了,以后怕是只会越来越紧张的趋势。经由杨嵩先生多方联系,总算是给众人都安顿好了房间,只是分开居住在相距不远的两家客栈。放下行李,杨嵩先生带领大家到寨里去四下闲逛。奔波了一天过后,自己的身体明显感觉十分疲劳,于是留在客栈房间里休息,不觉间就进入了深沉的梦乡。
将入从梦中惊醒的是窗外嘹亮的歌声,伴随着锣鼓喧天的节奏,浑似在耳畔响起。看一下时间,已经晚上九点半过后,小睡了一觉之后,整个人重新又恢复了体力。恰好在此时,马博峰打电话过来:“赶快过来看看!”急迫的语气中,掩饰不住的惊喜。于是背上相机下楼,穿过黝黑的街道,两旁虫鸣声声此起彼伏,与不远处的欢歌交汇融合在一起,形成浑然一体的交响音乐会。
来到芒洪寨子里的八角塔,周遭挤满了人。寨子里的男女老少都集中在一起,或是投身于舞者的行列,或者是四下围观。电灯将小小的广场照耀的亮如白昼,想必是取待人了原本篝火的位置。
仔细观看之下,看似热闹非凡的活动现场,貌似忙乱,实则是有条不紊。最外围转圈跳舞的多是寨子的年轻的女性,大多身着民族服装,间或有现代服饰的人加入,貌似都是外来的客人。就连我们一行中的姑娘们,也都接受了村民的邀请,一同加入了舞者的行列。简单的动作,当众人舞动起来的时候,却有一种独特的韵律之美。外圈舞者中有几位布朗族的年轻女子,头上扎着鲜花,身穿一致的民族服装,碎花上衣搭配绿色筒裙,始终置于其中,似是担当着外围领舞的重任。内圈则是看起来上了年纪的女性,服饰搭配也与前者不同。圈子的核心里,一群上了年纪的男性身背手持各色民族乐器,敲锣打鼓的同时舞步自如而舒展,宛如山风吹拂中的树枝摇曳生姿,眼神笃定,却难掩倔强的脸庞上的依稀落寞之色。内圈里还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女性,手持活动引吭高歌,听不懂的歌词,听的出的旋律。围绕歌者与乐器演奏者舞动的人群里面,不断有人加入,亦间或有人退至一旁休息。独有一位魁舞的男性舞者引人观注,白T恤、牛仔裤、人字拖,狂放不羁而又舒展自如的舞步,仿佛不属于任何队伍,完全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黝黑的脸庞在灯光照耀下,闪现出豆大的汗珠,伴随舞步挥洒汗水。以旁观者所见,这盛大的节庆活动,有的是老人、妇孺、孩童的参与,却鲜少见到青年男性的身影,难道这巍峨的高山上的布朗族,也有着与他处共同困窘的处境,留的下无尽的乡愁,却留不下年轻人的脚步吗?
终是一曲终了,清水洒落,歌者、舞者四散开来,寨子里的长老们上前念经祈祷。而后,压轴烟火秀出场。粗壮的大竹筒,近乎成人的身高,几位男性趋步上前,固定好大竹筒,点燃烟花后不慌不忙的转身靠边。冲天而起的火光直插云霄,转瞬之间散做满天花雨,燃烧着穿枝打叶直坠凡尘。
两位鼓手拍打着腰鼓,倔犟的身姿化作剪影般屹立。四枝竹筒烟火秀结束,人们四散离去,乐队的演奏者们手舞足蹈,似在欢送人们离去。人散后,一弯新月如钩。只有几个人立在八角塔的附近低语呢喃。烟花如梦似幻,人群散尽,竟比烟花更寂寞。
清晨时分,穿林打叶的声声落雨将人从梦中唤醒。打开窗户,凉意袭来,果然是一雨成秋。
约上杨嵩先生,先行开车到茶祖庙的停车场,然后沿着砂石路面步行上山,这条新修的道路只是暂时可通行车辆,要不了多久,就会如同大平掌一样被封闭起来,仅供行人、摩托车的通行。
行至山顶,左拐走向林下的土路,行不多远,就是芒景茶王树的所在,已经接近暮春时节,茶树仅只发出仅少的芽叶,距正式开釆,尚待时日。杨嵩先生说:“曾有朋友想要包釆这棵茶王树,吃不准产量,最终没敢下手。”
继续往前,径直走到了石板路三岔口,一棵大芒果树是,就是传说中七公主坟的所在,树前栽有贡篮,后人以示不往对先人的惦念。
沿石阶爬上坡去,左转就到了茶魂台的所在。巾涵走累了,坐在倒伏的一棵树干上歇息,杨嵩先生扬声提示:“不要坐,小心有毒蝎子。”惊的巾涵赶紧起身。
沿原路返回三岔口,右转沿石阶下山,走出不远,就回转到了茶祖庙的停车常远远听见有乐器演奏,显是有人在唱歌跳舞。走近细看,原是柏联带人上山,唤来村民唱歌跳舞,一场一两个小时,每人给两百元的酬劳。每人都身着盛装,尽情的歌载舞。
作别杨嵩先生,我们驱车前往翁基古寨,缅寺正在重新整修,于是带领大家信步在寨中游走,保存完好的布朗族古建筑群,略加改造过后,每家都成了客栈,但大多数人家仅有一两间客房。沿街行走,移步换景,每家每户都修整的别具特色,各种花卉在门前摇曳生姿。
回转停车场,驱车下山,路过景迈大寨,大平掌茶树王岩砍帕的家就在路边,顺道去喝杯茶。新春的古树茶,干茶色泽油亮,茶汤清澈,映入满目青山,有着令人心醉的花密香味,回甘生津强而有力,宛若这苍茫的大山般,充满了山野气韵。
喝茶的光景,屋外突然下起了雨,远山如黛,一片苍茫迷濛的景象。是该离别的时候了,在这风雨兼程的漫漫茶路上,继续寻求这茶中的真意,生活的意义。
作者简介:马哲峰,洛阳人,久居郑州。师从茶文化名家李伟先生习茶多年,已故书画大家王九朝先生私淑弟子。国家级高级评茶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员。兼任中华茶人联谊会理事,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河南省茶叶商会副秘书长等社会职务。受聘担任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安阳工学院、平顶山学院、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周口科技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创办有郑州马哲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行知茶文化讲习所,致力于茶教育、促进茶经济、弘扬茶文化,《人民政协报》等多家媒体予以专题报道。2014年荣膺河南十大文化先锋人物,2017年荣膺《普洱》杂志创刊十周年优秀撰稿人。所著《普洱寻茶记》荣登2018年茶媒推荐阅读十大茶书榜单,2019年出版《读懂中国茶》,2020年出版《普洱六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