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峰:闽北乌龙茶寻访日记(建瓯篇) 2021-04-27 16:35:30 作者:马哲峰 来源:爱普茶网 浏览:
特此鸣谢:本文图文内容系马哲峰老师授权爱普茶网发布;其他媒体需转载刊发,敬请联系作者本人。
凌晨五点钟,闹钟将人从深沉的睡梦中唤醒,收拾好行囊下楼,预定好的别克GL8商务车已经在酒店门口等候,载着我们一行人穿越大街小巷上高架快速路奔向机场。出发的时候,尚且是灯火阑珊的景象,待到机场办理完乘机手续,已经是旭日初升天光大亮了。
迎着朝阳出发的飞机,从西南的昆明飞向东南的福州。继往的习惯,会随身带一本书,打发飞机上的时光。或许是连续的奔波,极少在飞机上入睡的自己,居然昏昏沉沉的睡着了,直到手中的书滑落到地板上,才将人从梦中惊醒。
两个多小时后,准点从昆明长水机场扺达福州长乐机场。岀机场后去接预定好的越野车,然后驱车奔赴闽北南平市,这已经是最优的一种选择,开启今春闽北乌龙茶的寻访行程。
同行的张梦姑娘,头天在昆明饱睡了一天,整个人再次焕发出活力四射的状态,接替马博峰担任司机,边开车边感叹:“这路也太好了,还是高速惹人爱。”这个宝藏女孩,今年春天一路相随寻茶,辗转闽、浙、苏、滇多省,一路都担负着开车的重任,经历了云南访茶艰苦卓绝的路途历炼,已经有了显见的提升。“我要听歌,不然会瞌睡。”于是在一路上,伴随着过往80年代的老歌,这个80后的姑娘快乐的哼唱着,竟然没有丝毫的违和感,驾车飞奔向目的地。
下午两点半,辗转扺达了建瓯市。经由在手机上多方查找,仍然没有找寻到一家全国连锁的酒店,于是只好循着往日的记忆一路找寻。就在我们遍寻不见,决定先行填饱肚子的时候,居然抬头望见了不远处桥边矗立的那座熟悉的酒店。简单用过午餐,高高兴兴的去酒店办理入住,原本想着我们人多,能够争取让酒店多一点优惠,结果是酒店所有的客房已经住满了。眼见与这家过往在建瓯住过后体验感最好的酒店无缘,只好出来另寻他处,这家名为家兴酒店门口的保安给出了建议:“建瓯就只有家兴和金龙两家是政府定点接待的酒店,你们可以去金龙看看。”果然还是当地人最熟悉情况,我们顺利入住了金龙酒店。
另外一行从郑州出发的学友,遭遇了意料之外高铁晚点的状况,比预定时间晚了半个小时,辗转在下半三点半扺达南平市站,接上预定好的越野车,一路沿高速来到建瓯。两路人马汇合后,正式开始了闽北乌龙茶的寻访行程。
原本以为,经过辗转的奔波,大家都会比较疲倦,试着在群里召唤了一声:“晚上要不要去看茶?”没想到大家全都积极的响应,我甚至有点小小的懊悔,本来可以休息一下,这下可好,只好勉强起身,拖着累的骨头都有点疼的身躯下楼,伴着夕阳下的余晖,出市区上高速,奔向数十公里外的目的地。
到达茶厂的时候,已经是灯火初上的夜晚。正值做茶的旺季,车间里一派繁忙的景象。吴厂长为我们一行人介绍乌龙茶的做青工艺,并带领大家近距离接触,正在加工的多是水仙的青叶,今天开始有了三筒肉桂的青叶。毛茶初制要到后半夜才能结束,工人们两班倒,茶季每天只有几个小时睡觉时间。吴厂长说:“每一道工序都很重要,想做出来好茶,要靠大家。”
大家聚集在茶室里试泡今年新出的毛茶,香气扑鼻的金牡丹,芬芳诱人的黄玫瑰,清新甜美的大叶乌龙,兰香幽雅的老枞水仙,不同山场的茶,有着曼妙的差异,令人印象深刻。
一款款茶试下来,张梦抬头问:“这样试茶,会不会上火?”这哪里仅仅是上火那么简单,照这样下去,要不了几天,怕是要变成口喷三味真火的哪吒了。
不觉间已经是夜半时分,我们启程返回城里。下车的时候,无意间听到张梦和张露露开玩笑说:“起的比鸡早,睡得比狗晚,一天下来,只在下午三点钟吃了一碗面。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行业啊!我只是个卖茶的,现在搞成个村姑样。”大家听了,坐作一团。
从窗口向外眺望,整个城市灯光昏暗,已经是夜阑人静的时候,而明天还有新的行程,等待着寻茶的人们。
早上九点钟出门,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整,重又恢复了体力。茶季的晚上,正是做茶人一年中最辛苦的时节。为了不过多打扰做茶人难得的休息时间,我们选择在上午出门看茶,下午登门访友。
离建瓯城区不远的云际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山回路转,我们驱车前往云际山三清宫,沿途的变化很大,上山的道路拓宽改造一新。沿途所见的登山步道,也正在紧张施工中。
过了三清宫的山门,看到许多人来此汲泉,陆羽泉、水仙茶,让云际山增添了几分茶韵。右转沿着仅可容纳一辆车通行的水泥路前行,不足千米之外,山坳里、竹林边、大树下,屹立着一座陆羽亭,全木结构的建筑,坐在亭中,清风徐来,让人顿感神情舒爽。这里正是陆羽泉眼的所在,泉脉沿山而下,滋养着山林中人的身心。
折返山门,驱车左转上山,直奔三清宫而去。将车辆停放在停车场,倚栏远眺,建瓯城区映入眼帘。难得在这红尘之外,能有这样一座洞天福地,让人得片尘消闲,扺尘梦经年。
穿过三清宫的庭院,向一位老道长询问:“云际山的水仙古树茶园怎么走?”老人家指向通往下方的石台阶,然后指引我们向左走。谢过老人家,我们徒步沿着旧日的石板道一路前行。没有走出多远,老道长又一路小跑追了过来,原来是担心我们找不到,特意前来带路。在一片竹林的下方,伫立着两方石碑,一方是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另一方介绍这片水仙古树茶园原是詹金圃茶园遗址。这里的老枞水仙芽叶初生,釆摘尚待时日,与这满山的植被融为一体,只有抵近细看,才能看清这些老枞水仙苍劲的虬枝,记录下岁月的苍桑变幻。
回到三清宫,迎面遇上了龚源海道长,召呼我们到茶室里小坐。已经年逾八旬的道长,披荆斩棘,耗费二十余年的光阴,在这云际山上兴建宫观。道长声音洪亮:“这些都是我一手主持建造起来的。”询问他如何练功,道长回复:“九点半睡觉,五点钟起床。晚上练气功,白天练武功。”招呼大家喝茶:“这是云际山仙茶,我叫他们做的。”茶叙已毕,作别道长,我们驱车下山,继续我们未尽的寻茶行程。
从云际山回到城里,午餐过后,给大家一点午休的时间,这个是外出寻茶过程中最大的奢侈了。连续的奔波,让人觉得十分疲惫,转瞬间就入睡了。
下午三点钟,驱车从建瓯出发,直奔焙前村。沿着省道一路行驶,导航时不时会提醒:“前方限速40,请注意减缓车速。”这么好的路,限速如此之低,我们只好往好的方面想,或许是为了让行人欣赏沿途的景色吧!
车过一座桥,折上一条新修的县道,路况比省道还好,沿路一直奔赴焙前村。才只两年未见,村口的风貌大变,曾经伫立在小路口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石碑被移到了村口大路旁。只有绿荫如盖的楠树依然如故,旁边还多了一个供人休憩的亭子。为了确认不会走错路,向坐在亭子里的阿婆询问:“摩崖石刻往哪边走?”老人家指着亭子旁边的小路说:“一直走,沿路有标记。”
我们停放好车辆,沿着小路徒步前行。特意躲开了正午酷烈的阳光,已经将近下午四点,太阳的威力依旧未减几分。身穿长裙,打着伞的张梦说:“我们可以把车开上来呀!”走出去没多远,她就不说这话了,眼到的路,就只有农用拖拉机才能勉强通行。
一路上留心细看,果然有许多标记,或者是竖立的标牌,或者是镶嵌在石壁上的标识,循着标记的指引,一路爬坡往上走。曼姐一边走一边问:“还有多远?”嘴上安慰她:“转过弯就到了。”心下有些疑惑,以前也来过两次,印象中没有这么远呀!身后传来农用车的轰鸣声,果然是改装过的拖拉机沿路而至,从车厢里残留的鲜叶看,这应该是运输茶青的车辆。于是开玩笑说:“应该让你们搭车上去才是。”没料到张梦说:“刚才我就是这样想的。”还真是无意中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将近一个小时之后,转过一道弯,摩崖石刻的亭子映入眼帘。总算是到了,眼前的风物却是已经大变,曾经满山坡栽种的都是果树,如今全都拔了去,改换栽植成了茶苗。
爬上坡去观看,摩崖石刻被亭子罩住,四周新近加装了围栏,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近身抚触它了。这样也好,或能让石刻保存的更加久远。拍照的光景,后面又来了一行人,一个年轻小伙子,带着两个身材高挑的女孩,一个光着腿穿了个短裤,另一个踩着高跟鞋,这可真是太勇敢了。其中一个姑娘嗲嗲地向小伙子抱怨:“你带我们来看这个破石头做什么呀?”另一个姑娘好奇的询问:“你们是哪里来的?”回答说:“河南郑州。”姑娘惊讶的睁大眼睛说:“好远呀!”
下山的行程感觉比来时轻省了许多,一行人拉成了长长的一条线。张梦说:“我们可是在云南锻练过的,看,跑的快吧!”回到村口的亭子里小憩,阿婆们笑着说:“上面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就是个石头,有什么好看的呢?”看着吹着风在此乘凉闲话的阿婆们,好不轻松惬意。身后再次传来农用车的轰鸣声,满载着茶青的拖拉机也下山了。千百年来,几经变迁的是制茶的技艺,不曾改变的是依茶而生的生活。
离开焙前村去往茶神庙,导航指引我们沿着村前新修的县道行驶。十数公里过后,东峰镇出现在眼前,左转过桥折奔桂林村方向。循着往日的记忆,寻找百年矮脚乌龙茶园的入口处,眼前的景象却让人耳目一新,新建的广场,远远望去,围绕着百年矮脚乌龙茶园新修了栅栏环护,一圈儿木结构的栈道供人环绕观看。隔着围栏,成片的矮脚乌龙茶园中,不时看到有成排成行的古茶树已经枯死,幸有大部分古茶树依旧郁郁葱葱。茶园的正前方,竖立有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碑,大家在此留下合影。
回转公路上,继续前往茶神庙,车辆穿越凯捷凤山茶厂厂区,迎面再次遇上了焙前村寻访摩崖石刻遇到的茶友,大家相视一笑,擦肩而过。已经到了傍时分,藏身于凤山中的茶神庙洒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茶神庙里供奉有北苑茶祖张廷晖,历史上曾经称为恭利祠。出来茶神庙,随口询问大家:“可曾有拜过茶神?”看到大家面面相觑,叹了口气说:“看来你们很难做成北苑茶的生意呀!”“马哲峰闽北乌龙茶寻访日记伴随着时代的变迁,汉族几乎已经丧了原本的传统习俗,只有坚韧的福建人依旧延续汉族的风俗习惯。
回到东峰镇,简单用罢晚餐,如约来到成龙茶业。全中式建筑风格,飞檐斗拱,如同穿越了时空,只有璀璨的灯光提醒人们依然置身于现代生活。两年不见,刘成龙董事长看起来身形消瘦了许多,所幸依旧精神矍铄,带领大家到展览室参观。真真是收藏了一屋子宝贝,各种各样的建盏,全都是宋代的老物件。刘董说起往事:“九十年代初,看中了一个老建盏,对方开价4000元,我一个月工资才180元,就算一年不吃饭,也只有2000元,对方不肯卖。早知道当年贷款买回来就好了,现在要几百万一个。”刘董花费了十多年的工夫,复原出了宋代的研膏茶。看着眼前盒子中盛装的龙凤团茶,马博峰询问价格,刘董笑着反问:“你真的要买?一个总要两三万元吧!过去都要一两黄金一个。”团坐茶叙,谈至兴起,刘董拿出一泡百年矮脚乌龙古树茶请大家品鉴。“去年这个茶专门用来招待贵宾,一泡两千元,一斤合十二万元。今年央视曝光后,索性将资源彻底保护起来,不做了。”边泡茶边介绍说:“过去七老八十的茶树才叫老枞,哪像现在三四十年的都叫老枞了。现在的年轻人动辄声称喝老枞,我做了一辈子茶的老人家,都很少喝到老枞,哪里有那么多真正的老枞?尝尝这个茶,有树皮味,真正老枞的味道。”喝到了难得一见的矮脚乌龙老枞茶,闲话茶事,不觉间,已至夜半。
回城前,刘董特意带领我们到相距不远的初制厂去参观。虽是夜色笼罩,仍然可以感受到集体年代留下的老厂房的时代风貌。车间里,工人们有条不紊的加工茶叶,综合做青、杀青、揉捻、烘干,装在布袋中的毛茶,散发出的香味弥漫了整个车间。
又到了分别的时候,每年的茶季,寻茶的人们如侯鸟般来了又走。只有做茶人,年复一年,守护着茶山,留守在山村,与茶相伴,一生中都浸染在茶香中,将这韵味无穷的茶,代代相传。
作者简介:马哲峰,洛阳人,久居郑州。师从茶文化名家李伟先生习茶多年,已故书画大家王九朝先生私淑弟子。国家级高级评茶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员。兼任中华茶人联谊会理事,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河南省茶叶商会副秘书长等社会职务。受聘担任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安阳工学院、平顶山学院、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周口科技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创办有郑州马哲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行知茶文化讲习所,致力于茶教育、促进茶经济、弘扬茶文化,《人民政协报》等多家媒体予以专题报道。2014年荣膺河南十大文化先锋人物,2017年荣膺《普洱》杂志创刊十周年优秀撰稿人。所著《普洱寻茶记》荣登2018年茶媒推荐阅读十大茶书榜单,2019年出版《读懂中国茶》,2020年出版《普洱六山记》。
上一篇:马哲峰:闽北乌龙茶寻访日记(四)
下一篇:马哲峰:闽北乌龙茶寻访日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