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谷大方:老竹岭的徽茶遗珍!「胡冬财专栏」 2022-05-17 17:33:12 作者:胡冬财 来源:四月的云雀 浏览:
“你喝过顶谷大方么?”
如同有许多往事,多时不被人谈起,就彻底被淹没在时间的洪流里。有些历史的风味,也因我们的健忘,几乎要消失在崇山峻岭里。
顶谷大方,就是老竹岭上的徽茶遗珍。只消稍微读一点徽州茶史,顶谷大方的名字,一定会深深地烙印在记忆里。
徽州村落:岭脚村
可是,只有文字的记忆,完全无法还原它本来的面貌。心念已久,辛丑年立春后四日,我驱车北上,前往老竹岭。
老竹岭位于歙县竹铺乡,地处徽杭之间,皖浙两省交界处。竹铺古称“竹浦”,四面青山环绕,翠竹连荫,又有昌源河、竹源河在此交汇,所以为“竹浦”。后来,徽杭古道穿浦而过,渐渐因商贸需要而店铺林立,就改为“竹铺”。
竹铺乡岭脚村279号
地势较高的山脊,徽州人都叫“岭”。徽州民间又有在许多古村古镇名称前冠一个“老”字,意语历史悠久,“老竹岭”的名字由此而来。老竹岭山脚下,有一古村,居然就叫“岭脚村”,以“鲍”姓和“潘”姓为主。作为顶谷大方的原产地之一,技艺的传承是顽固的,村里历代村民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大方茶。
岭脚村静谧安详的日常
村民的顶谷大方
歙县多高山,白际山脉和天目山脉交汇于竹铺乡。沿着蜿蜒的蛇形小路,开进岭脚村,鳞次栉比的徽派建筑次序井然地建在岭脚。走进村里,不由得感叹:徽州古人要在这样的大山里,生存下来,并且世代繁衍生息,没有刻在骨子里的勤劳是做不到的。
村中的老竹大方博物馆
徽州人的茶几乎都种在陡峭的山上,稍微平坦的土地就会被用来种植粮食和蔬菜。最为高效的利用土地,是“靠山吃山“的徽州人共同的约定。从岭脚村,往山上走,举目四望,视线所及的山上都几乎种上了茶。这些茶几百年来,被制成“老竹大方”,向我们传递着来自老竹岭的风韵。
巍峨的老竹岭
沿着“徽杭古道”的石板路,行至山顶,村民新修的城楼样关口,立在岭头,颇为壮观。翻过老竹岭,绵延的群山就属于浙江了。
大方和尚制茶处
关口下方,有一小石碑,明显新立,上刻“大方和尚制茶处”七字。
那么,大方和尚是谁?
大方和尚在徽州制茶的故事传说,经年累月不绝于耳。可是遍查史料,大方和尚生卒地不详,生平亦不详。
就是这样一个史籍中近乎“隐身”的和尚,确是明代中期有名的炒茶能手:同为松萝和大方两款名茶的创始人。据传,大方和尚是一位云游和尚,初在苏州后入徽州修行,制得一手好茶,手法精妙。《歙县志》记载“郡邑师其法”,渐渐在徽州把他高超的制茶技术传播开来。
自古僧道善制茶
延绵的徽州山脉(摄影:常浩老师)
“鬓发美须,翩翩仙举”是明代名士李维桢在《大方象赞》里对大方和尚的描述,俨然已是一副道家仙人扮相。唐宋以来,众多历史名茶早期的推动者都是僧道和名士,其中尤以僧道善制茶!
曾于明万历年间做过徽州府推官的龙膺,在任时曾去拜访了大方和尚,观看和学习大方和尚炒茶。龙膺在其编撰的《蒙史》书写道:“松萝茶出休宁松萝山,僧大方所创造。予理鄣日,始游松萝山,亲见方长老制茶法甚具,予手书茶僧卷赠之,归而传其法。”
徽州茶园风光(摄影:谢辉老师)
关于大方和尚记载更多的是松萝茶,松萝山和老竹铺相距几十里,两个名茶的创始人又同为一人。那么,大方和尚如何分身兼顾?
圆炒青:松萝茶
扁平炒青:顶谷大方
圆炒青形态的松萝茶和扁炒青的大方茶,同为大方和尚所创,可能不是同时。或者还有另一个可能,大方和尚的制茶技术实在太好,周围的人都来学习技艺,于是传播开来。又或者,明代中后期的徽州名茶假借大方之名,以求身份显达。
马未都在聊到许多文物时,强调一个观点“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这句话套在这里,两款历史名茶共同说明:僧大方乃明代数一数二的制茶高手!愈是无法详述的历史,愈是引人遐想:只凭一口锅,就炒得满室馨香的大方和尚有着怎样出神的手法!
扁平挺直的大方茶(摄影:常浩老师)
产于徽杭之间顶谷大方,在明代中期就已经是名茶,畅销至清末。安徽农业大学詹罗九教授考证后认为,顶谷大方是扁平炒青的鼻祖。由王镇恒、王广智主编的《中国名茶志》里写道“龙井茶很可能是在明未清初产生的,距今约有三百至四百年历史,很可能龙井茶是在吸取大方炒制技术而发展起来的。”
顶谷大方,古意悠远
徽州茶人每每聊到这里,脸上总有些骄傲。这份骄傲,是炒茶能手僧大方给的!
路有尽头么?路的尽头又有什么?
徽州多山,号称九山半水半分田。歙县山势尤甚,可谓重峦叠嶂,有许多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名字都以“尖”命名,如搁船尖、杨树尖等。去岁初春,驱车前往蜈蚣岭,盘桓的山路忽上忽下,迷宫一般。到了村中,看见梯田一样的茶园,无不感慨徽州茶人的奋进精神。
蜈蚣岭梯田茶园(摄影:谢辉老师)
即便是这样的山路,总还是阡陌相连。在寻访顶谷大方茶的路上,第一次遇见路的尽头!
顶谷大方茶,产自歙县老竹铺、三阳、金川、杞梓里等乡镇。西湖龙井有梅家坞,在三阳镇的西北方向,顶谷大方也有个徐家坞。
翠竹尽处有人家
嶙峋的山路
徐家坞离三阳镇直线距离不到十公里,崎岖狭窄的蛇形山路却要开一个多小时。更让我啧啧称奇的是,居然是一段水泥路接一段土路。水泥路每次消失后,总感觉应该是路的尽头。而在连续转了几个大弯后,山脚下稍微平坦的地方,就簇居着几十户人家,屋舍俨然。
徐家坞茶园
赶制春茶的村民
当我多次体验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又认定这条路可以一直开下去。可是“青山似茧将人裹”,终于在翻过一座大山后,路到了尽头!
徐家坞经纬度和海拔
山的远处还是山
路的尽头,是徐家坞,亦是传统顶谷大方核心产区之一。
徐家坞大概有30多户人家,四面背倚大山,生计全靠茶叶和山核桃等。近年来,许多人外出务工,留在村中的大部分会做手工的大方茶。顶谷大方目前市场热度不高,徐家坞像是要被人遗忘在大山里。
大芳姑娘:洪芳
推荐我来徐家坞的,是一个对大方茶情有独钟的“大芳”姑娘。徐家坞属于白石源英川村,本名洪芳的“大芳”姑娘,也是英川村人。洪芳大概三年前清明休假回家见到家里大方茶的产销凋零,卖不上价格。于是慢慢开始在村里走访大方茶历史,流转茶园,置办厂,开始制作大方茶。
顶谷大方采摘
纯手工制作大方
洪芳说,大方茶是她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茶:“一季大方茶收入,能够养活我家6口人的全年开支,其中包括我跟我哥全年的教育费用”。这是大方茶能给世居深山的茶人最好的回馈!
夕阳将尽品大方
带着这样的情愫,以及复兴大方茶的愿望,洪芳找到了自己与顶谷大方命中注定的连结点。连续两年都有幸喝到“大芳姑娘”寄来的,徐家坞纯手工顶谷大方:外形扁平挺直,色泽墨绿乌润,带有清冽的花香,滋味鲜醇爽口。
只需喝上一口,顶谷大方这款几乎被遗忘的“徽茶遗珍”,就在嘴里无比鲜活的复现!
参考资料:
《徽州茶人小传:大方和尚》——郑毅老师,《黄山日报》2014年9月19号。
作者:胡冬财,图文来源:四月的云雀,经授权爱普茶网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上一篇:西湖龙井:水光潋滟岚峰晴!「胡冬财专栏」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