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茶界写作的“道统合法性”
2019-10-01 01:14:19   作者:白马非马   来源:请上帝喝茶    浏览:

一是文章是行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二是文章是产业新趋势的一部分。三是文章能反映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四是不写时文,文章要成为行业文献与史料的一部分。
普洱茶摊晾
图为普洱茶摊晾。本图由云南文华工作室拍摄,第十一届勐海茶王节拍摄于大益庄园。



说下请上帝喝茶工作室文章形成机制。

其是基于工作室撰稿四项基本原则:

一是文章是行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二是文章是产业新趋势的一部分。三是文章能反映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四是不写时文,文章要成为行业文献与史料的一部分。

对行业来说,文章是基建与新动能,及历史文献。

对企业来说,是当下品牌建设的价值原点及核心驱动力,以及将来打造百年老店的早期史料。

证据链将来会越来越重要,企业要现在就布局,越早的证据越值钱。请上帝喝茶工作室的实证研究法,有助于企业形成核心证据链。



最终的目的,是形成行业细分领域的“道统”,即细分领域的治理结构与权益分配秩序。“道统”是中华文明最内核的东西,在大一统的传统逻辑语境下,做事情做不到道统的层面,是缺乏话语权与标准制定权的。

诗缘情,文以载道。

缘情,是说文章具备传播的侵略性;载道,是说文章具有道统的合法性。

一般来说,缘情与载道很难兼得,能兼有必为大才。请上帝喝茶工作室不才,只能舍缘情而取道统,希望理解……



道统一方面是用来传承,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制,这样一来道统才不会沦为僵化的教条主义,而是与时俱进,形成不断进化的道统。

六大茶类是茶界在当代顽固的道统,真的就不容挑战吗?

一些朋友很好奇,为什么传统滇青不是晒青绿茶?

有人说:看了你关于传统普洱茶不按现在绿茶工艺(指晒青绿茶)制作的文章,很感兴趣。

我回答:先有传统制茶,再有学院派的六大茶类划分。许多传统茶是混杂工艺,也就是会混几种茶类的加工工艺。六大茶类不主张混杂,要分类清晰,于是工艺改变。

其实道理很简单,学院派讲定义清晰,民间讲混杂。混杂未必不好,假如学院派亲自去做茶,我想也会变得混杂。搞得界线太分明,其实是理论需要,但离实际生产有距离……

理论需要讲一种秩序美,从哲学层面来说,六大茶类的划分是不是看上去很美?六色对应六茶,发酵与不发酵,前发酵与后发酵,是不是很有对称美?

生活哪有那么完美,哪有那么讲秩序,哪有那么对称!

对太讲宇宙秩序的理论,我们都要天生怀疑,因为其不仅仅是实证科学,还上升到理论科学,甚至哲学的层面。在古希腊,科学家都是哲学家,他们都“爱智慧”……

中国的茶学家,还兼具中华的大一统思想,就更复杂了!

我举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明理论与实际生产的差距。理论告诉我们白茶是轻微前发酵茶类。云南的月光白被归为白茶类,许多人套白茶理论模型,得出月光白轻微发酵之结论。但真正在一线做茶的人发现,月光白的发酵程度其实很深……

现在许多企业的宣传文章还在说,月光白只经过轻微发酵。



我对六大茶类的道统起疑情,是始于2015年梳理晒红工艺。我发现,现代茶学关于六大茶类划分,太过于类型化,虽有简单清晰,了无歧义,便于规范统一管理之好处,但也把许多传统工艺划出了正统之外,因为传统工艺往往制程混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关系,从而装不进六大茶类的类型化之框架。对这些装不进去的工艺,学院派往往说是落后工艺,或者以为旁门左道!

晒红工艺,兼有红茶、普洱茶、白茶工艺,无疑工艺混杂,在学院派看来就是工艺有问题,不得法之怪胎。

怎样为晒红正名?就需要梳理与重构体系,对道统进行改制,让六大茶类这个酒瓶能装晒红这个新酒。虽然晒红是古老的传统工艺,但在六大茶类这个正统面前,只得屈尊以新酒的面目装进去。

究而言之,六大茶类体系,初看是实证科学,深入进去才知道是一种权利秩序之安排。说法与做法太多,不利于治理,需要“大一统”,于是六大茶类变成中国茶的道统。

广而论之,茶界的许多道理与现象多如此。写文章要有价值,一方面要尊重道统,另一方面要严谨地对道统进行改制,让道统不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条条框框,而是与时俱进……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就说这么多了。

文/白马非马,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由作者授权“爱普茶网”发布。

热词搜索: 请上帝喝茶 茶界 晒青绿茶 六大茶类

上一篇:天脉“慢养发酵”原理及程控技术
下一篇:从开宗立派到细节为王,熟茶进入风格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