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蛮砖正山寻茶记
于喝茶来讲,钟意就好。苦也好,甜也罢,有回甘的都是好茶。于评茶来讲,香气和滋味乃是茶叶品质的核心和灵魂。于品茶来讲,一山一味,任谁又能不心醉于古树茶那山野气韵呢?
-
马哲峰:蛮砖正山寻茶记
“六山之茶,以倚邦、蛮砖味较胜!”古书中对古六大茶山中的蛮砖茶评价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倚邦正山寻茶记
长久以来,倚邦正山都雄居古六大茶山之首。“吃倚邦,看曼松!”相比谜一样存在的曼松,倚邦更是普洱茶荣辱悲欢的鲜活历史见证。
-
马哲峰:倚邦正山寻茶记
云南寻茶,路途艰辛,非亲身经历,不足以体查入微。所以笑对友人:表面风光,内心沧桑。如此艰辛的寻茶历程,为何还要一次次跋山涉水,往返在上山下乡的寻茶路上?我反复的追问自己,
-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革登正山寻茶记
我也曾不止一次的扣问自己的内心:究竟是什么驱使我们不辞辛苦,一次又一次跋涉千山万水入山访茶?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历史的深处,遥望千年以前的茶圣陆羽,躬身垂范,历数十年之功,行
-
马哲峰:革登正山寻茶记
每次都是在刚刚离开的时候就开始想念,想念那刚刚跋涉过的山水,遇见的茶人,觅得的或错过的好茶!让人留下失落与喜悦最多的地方,就是古六大茶山中的革登正山!
-
行知茶文化讲习所:莽枝山国有林寻茶记
耳畔仿佛回响起呓语:有多少像你我这样的爱茶人,脚步匆匆,行走在这茶路上,为了远山的呼唤,为了心仪的古茶,无畏艰难险阻,只为一生所爱。
-
马哲峰:莽枝山国有林寻茶记
山有林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越人歌》里对心上人的浅吟轻唱,像极了热爱莽枝山古树茶的人们,深入国有林深处寻访古茶园的心路历程。
-
马哲峰:疫情影响下,说说普洱茶
对于普洱茶产业上游的茶农来讲,即使以三大产区名山头为代表的茶农,类似老班章、冰岛老寨都属于个案。
-
茶艺师、评茶员工种确定在2020年底之前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
根据政策表述的内容可知:在职业资格证书退出之前,劳动者获取的茶艺师、评茶员、茶叶加工工和茶园园艺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依然是有效的法律凭证,继续有效。
-
茶书书评:《读懂中国茶》知音人谱出的曼妙茶音
马老师不是一位枯坐书斋的文人,而更像是一位人类学家,一位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去了解茶行业的研究者。他访茶十年,走遍了西南、华南、江南与江北四大茶区。
-
马哲峰《读懂中国茶》:茶道美学的优雅漫步
马哲峰从形态、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个方面细致陈述了泡茶饮茶的美学感受。这也仿佛是一份鉴茶指南,即便初入此道的人,也可以凭借着这张倾注了作者数十年研习心得的品鉴指南,逐
-
马哲峰《读懂中国茶》:茶道美学的优雅漫步
马哲峰老师的《读懂中国茶》一书,以通俗浅近的流畅文笔,向读者展示了一位茶道研习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理应秉持的正确心态。
-
马哲峰《读懂中国茶》:藏茶成珍(节选)
经由炒青绿茶、烘青绿茶高温杀青的工艺,宝洪茶、感通茶走上了追寻新鲜自然的名优绿茶之路,由此再不复以往久藏愈佳的风格。
-
马哲峰《读懂中国茶》:茶的美学(节选2)
从茶的故乡到远方,借由漫长的茶路,黑茶慰藉了海外的游子,边疆的牧民,那红浓的汤色,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难解难分的情谊。借由茶,将人与人紧密地连结在一起。
-
茶书书评:我读《读懂中国茶》感
这本书我觉得就是采用游记体的写作方式,把中国茶从上到下从南到北完整的梳理了一遍,并按照茶叶的起源,物种,种植,制作,储存以及品鉴茶全面整理一番。
-
马哲峰《读懂中国茶》:茶的美学(节选)
茶,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注定要踏上美的历程。从农耕文明时代到工业文明时代,倘以文化、哲学、艺术的视角审视这小小的茶叶,从中可以照见一个瑰丽的茶世界!
-
茶书推荐:马哲峰《读懂中国茶》
继《普洱寻茶记》一书推出后,2019年马哲峰老师再出新著《读懂中国茶》。什么是茶?寻茶路远,经由文化与科学的双重途径,让我们一起踏上追寻茶之终极奥义的漫漫长路。